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1/27
分享

我与三定叔和的妹婶的故事

过去在粮站能够收购粮食的时候,南乡万师,包括后来的中官镇,就是中官片区的几个乡镇,不知道三定这个人的,应该是很少。

三定这个名字比他按辈份读书的名字要出名,他是克守孔孟训的克字辈,和我父亲同辈,年龄比我父亲小,我平时就叫他三定叔,连书名叫克什么,我都早已忘记了。

在农民领取国家发的农田补助钱以前,乡镇一级设立的粮站,管理着粮食稻谷的收购、买卖、和贮备。那时只要粮站里有熟人,你卖的稻谷毛糙一点,或者是干湿度差一些,一句话就给收了,还不用排队去等候。不然的话,就要拉回去用风车重新把稗谷扇出来,等天晴了再晒上一二天,又重新拉回来,更早的时候是用土车推,那就更辛苦,更麻烦了。在这个粮站特定时间段上班的三定叔,他也确实红火过一阵子,能在粮站上班是人人称羡的职业。

三定叔当时在乡溪粮站,后来又调到当时交通便利的中官镇粮站,刚好中官镇粮站在街上三岔路口建有一栋房子,三定叔自己就在粮站上班,的妹婶就是三定叔的老婆,她就在街口开了一家南北货店,三定叔还顺便做点木材生意。

后来我也调到中官镇,也在三定叔斜对面,租了一间小店,做着同样的生意。按照一般的常理和人情世故,特别是在同一个地方,又开同样的商店,同行会相轻!不过三定叔和的妹婶夫妻俩人,对我却是满满的同行且相重。

记得那时开店做货架的时候,少了一节木料,也是三定叔送的,当时应该是没有收钱;在我从两个地方,一共借了1200元开店,还要除去师傅做货架的成本和工钱,余下的钱再去进货,也是三定叔带我一起租小四轮去饶州进货的;开张那一天,货少摆不满货架,的妹婶就叫从她店里搬货过来摆放,说人家进店就会好看一些,选择的货物多。

开始的妹婶店里卖浆油,是张家山里一家老浆油店做的。进一坛浆油当时好像不到10元钱,用小竹筒一筒筒卖出去,会卖到20到30元,利润应该是蛮高的。后来我也进浆油卖,再后来的妹婶就干脆不卖了,让我一家卖。以前在她家买浆油的,也都到我家店里来买。现在想想她们能这样做,确实很难得,我想一般人是比较难以做到的。

那时我租的那家店面,地势低,一到上半年梅雨季节,涨水的时候就会进水,里面潮湿,木板和竹床上的被子经常返潮有水气。的三定叔就从粮站里,拿了五六个装稻谷的旧麻袋给我,放在棉絮底下垫潮气,这样上面的棉絮就不会再潮湿,有潮气。

早前没有现在的席梦思床垫,就是一床棉絮放在木板铺架上,底下垫上了麻袋,棉絮就干爽,不返潮。这几个旧麻袋现在都还在,只是不用了,也一直舍不得丢,就放在老家楼上。每次看到这些麻袋,我就会想到以前的艰难岁月,和三定叔和的妹婶在街上一起开店的美好时光,那是满满的关爱,和深厚的情谊。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田耕地农业税收的取消,以前红极一时的粮站,收购粮食稻谷的事情,也慢慢地改制退出了。不但退出了,而且国家还给农民,根据拥有的田亩数,每年都会按时发放耕地补助钱。三定叔和的妹婶后来也没有在中官镇再开店做生意,后来我由于工作调动,彼此之间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现在想想那些年,和三定叔和的妹婶一起在街上开店的往事,其间的点点滴滴真的令我挺感动。

好几年以前,三定叔打来电话,说自己从粮站里出来以后,想托我找点事再做做。我就说你自己年纪也不小,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您的儿女们还好吧?他就讲这几年,有个小儿子总是在外面东跑西跑,没有固定的工作。后来我就想办法,托熟人把他小儿子带了过去,一直工作到现在。这个小儿子也很努力上进,不再到处乱跑,工作上基本稳定了。

人与人能在一起真的是有缘份,比如能同事,能同行,理应好好地去珍惜,加上又有共同的经历,彼此能互相帮助。特別是在困难的时候,能被人家帮衬一下,真的是受益匪浅,这帮助真的不逊似雪中送炭。人人都怀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之心,我们的生活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时间过得飞快,我这个人很念旧,也挺感恩,总想着人家三定叔和的妹婶过去的好。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一些生活中的美好,经常会在记忆的长河中涌现,静下来的时候,用文字把它记载下来,也算对那几年开店,做生意过往的一个小结。

备注:三定,的妹,都是人的名字,他们是夫妻二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