搜索
小猪她爸的头像

小猪她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4
分享

瑞丽行记

瑞丽,取“祥瑞美丽”之意而得名。这个地名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印象,如白居易描摹的弦曲——“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自然,入耳悦心。六月夏至,我和妻子来到滇西边陲小城瑞丽,妻子忙于工作,我则倾心小城故事。

一个天蓝云白的午后,我和妻子从云南德宏州芒市出发,前往一百公里外的瑞丽市。不足两小时的车程,一段见山见水的坦途,可我怎么也没想到,半路上路过一座边关要隘“黑山门”时,猛然唤醒曾经的血色记忆。

“滇约出行”派来的司机师傅看上去与我年龄差不多,其实是一名70后,他征询我俩意见,说走国道可以看看贡米之乡。其实,我心里非常明白,走高速需要交一笔过路费,他想省下这笔额外支付。按照购票时的规定,此行应当是走高速,但是生活都不易,好说好商量,我立即同意走国道。除了成人之美的心理,我还真想走走云南的国道,高速路的确快捷,但速度遮蔽了风景,慢下来才能感受路上的风景、生活的和美。

也许是因为省下一笔费用,也许是出于对我们“大度”感激吧,反正一路上司机师傅就像一名称职的导游一样侃侃而谈。话题结合车窗外的景色,从“芒瑞大道”投资人是谁,到指看上海知情下乡的农场,再到田里的稻子、山坡上的柚木,甚至还延伸讲到他早年去缅甸贩木材的冒险经历,以及前几年缅甸内战一发炮弹落到他家院外的传奇故事。在这个顺着山坡就能看见缅甸的地方,亚热带气候、高原地理特征、少数民族特色、异域风情交织在一起,话题多元,故事多多,也就不足为奇。

见路边有村民卖菠萝蜜,便让司机停车,挑选一个略小点的菠萝蜜。我觉得生活在德宏地区的人们是不用买菠萝蜜的,在去过的芒市、盈江、陇川,庭院内外、道路两侧常见一个个像牛肚子似的菠萝蜜。有一次,在陇川道边看见一棵大树,树根、树干、树枝结满了菠萝蜜,好想摘一个,就是找不到果子的主人,无法付费。这回得尝心愿,晚上可以美美吃一顿。这也是走国道的妙处,想停车就停车。

林荫路像一个绿色隧道,我们继续前行。司机师傅说,前边向左拐途径莫里热带雨林,就是去往瑞丽城区了,不过现在修路,我们得绕行畹町。他停顿一下又说,我们可以在黑山门停留一下。接下来,司机师傅给我们讲起了滇西抗日中血战黑山门的故事,而我的脑海里则浮现出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一幅幅壮烈的画面。司机师傅靠山脚下停下车,指着不远处对峙的崖壁说,那就是黑山门垭口。崖壁陡峭,危岩高悬,站在路边仰视黑山门,似乎能看见舍生忘死冲锋的身影,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似乎还在山峦间迸发。

一九四四年五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强渡怒江、攻占松山、收复腾龙和芒市。日寇从芒市逃窜至黑山门、回龙山一带,构筑坚固工事,妄想凭籍黑山门谷深林密、地势险要与远征军决一死战。一九四五年瑞丽地区的元旦,没有新年钟声,只有轰隆隆的炮声,远征军兵大举进击黑山门。垂死挣扎的日寇和险要山势以及坚固的堡垒,都注定黑山门是一场恶战。远征军官兵浴血奋战,几度占领日军阵地,但日军居高临下,顽固抵抗,阵地数次易手,远征军伤亡惨重,敌我双方成胶着状态。一月二十日,远征军发起总攻,英勇无畏的官兵冒死冲入敌阵,与日寇展开白刃战,战至当晚十点半,全部占领黑山门日军阵地。随后,远征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畹町重镇,日军大部分被歼,少数逃窜至缅甸,黑山门战役取得胜利。这是抗日战争以来,首先在滇西将侵略者逐出国门,这一刻永远镌刻在黑山门赤裸的岩石上,铭记心底。

