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后天周六,公历九月十日就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
中秋节始于唐,盛行于宋,至明清就与一年一度的年节,春节,端午节齐名。飘忽不定的疫情,天灾地震,局部战争,变幻动荡的世界局势,今年的中秋注定不平凡。还有百年一遇的中秋邂逅教师节,根据推算百年内仅只三次,到底是教师节赶上了中秋节,还是中秋巧会教师节,不管秋与师,咱们一起,举杯邀明月,隔屏同庆。
中秋花生是一定要吃的,市场上品种繁多。花生香而脆,又叫长生果。有土结得长粒花生,要用锄头从泥土中挖出来,叫本地花生,产量低,老祖宗留下来的;还有圆圆的粒子,用手扯,一扯一大串,人们管它叫洋花生,产量高。市场上洋花生比本地花生便宜,其味道也比不上本地花生,还是老祖宗的好。
还有芝麻糖,市场上有糖饼,有切块,都讲是麦芽糖。不过这可瞒不过我,我家父母以前熬得一手好糖,那才叫麦芽糖,香饽饽的。
熬糖要提前发好麦芽,然后用石磨对嘴把麦芽一下又一下地锤碎,然后和米一起用柴火锅煎,再过滤,一大锅,最后只剩下一小半在不断地煎熬,掌握火候,等差不多就用勺子,把滚烫的液体糖放在篾框里冷却,然后用棍一下又一下的把红色的糖拉成白色的。就是一头一个有勾子的,钉在家里的木树脚上,另一头用一根短木棒,套住糖,一头挂住,反复拉长,最后由红色变成白色,再放到篾框里。
中秋芝麻糖一定要吃,意味着中秋过后,芝麻开花节节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先要把芝麻炒熟炒香,然后放入刚才熬拉成的糖,用小锤子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放入锅里炒软,和芝麻粘在一起,再放入篾框,用手趁热按成糖饼,这才是真正的芝麻糖,味香可口,好吃。
还有就是中秋饼,这饼肯定是要吃的,圆圆的中秋饼,寓意团团圆圆,中秋是亲朋戚友团圆的节日。现在市场上中秋饼琳琅满目,价钱也贵得不靠谱。我还是钟情于以前的老中秋饼,那薄薄的,圆圆的,那时一块要切成好几块,能吃到一小块都美味无穷。
小时候去外婆家送节,很早很早以前都是一斤面、一斤肉、一筒饼,后来是双刀双斤肉,再后来外婆走了,去母舅家送节就不再买饼肉了,就用钱,再后来工作忙,加上很少回老家,就一年三节在春节的时候,一起用钱补礼了。不过去外婆家送节的那一筒饼,一共四个,外婆会切上一块让咱们吃,然后回来的时候,还会返一二块带回家,那高兴劲儿可别提了。
也许是现在生活好了,不差吃了,总难以吃到以前的味儿。不过父亲虽然走了,但是他亲手做芝麻糖时,发麦芽,锤麦芽,滤将,熬糖,拉糖,炒糖的那一幕幕,已经深深地在我的记忆之中。我每次和母亲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都会讲,等再过几年,退休没事了,租一间店面,把父亲母亲这一熬糖的手艺传承下来,秉持初心不掺假,让附近周边的人们都能吃上真正的柴火麦芽糖,也让父亲的这一技术传承下去。
我们能在世界局势仍旧动荡不稳定之际,照常中秋节快节,过上幸福的节日,哪怕是由于疫情,有些地方隔屏庆,都得益新时代的大好时光,得益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这些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教师,靠的是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尊师重教,文化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文化自信,老子孔子庄子的自信,唐诗宋词的自信,墩煌莫高窟的自信,孙子兵法的自信,还有很多很多,守住老祖宗的灿烂辉煌,守住自己的文化阵地,很大程度上靠的教师,靠的是无数个教育工作者。
这几天确实忙,被安排在党校培训学习,双节临近,有位非常优秀的朋友讲,您写篇中秋节的文章吧!昨天晚上开了个头,写了一小半,今天清晨又接上了。我以为不管是中秋节,还是教师节,其实都是一个感恩的日子,庆祝的日子,团聚的日子。我们中秋送节,是感恩外公外婆,感恩父母,感恩生命中所有美好的遇见;教师节感恩教师,感恩我们伟大又美好的新时代。
写在最后,祝天下所有人:中秋节日快乐!教师节日快乐!让我们一起提起杯,樽满酒,拿好中秋饼,学好中国文化,抬起头,挺起胸,迈开步,共邀明月,隔屏同庆,一起走向美好,灿烂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