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冒,代冒……”两岁多的小德吉冲着将要离开的大巴车哭喊,但她只能说出“代冒”(你好)这样最简单的词汇。蔡昂塔和他的同伴段刘辉一起,隔着窗玻璃跟小德吉挥手道别,他们已经疲惫到没力气跳下车去再握握小女孩的手或亲亲她的脸了。车上,大部分人屁股刚一挨着座位就响起了呼噜声。大巴车载着东倒西歪的一车人,很快驶入了夕阳渐沉的黄昏里。
在尕秀村,蔡昂塔和他的伙伴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志愿者。从思想宣传到动手改造亲力亲为,进驻尕秀开展工作的三个月时间里,这批由40个精干力量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不遗余力地帮助牧民群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随着时间带来的变化,牧民群众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抵触到观望、从观望到配合、从配合到接纳,再到如今的亲如一家……
尕秀是隶属碌曲县尕海乡的一个纯牧业村,距离县城23公里,国道213线宛如一条银色的哈达穿村而过。碌曲是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纯牧业县。在尕秀村沿国道继续南行,便可一览高原明珠尕海湖和有“东方小瑞士”美称的郎木寺风姿了。尕秀地势平坦,牧草种类繁多,形成了绚丽多彩、风光独特的草原景观。每年夏季,色彩斑斓的野花在蓝天白云下竞相怒放,成为大自然恩赐这片贫瘠土地的唯一方式。
向“顽疾”宣战,跟“陋习”告别!2015年,一场以“优环境、提形象、惠民生、促发展”为主题的环境革命席卷甘南大地,“全域旅游”、“视线内无垃圾”“全天候洁净美”等一些提法逐渐被大众熟知并认可。一年过后,草原深处洮河两岸都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环境的改变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巨大的冲击、面貌上明显的变化以及行动上的完全自觉。谁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沉睡多年的甘南草原正从环境革命的洗礼中渐渐苏醒并重生。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甘南州委州政府趁热打铁,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美结合,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做为改革开放的“先手棋”、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维护稳定的“助推器”、改进作风的“主课堂”、自信自强的“动力源”,使其像一面革除陈规陋习、接轨现代文明的一面醒目旗帜,飘扬在甘南大地上。
尕秀,就是全州环境革命升级版中打造的一个最耀眼的亮点。
海拔高过3000米的尕秀,天晴时阳光剌目而耀眼,雨天里冷风剌骨,正所谓冰火两重天。亮得有些晃眼的阳光里,蔡昂塔和段刘辉挥舞着铁锨帮牧民安置门牌。
在一旁扶牌子的女主人尕让草抿着嘴笑。她并不认得门牌上的“贡保牧家乐”几个字,甚至藏文她也念不出来。但她知道要不了多久,她家的牧家乐就可以接待游客了。
对于蔡昂塔他们来说,最艰难的当属刚刚入村开展工作的那段时间。每天清晨乘大巴车从县城出发,抵达尕秀村后立即在各自的包抓户投入工作,忙完一整天后又乘大巴返回县城。他们在村里的工作,就是一边做牧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边帮牧民拆除乱造乱建进行风貌改造。因处草原地带,牧村的院落一般都较为宽阔,牧民们喜欢这里搭一所那里盖一间,毫无规划的搭建让整个院子看上去凌乱不堪。志愿者们从零做起,首先说服牧民们同意拆掉那些乱搭乱建的房屋,接下来就得亲历亲为地加入到拆迁和清理工作中了。那段日子,原本光鲜体面的干部们一个个变成了工地上的民工,他们手提肩扛背背,凡能使的招都使出来了,只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天挑战着所有志愿者的承受极限:脸上手上的皮不知道脱过几层,手上打磨出的茧子刚开始还有焦灼般的疼痛,后来就不疼了,因为都磨成了功成名就的老茧。志愿者队伍当中的几个女孩子并没有因为手无缚鸡之力就不干或少干一点,每天忙碌于牧民家中或往返于县城于尕秀之间时,她们几乎都忘了自己的性别。刚开始,看到脸晒黑了手脱皮了,大家还会相互唏嘘安慰一番。后来,没精力也没功夫了,一上车倒头就睡,一下车就努力干活,手起茧了脚磨肿了都统统懒得再去理会。