一九四二年初到一九四五年初,中国远征军在滇西抗日和入缅作战,有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三年时间里,既有艰苦卓绝,又有起伏跌宕,既有失败的惨痛,更有胜利的喜悦,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一个独特篇章,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我们留下民族大义凛然正气和舍身报国的精神力量。

沿着上山的台阶,行不多远就是一座碑。碑成 “山”字形,由一块块山石叠加垒起,一人多高,中间镌刻三个大字“黑山门”。没有任何相关文字的说明,但那些垒起的山石,每一块都凝聚着永恒的英魂。山脚下,还有一座镶嵌白色瓷砖的碑,竖长地伫立在国道边,非常不起眼,其上书写一排大字“黑山门战役遗址”。一切都显得非常简易,但历史却厚重高崇如黑山门垭口。

蹲在路边的司机师傅掐灭了烟头,一边上车,一边对我们说,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我们国家真的不容易呀。汽车刚启动,我忽然想起网上流传的金句,改了后半句,脱口而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经浴血奋战。

车子驶过黑山门垭口,驶过畹町镇,像是从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驶出,静谧的小城瑞丽携着多彩的民族风情映入眼帘。

入住酒店,撂下行李,迫不及待地打开路上买的菠萝蜜。这种菠萝蜜与我们在家吃的不一样,颠覆了我对菠萝蜜已有的认知。它软糯香甜,甜得粘口,像喝了蜜汁。人在旅途,常常是这样,一个水果便会令人心生美好。

翌日,回味着菠萝蜜的甜蜜,我行走在瑞丽的大街小巷里。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不是挂满青绿色的芒果,就是结着硕大的菠萝蜜,早熟的芒果,或是被风雨打落的菠萝蜜,掉在树下灌木丛中,招来一群蚂蚁闹闹哄哄。这让我这个北方人颇有些“忿忿不平”,须知在我们那里,只有在果园里才能看见枝头挂果。面对满街硕果,不由得赞叹:瑞丽这座小城就是一个大果园。

瑞丽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古称“勐卯”,历史悠久,多元文化丰富而绚丽。发源于高黎贡山的瑞丽江缓缓流过坝子(坝子,滇西俗语,平地、平原的意思),两面青山巍峨,林木葱郁,胶林覆山。坝子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良田万顷,稻田青青。江畔树竹环绕的傣家村寨,红瓦黄墙,翘檐上精雕的孔雀翙翙其羽。在这片被《腾越州志》称之为“阡陌膏腴”的土地上,汉族和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二十多万人像石榴籽一样抱成一团,守着一江碧水、逶迤青山,和和美美地过日子,融洽和谐。

出租车载着我们驶过姐告大桥,跨越了碧水清清的瑞丽江,来到位于瑞丽江东岸的姐告口岸。“姐告”在傣语中是“旧城”的意思,早在明朝曾经在此设立过都城,与缅甸的木姐镇接壤,国境线蜿蜒四公里多。在没有姐告大桥的时候,瑞丽城区人到这里只有乘船或者划竹排,因而姐告也被叫做“飞地”。

姐告口岸严格说算不上旅游景点,但是大多数游客都要选择到此一游,一睹国门庄严雄姿。姐告口岸主体建筑呈现傣族王宫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三层收缩的歇山顶层叠向上,其上塔形耸立,塔尖刺向天空,白墙搭配赭红色的琉璃瓦,屋檐四周镶嵌金色花边,富丽堂皇。翘檐下正中间高悬国徽,其下一行金色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瑞丽口岸。

站在华美端庄的国门前,谁能想到一九七八年设立的第一代国门,竟然是一间茅草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四十多年过去了,姐告口岸发挥着我国大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作用。边贸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瑞丽的建设,如今瑞丽已成为中国对缅贸易陆路通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

