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七十五周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五载光阴犹如一幅绚烂的画卷,缓缓铺展在我那曾经默默无闻、而今熠熠生辉的家乡——代州古县城之上。这不仅仅是一段记忆的追溯,更是一首关于蜕变与梦想的壮丽史诗,吟唱着家乡乡村翻天覆地变化的华彩乐章。
小城蜕变,岁月织锦
我的家乡----代州古城,生我养我的地方。历史上代州古城为上馆城,始建于东汉末年。光绪《代州志》载:北魏“明帝始移郡治于上馆城,即今城也”。《重修钟楼并武臣坊碑记》载:“吾代东接神京,西通晋省,北据雁门之险,南绕滹沱之胜,以故城垣壮阔,科名焜耀,洵为山右之名郡焉。至于城中胜迹,未可悉数”。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代州古城四周城墙残垣断壁、荒草杂生;城内街道坑坑洼洼、除了东西和南北两条大街铺了柏油路外,大多街巷小道还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主街道两旁虽店铺林立,却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破旧杂乱。摆摊做买卖的当街乱放叫卖,垃圾随处乱堆,污水四处横溢。骡马牲畜当街溜放,马车、平车、自行车和汽车乱停乱放,早晨和傍晚浓烟和难闻的气味熏天蔽日。一条贯穿代州古城南北的关沟河变成“臭水河”,雨季过洪水,旱季杂草生,平时是污水,垃圾遍河道,苍蝇满天飞,臭气熏路人,当地百姓曾形象地把关沟河比喻成代县的“龙须沟”。同样在我家南面(城内西南角城墙下)曾有一条河,记忆中当地人习惯叫“臭河”。我记得它原来有一个特美的河名,叫玉带河,每到夏日,河四周长满蒲草,露出水面的蒲草也有2米左右,在微风中轻轻的、静静的摇曳,不时会有野鸭在河中游来游去。不知何时起河的四周填满垃圾,使河水变得一年比一年泛黑发臭,河面逐年在缩小。再加上全城的雨水、下水、污水及纺织厂的废水、粪便垃圾等汇入河里。现在已被改建为玉带湖公园了。如今的代州城已蜕变成为一座干净卫生、绿色文明、古色古香、古韵依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复古保旧搞城建,代州古城渐已重现明清时期的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景象,成为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
民居换新颜,安居乐业梦
走进代州的乡村,旧时的茅草屋、土坯房已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楼房与古朴雅致的农家小院。站在古城墙上,眼前的古城内已是排排青砖灰瓦大瓦房和现浇结构小楼房,已没有土坯白灰砌墙老房子,再不用怕天阴雨下屋顶漏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一不用旧报纸糊洋衬(屋内吊顶),二不用麻纸糊窗户,三不用白干土粉刷墙,四不用搭柴火拉风箱,五不用掏(碳)灰捣碳担水吃,六不用大瓮小缸存粮备面过日子,七不用挑灯熬夜缝补衣裳,八不用拾柴拉煤掏茅坑。家家户户的室内,现代家具与电器一应俱全,网络宽带覆盖,让信息时代的便利触手可及。从简陋避寒到温馨舒适,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见证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绘就了一幅幅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农业机械化,田野谱新歌
回望往昔,农人辛勤劳作,汗水滋养大地。而今,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在田野间驰骋,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温室调控四季。昔日在农村的每家每户的屋檐下挂着锄、木耧、撒耙、连枷等,而今村里的种田农手办起了农机合作社,崭新威猛而漂亮智能的拖拉机、高效旋耕机、精密播种机、联合复式作业旋播机大型联合玉米收获机等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应有尽有。农具的更新换代和智能化,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过去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严重缺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祖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更替,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四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持续的党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脱贫攻坚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连年丰产、农民逐年富裕、农村美景如画。
衣食丰盈,生活如诗画
昔日粗布衣裳、粗粮淡饭的日子已成过往。如今,村民的生话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吃的不愁,穿的体面、住着新房,儿孙满堂,彩电电脑,手机微信,人人骑电驴,家家有轿车,种地一年也不忙。适龄儿童上学堂,闲暇村民打麻将,老人老汉晒太阳。街道硬化树两旁,夜晚路灯照乡村,文化广场歌舞升。讲习所,卫生所,直播带货供销社,乡村振兴在推进,村容村貌大改善。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农民们的餐桌也日益丰盛,营养均衡,四季果蔬不断。时尚的服饰、精美的饰品,网上消费也走进了农村,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物质的充裕带来了精神的富足,农民们的生活如同诗画般美好。
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我的家乡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古城在保护修建中变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县域经济从贫穷落后实现繁荣富强的华丽转身。这不仅是家乡变迁的见证,更是中国乡村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