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农的头像

黎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4
分享

我 读 路 遥

我读路遥是通过读《人生》小说认识的,而读《人生》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了,记得好像是1983年我从《收获》(1982年)杂志上看到的,是在我同学的父亲办公室偶尔看到的。一晃眼4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退休,在家无聊中便整理或清理过往的一些书本等资料,偶然翻出几本那个年代的日记本,塑料的包皮还仍然新颖,有绿色塑料封皮散的《知识日记本》、粉红色塑料封皮的《北京日记本》,但内芯的纸张虽已泛黄但蓝黑钢笔字体却仍旧清晰。在随意翻阅一本日记本时,看到有一页上这样写着:“1983年3月12日,摘自《人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要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后来我才了解到这是路遥开篇引用柳青《创业史》里的一段话。

当我初次读到《人生》这部小说时,一下子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深深地吸引到那样十分熟悉的境界中无法走出来,每日不顾一切的贪婪地细细品味着读《人生》,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去读、反复地沉浸式地去读《人生》。这部小说,让我一读就读了40多年,深深品味了15000多个日日夜夜。因为路遥他懂我知我,好像《人生》写的就是我的人生,我仿佛就是高加林,就是小说人生的主人翁,一切是那么的真实、贴切、活脱。可现实的我并不认识路遥先生啊!而且我们年令相差13岁,不同龄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他在黄河的西边陕北高原,我在黄河的东边晋北高原,我们恰是隔河相望遥想知,竞然有如此一样的人生经历,真是缘分和知己!

回想44年前,也就是1980年5月,我临近高中毕业,准备参加高考。患病多年的父亲在我高考前20多天突然离世(那年才60使本来就家境贫困、生活拮据勉强支撑着过日子的我家突然好像天塌了下来,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一大家子将如何去过日子、去生存?我家是一个7口之家,世代生活在农村。除大姐出聘外,还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未娶未聘,大哥奔40岁的人了问不下媳妇,二姐36岁了找不下婆家,还有未成年的我和弟弟在念书。全家能干活的都在村里务农,靠挣工分、领口粮熬日子。父亲的去世,要靠一个60多岁、佝偻着身躯且常年哮喘吃药不断的老妈妈来支撑起这个家实在太难了!况且我家还是村里的老拖欠户(多年一直拖欠大队债务),每年年底因拖欠不能按时领取口粮。那些年让人感到最困苦、最奢望的也是最犯愁的就是如何填饱肚子。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农村真的很穷,记得我家有大小瓮7-8个,全部是空的,从年初到年底根本就没有一粒粮食和没有一点米面,每个月有一点按人口供应的救济粮---红薯干。家里除了水瓮是满的,腌咸菜的瓮有点萝卜和菜帮子,很难找到可以吃的东西!所以解决吃饭问题成了每个农村人每天的第一要务,而吃饱饭成了人们一生最高的追求和奢望。所以如何吃好大家想都不敢想,也不会去想象吃好是啥滋味。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比高加林面对的现实好像更加痛苦和艰难一些。当时也像高加林一样面临着人生的选择,要么是回到农村平凡的土地上,挣工分领口粮,先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这样的选择可能注定自己要当一辈子农民甚至打一辈子光棍;要么背离自己的良心和责任,不管不顾家里的现状和旁人的指责和嘲讽,继续读书甚至补习复读去考学校,因为这是当时农村人唯一能够跳出农门、改变身份、出人头地的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农户身份为非农户去挣工资、吃供应细粮成为市民(非农户),才会住在城里有班上、有钱挣、月月有粮油肉票、有礼拜有节日,才会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才会成家立业光宗耀祖。但面对现实和家境我思前想后,不得不使自己只能也必须选择前者---回村务农,没得选。这也许就是我的人生,我的命运。