瑞丽与缅甸的贸易主要是玉石毛料,因此国门周边的街巷大都是玉石城或是珠宝店。我在十年前,曾经在这里买过一块翡翠挂件,如今翡翠依然泛着青绿色,只是人已经老去,颇为感慨石之坚韧和永恒。今日再次走进玉石城,老板还在,柜台还在,玉石饰品琳琅满目,却没有了十年前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显得有些冷清。当地人说,受三年新冠疫情影响,最主要是缅甸政局不稳,边贸生意不如以前了。

玉石城对面是中缅街,几条交错的街道,组成一个很大的贸易市场。这里主要销售化妆品、缅甸土特产等,卖货的很多是缅甸人,瑞丽给我的感觉是“缅甸人比中国人多”。一家饭店,一个老板、俩服务员,除了老板,服务员都是缅甸过来打工的。瑞丽老板付给缅甸务工人员的酬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尽管如此,也是缅甸国内薪酬的二三倍,况且瑞丽一派祥和,而缅甸政局动荡,到瑞丽打工也就成为缅甸务工者的首选。

瑞丽三面与缅甸接壤,山水相连,村寨相通,民间往来频繁,因此“一寨两国”成为去瑞丽必游景点。我十年前来过这里,今日重访,却是大相径庭的感觉。在中缅边境71号界碑处,一个傣族村寨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寨子叫银井,缅甸一侧的寨子叫芒秀,形成了一个村寨分属两个国家的独特景致。去一寨两国的路上,出租车司机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这个村寨的趣事:在中国种的瓜长到缅甸境内结个大瓜,缅甸的老母鸡“越境”到中国下了一个蛋,孩子们荡秋千忽悠一下就“飞”出国了,田里锄地累了,这边或那边喊一声“歇一会吧”,于是“老哥俩”中便有一人出国抽袋烟……

然而,这一切应该定义为“过去”。如今沿着边境线筑起一道高高的铁栅栏,隔着栅栏才能一瞥另一半寨子,一寨两国已经名不副实了。十年前,我到过的寨子,除了界碑,中间没有硬隔离。菜地、田埂、篱笆、小路散落寨子中,于我这个外乡人来说,分不清两国的界限。我沿着小路去拍摄一座竹楼,当地陪同的同志笑着说,你出国了。我往回走,同行的同事又笑着说,欢迎回到祖国。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最大的民生。在一个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国度里,国民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邻国自然也不能安心。真心希望缅甸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到时候拆除那道铁栅栏,一个寨子两国居民同饮一口井水,同在田间地头抽袋烟,踩着国境线唠家常。

瑞丽行的第三日是一个多云的天气,层叠或漫卷的云朵垂在山巅,或悬在山腰,变换着妩媚的身姿,秀出彩云之南的魅力。我们前往勐秀山,寻找一个与《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相同的视角,注目傣乡的风土人情。

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瑞丽市歌,多少年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曲风悠扬、节奏明快的歌曲,是军旅作曲家杨非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时的杨非因工作需要,在瑞丽工作和生活,青山绿水和淳朴的民风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一天,杨非爬到勐秀山上,被山下瑞丽坝子的田园风光打动,情不自禁,以傣族音乐为基调,以反映瑞丽乡土人情为内容,写就这首歌曲。杨非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将一半的骨灰埋葬在勐秀山上,永远地凝望诗情画意的瑞丽坝子。

边疆人民真的是热情好客,我们与出租车司机谈好了要去的地方以及价格,按说他只要跑完这些地方就完成了“口头合同”约定。可是车行半路,司机说今天是周六,那边山上有村民赶集,拉你们过去瞧瞧。说着一打方向,就奔另一条路去了。怕我们有顾虑,又补充道,赶上了集市就别错过,我不会额外收费的。山上公路边,一个简易大棚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卖肉的把一条条肉挂起来卖,胖大姐用刀剥一只好大的竹笋,老大娘面前摆着一把把鲜灵灵的青菜,水果摊位飘来一阵阵瓜果的清香……村寨集市不讲究外观好不好看,而是注重品质,香蕈、苦子、石斛、马皮泡、野木耳、竹笋、木瓜……土生土长的果蔬就是上好的,来自大山的馈赠。妻子在一位老大哥那里买了一点树根,说是清热解毒,谁知道呢?