院子宽了,道路平了,屋子亮了,牧民们的心里暖了——从春寒料峭的三月到草色青青的六月,蔡昂塔和他的伙伴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从停车场看过去,藏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统一的牧家乐在晴空下一字排开,头顶低垂的云朵就像眼前的新生活一样触手可及。而从身边蜿蜒而过的公路,被一辆辆路过尕秀的汽车带向了遥远的远方。
尕秀村在打造过程中紧紧围绕“特色”二字,在保留特色村貌的基础上,对牧民家中的灶台、炕台、锅台、炉台、窗台、厕所等进行集中改造,以干部坐班指导、群众主动参与的方式,彻底改善草原牧民的居住环境,修缮房屋、粉刷房体、更换顶棚、铺设地砖、安装暖气……
天气晴好的时候,75岁高龄的格日措老阿妈每天都会去小广场边上晒晒太阳。她喜欢一边摇着手里的经筒看广场上戏嬉的孩子和奔跑的少年,一边听听草原上吹来的那些熟悉的风声。她被晒成古铜色的脸上,有着阅尽沧桑后的平静与淡然。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老阿妈的曾经挺拔的身躯一天天弯向了脚下的土地,但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阳光,却让尕秀一天天走向了新生。老阿妈说,她觉得她现在享受的阳光,比她这一辈子晒过的都要温暖。
尕秀村最早的变迁,缘于黄河水源补给游牧民定居项目,当时仅此一项就达700多万元,累计建成游牧民定居点244户,户均占地1.05亩,每户都有规划统一的砖木结构住房四间,配套建设厨房、厕所、玻璃暖廊、藏式围墙和大门。后来,又陆续投资新建了尕秀小学、尕秀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文化体育广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有效改善了尕秀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和乡村面貌。至目前,尕秀村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草原风光,积极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开办牧家乐、旅游点24家,建成自驾游营地一处,形成了品草原美食、赏草原歌舞、住草原帐篷“一条龙”式的生态民俗体验旅游产业,树立了“尕秀村生态旅游第一藏寨”的旅游品牌。特别是今年,尕秀村注册成立了东喀尔旅游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主要销售风干牦牛肉、蕨麻、曲拉、酸奶等10多种土特产品,更加具备了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46岁的达智加正和志愿者们一道擦玻璃。帮达智加搞卫生擦玻璃的,是志愿者队伍里的几个女孩子。样板村打造工作已接近尾声,剩下的活就是擦擦洗洗涮涮了。跟所有的院落一样,达智加的小院也是窗明几净、生机盎然,屋里屋外都透出一股暖意和希望来。
硬件设施改善了,接下来就该引导牧民群众更新和转变生活习惯。可是,一代又一代游牧生活所形成的种种积习,又岂是说改就能改的。在这个环节当中,宣传引导可谓是重头戏。于是,从州上到县乡一级,从广大志愿者到包村干部,人人成了模范和榜样,大到窗帘床单类的清洗,小到剪指甲理发这样的个人卫生细节,干部带着做,群众学着干。久而久之,诸如太阳能光伏电源、复合能源采暖、泡沫降解型、生物降解型等一些新鲜事物也被牧民群众所接受和熟知。“原来只在城里见过这样的水冲式厕所,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也能享受上……”说起改建后的厕所,牧民道吉感觉像在做梦一样。“这个太阳能热水器真的太神奇了,一拧开关热水就像下雨呢,想啥时候洗澡就能啥时候洗澡……”15岁的卓玛吉指着屋顶上的那只大水桶,觉得它是自己见过的最神奇的家伙。小德吉还不满3岁,却把每天来家里干活的志愿者们当成了亲人,每次分别前都会以哭闹来表达她的依依不舍。
说起眼前的新生活,格日措老阿妈恍惚到无限感慨:“想想以前那些跟着牛羊遂水草住帐篷的日子,啊啧啧,我真害怕这是自己做的梦呢,恨不得再活个二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