就这样我回村了。就像高加林其实就是高加林,在村里低下了头,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土地上,一边不情愿地痛苦地劳作着,一边痴心不眠时刻在思谋着人生的出路。回村2年多的时间,我当社员早出晚归跟着大伙去送粪、翻地、薅苗锄地、收割庄稼,当电工经常爬电杆架线修理电机水泵,担任村团支书期间负责村里大街小巷黑板的书写宣传,担任村民兵营营长寒冬腊月农闲时带领大伙拉练搞实弹射击。也担任过二小队队长、大队副队长、队长等职。自己开过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打过井(有一段时期当地家家户户打压杆井,小口径自备井,解决自家吃水和浇自家菜地用)、当过装卸工(化肥厂装无烟煤炭块和化肥)、背过整麻袋的咸盐(工业用盐,化肥厂软化车间用)、当过村里初中的民办教员等。可以说,自己回村务农十分努力,吃尽了苦头,尝尽了辛酸苦辣,整日在困苦和绝望中挣扎。当然也在农村努力过、奋斗过,但自己干全了而家境却更穷了!记得特别让我伤心和痛苦且绝望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年底,我们小队年底会计一核算,不仅没有红可分,还要分黑!就是每个工分倒扣5分钱,干的越多、出勤越多、挣得工分越多,到头来分的越“黑”,欠生产队的债越多。那一年是我挣得工分是最多的一年,不仅没有偿还清旧拖欠款还欠下新的债务,真他妈的让人寒心又伤心。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十分沮丧和痛苦,很迷茫、很无奈。正好在这个时候,我意外地遇见了路遥先生,不是,是遇到路遥先生的《人生》这部小说,让我从绝望之中看到了远方,从痛苦和无奈中走了出来,重新走在人生出发的路上,狂妄地下决心要重拾书本参加高考---这一农村人唯一的出路,我要拼命去努力改写人生。

《人生》中的高加林,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挣扎,都仿佛是我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生活片段。他面对命运的无奈、对爱情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都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不过我没有高加林那样幸运,在村里没有遇上刘巧珍那样温柔的纯情姑娘。因为我又黑又瘦性格怪异,走路常跟脚下的地拧眉,没有激情也没有快乐。记得在1985年4月1日的日记中我这样写到:今年的高考又失败了。连续两年的高考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从一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意味我是一个笨蛋,一个傻瓜,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过去我为前途所做的种种设想,不过是童话世界里的故事罢了。妈妈含着满眼祈求的目光再次鼓励我说:“儿子,你明年去再考一次试试吧!”但我当时却拒绝了妈妈的恳求。

1985年,我历经5年的自学苦读、努力拼搏,最终得到回报----考上学校了。村里一直关心和担心我的人都感叹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考上了!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有两部小说如同指南针般引领着我前行,那就是路遥先生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不仅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打动了我,更在无形中成为了我人生经历的写照。《人生》是以贫穷落后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题材为主,塑造了大家极其熟悉的、就在身边的主人公高加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高加林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他自小就对古老守旧的乡村习俗耳濡目染。然而在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冲击下,有知识的他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当农民的准备,他渴望离开这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正是这种渴望让他不断的创业,不断的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和理想的破灭都给他以致命的打击,无论在命运上还是爱情上他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感觉我就是《人生》中的高加林,经历了与高加林相同的人生。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则让我看到了平凡人身上的伟大。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价值。他的坚韧和执着,让我深感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高远的目标,更在于珍惜和把握当下的每一刻。我又仿佛是孙少安,虽然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但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我的人生小说中,高加林和孙少安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更是我心灵的寄托和灵魂的伙伴。他们让我在迷茫时找到方向,让我在失落时重拾信心。他们让我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光、有梦、有爱,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

屈指40多年过去了,我的案头书架上仍然放着《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两部书,闲暇之余总想翻开去读、去想、去回味。这两部书伴随着我从小县城的村里走了出来,陪伴我读完中专和大学,又陪我工作了38年直至退休。从1982年《人生》发表算起已有40余年了。也可以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两部书伴随我走过了青春期、成年期、成熟期,伴我度过不平凡的一生。

回首过去,我深感自己与路遥先生是相识相知的,与《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的缘分是深厚的。它们不仅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它们相伴度过自己的晚年,让它们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永恒之光。

 

 

 

 

                                                      2024年9月20日星期五搁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