车子沿着山路盘旋向上,穿过半山腰上德昂族的山寨,在路边写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地”的标志牌下停稳。拾级而上,在一棵高大的榕树旁,伫立着杨非坐姿雕像,腿上放着打开的乐谱,右手握着一把葫芦丝,目视前方。顺着杨非视线看过去,绿色的坝子上,瑞丽城楼宇林立、村寨相连,瑞丽江蜿蜒其间,一如《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所歌咏的: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边疆人民在这里生长,

密密的寨子紧相连,

那瑞丽江水碧波荡漾……

一位年轻妈妈领着两个孩子,也来到大榕树下。她指着山下一座学校说,我小时候就是在那个小学读书,这个小学是社会各界捐助修建的,学校里一架钢琴就是杨非先生捐赠的,我见过杨非先生,年龄大了,身体不大好,坐在轮椅上。她回过身,指着杨非先生的墓说,学校老师经常组织我们来这里扫墓……她侃侃而谈,说给我们听,也说给她的两个孩子听,字字句句都饱含当地人民对杨非先生怀念和感激之情。

一个人,一座山,一段情,一首歌,一个美丽的地方。

两个石雕勇士持刀立在路两侧,它们身后橙色寨门上立着一个硕大的牛头,山门之后竖着四根木柱,描画着漂亮的几何图案。我知道,勐秀乡户瓦山寨到了。

勐秀山屹立在云雾之中,而户瓦山寨藏在勐秀山深处,成为云端上的山寨。山高林密,鸟鸣婉转,放牛人赶着一群牛走在乡间小路上,牛铃叮当,偶有老牛低吼一声,瞬间打破山里的寂静,人便从空灵回到现实。山坡上,矗立着“户瓦景颇族抗日自卫战遗址”纪念碑,碑顶上一把长刀和一支火药枪,告诉人们这里并不是世外桃源,曾经的硝烟中高昂起誓死捍卫家园的英雄气概。

“麻雀不撵不飞,野猪不打不死,我们景颇人要像芭蕉结果一样团结,才能保住寨子。”八十年前,当日寇进攻勐秀山时,梅干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组织年轻人成立自卫联防队,与日军打起游击战。这是一场装备悬殊的战斗,联防队用长刀、火药枪、竹签对付长枪大炮的日军。战斗进行了六天四夜,联防队六次击退日军进攻,打死打伤十余名日军,击毙日军一名中队长,愣是没让日军跨进寨子半步。

在纪念碑一侧,我看见一尊石雕像,一位威风凛凛的景颇族青年腰挎长刀,手持火药枪,目光炯炯,注视远方,守护着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力量,这是浴血奋战后挺起的脊梁。正是因为如此,在祖国的边疆,青山常绿,碧水长流,泼水节才能那般尽情热闹,目瑙纵歌(景颇族传统节日)才能那样欢快热烈。

处在山上的景颇族山寨,不似坝子上傣族寨子那样密实集中,一栋栋老屋错落在山间。近年来,勤劳的景颇族人民,依靠国家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甘蔗、柠檬、核桃等种养殖产业,生活越来越好。路过一户人家,一对老年夫妇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休息一会。茶几上,放着一本打开的相册。老人翻着相册,笑着告诉我们这是女儿,这是孙子,这是一家人给他过生日……人老了很容易沉浸在回忆之中,只要这些回忆是开心的往事、欢乐的时光,那么人再老也是幸福的。

告别勐秀山,汽车载着我们朝瑞丽城区驶去。司机想让我们多看点风景,没有原路返回,而是绕道另一条路上。不过,司机的一个误操作拐到了相反的道路上。不得不说,瑞丽的国道风景太美。两边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几乎合拢起来,车子就像穿越绿色的隧道,幽幽暗暗,而空旷处又见湛蓝的天、洁白的云。

司机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走上正确的道路。车到酒店门前,妻子多付给司机二十元车费。算是对热情好客的司机师傅的谢意,也算是对额外看到的风景买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