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宁远文学》的头像

《宁远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5/13
分享

与自己和解

作者:刘蓓芳



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必仰望,

不必羡慕,

你自有你的光芒。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

“总是如此。”

这句经典对白出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已经看过很久了,具体的情节早已淡忘,只记得那个叫马蒂尔达的小女孩总是跟在那个表情淡漠的男人身后,尽管脸上还带着伤,还要学着一副冷酷的模样。不过,我相信,最终,这个女孩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冷静而强大的女人,因为,失去了男人的庇护,成长是她唯一的选择。

苦难,不会因为你害怕就不向你走来;成长,不会因为有失败就停滞不前。

我们的心理学动力成长小组的一次活动中,Z姐讲了自己的故事,她说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因为从小体弱多病,被送到奶奶家,快上初中时才回到父母身边。虽然奶奶特别疼爱她,可父母严重的重男轻女,和她一直有隔阂,她从小到大对弟弟有求必应,对父母言听计从,特别是离异后,一直默默地为娘家付出了这么多年,最终结果,现在仍然单身,身染重疴,辛苦半生的积蓄,被父母算计着要留给他们,而生怕她会给了自己的儿子。最可气的是,一次因为给父亲的药没有及时买,父亲埋怨她,她回了几句,这个四十多岁的女儿竟然被父亲扇耳光。这么多年来,她自己承受了太多太多,活得没有一点自我。她含着泪诉说着,作为听众的我们,也大多泪流满面。

起初听到她讲这些,我们的感觉就是义愤填膺,真的很难相信世上还会有这样的父母。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责任和小组活动的规则,让我们必须还要冷静下来,帮她一点一点梳理。

因为有心理学基础,她的自我觉察能力还是很强的,在一次次抽丝剥茧的自我分析后,她终于平静下来,开始思考原生家庭,思考自己。

家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不论我们长到多少岁,都会不自觉的回到小时候的相处模式,Z姐的问题就在于,父母和她是没有边界的,而她自己,也没有真正地接受自己的成长。从小不在父母身边,虽然有奶奶的疼爱,但她是没有安全感的,她知道这是家,这些是家人,父母永远是家长,只要在父母身边,她就回到了孩子时的状态,而父母也没有接受长大了的她。这是一个不太好绕开的怪圈。而改变这种现状的真正症结所在,就是她自己要改变,而不在父母。她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反抗,学会坚强,要用自己的改变来向父母证明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要有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生活。这样,父母自然会慢慢感觉到,有些事情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

她说从现在开始,她会开始改变,与自己和解,自我成长。



    我也是家里的老大,很庆幸,我没有遇到Z姐那样的父母,但我的成长也不是那样一帆风顺。从记事起,我就很懂事,有担当,有韧性,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因为村里人骂父母“绝户”这个词已经深深地扎进心里,血流成痂,变成坚硬的壳。所以我从小就不拿自己当女孩,事事要尖儿,强势冒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能输给同村同年龄段的任何一个男生女生。所以,我学习要第一,体育要第一,劳动也要第一,甚至勤工俭学也要第一。有一次甚至偷偷从家里拿一些花生拌点泥土,混到自己捡的花生里,拿到学校去充数,以获得期末一个小小的表彰。等到升初中,初一、初二还好,考到全校第一并不是很难,到了初三,遇到了我不擅长的物理和数学,我才慢慢知道自己终于有所不能。

等到升高中,不能的地方越来越多,我的困惑也越来越多。物理不导电,化学不反应,理科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好在我还可以选择文科。但是在文科班,因为数学科的短板,还是不能拿到最好的名次。

读大学时,从小就是班级干部甚至还当过学生会主席的我,被迫地接受了自己是一名普通学生,不再是老师心中的“左膀右臂”,不再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虽然心理上有一些落差,但生活就是这样有着直戳现实的骨感。所以我必须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且与不完美共处。

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买房子,照顾老人,回想自己四十几年的生活历程,我好像不再那么强势,也不那样冒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我的先生和孩子,有随时能照顾到的父母亲人。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生活,保持一种界限感,便相安无事。

我觉得自己在慢慢放平心态,慢慢与自己和解,自我接纳。

妈妈是那种最纯朴最善良的农村妇女,年轻那会儿,因为生了三个闺女,好像就亏欠了我们老刘家。但她以攻为守,对我奶奶、姑姑、叔叔们都充满了敌意,但凡我爸惹恼了她,她必然会破口大骂,把我们老刘家的祖宗八代都翻出来。平常在村里和那帮妇女“扯老婆舌”时,也没少拿我爸的这些亲人垫牙。其实,平时奶奶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四平,后来伯父去世,她去了山海关和离异的大姑一起生活,所谓的婆媳矛盾,都是妈妈自己的臆想和猜忌。那些年,奶奶一般只有过年时会回到老家住上一段儿。从来也没见过这对婆媳有过什么冲突,甚至没有红过一次脸,反倒是妈妈每天笑眯眯的跟奶奶一起做针线活,做饭。奶奶在这两方面都很出色,妈妈陪在身边虚心跟着学,给我们做棉衣,给我们包饺子,配合默契,妈长妈短,有说有笑。而且还总是嘱咐爸爸给奶奶买些爱吃的点心和一些平时舍不得买的菜,想得特别周到。姑姑和叔叔们每次来我家,妈妈也都特别亲热,唯恐招待不周。

可是,等他们都走了,妈妈就又来劲儿了,各种挑理,各种埋怨,有时甚至和爸爸吵起来,能耐得很。

现在想想,这么多年,从学习到工作,我真的很像妈妈,总结起来,就是逃不出原生家庭的影子。看不惯这个,不理解那个,但嘴上这么说,心里对工作的态度还是那样认真,丝毫不见松懈,对看不上的事情,痛快了嘴巴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很快就表现得很理解很包容。但这种爱抱怨爱吐槽的模式依然存在,情绪来了依然难以控制,那是从小浸润在骨子里和血脉里的东西,就算你受了高等教育,就算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各种道理都能明白,但有些东西还是不太好摆脱。

在家里,对公婆,对大姑姐们,虽然也时有不满,但总体关系还一直都很融洽。偶尔会有些不同意见,我也只会和先生唠叨几句,不会去翻他们老田家的祖宗八代。我比妈妈强的地方,可能仍然得益于多年的教育,才没有让先生和爸爸一样遭遇。

有人说,就算你懂得了好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悦纳自己,欣赏优点,控制缺点,才有力量走向幸福的明天。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帆的方向,让你的船也能顺利达到彼岸。

我正在做的就是逐渐减弱原生家庭的影响,能够与自己和解,自我调控。

    人活到最后,拼的就是一颗坚强的心。而往往是那些历经沧桑饱受磨砺的老人,活得更通透,更睿智,更有韧劲。

与自己和解,才能看到这个世界温柔的一面。

与自己和解,才能和世界相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