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2/05
分享

微小说:从裁缝到太极拳的故事

王师傅今年77岁,姓王名平泰。都城大小广场的太极拳:杨、吴、武、孙、赵堡5大家,不管是24式,42式,还是48式;还有82式,32式,42式的太极剑等,都有他的影子。不是他的徒弟,就是他的徒弟的徒弟在教授,都城享有"全国老年人太极之乡"的殊荣,真少不了他的一份心血。

清晨他一到东湖广场上来,陆陆续续就会有人聚集过来,和他一起先做八段锦健身,再打太极拳,后舞太极剑,再打太极扇等。这样一讲,你可能会说这王师傅应该是武术世家出身,甚至可能是王氏太极的传人,又或者是陈氏,杨氏太极的继承人,这你就错了。

很早以前,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裁缝师傅,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和相传的体校毕业也有误,起初他只是一位给人上门做衣服的裁缝师傅。王师傅讲到他从矶山村里走出来,凭着一把剪刀,一把尺,光着双脚在都城闯天下的过往,他下颌上的一绺花白短胡须,真兴奋地不停地抖动着。

他说他很知足,一位从矶山村里走出来的裁缝师傅,能在都城扎根,他很自豪,挺乐意的。想当初,给人家上户裁剪做衣服,城里没有一个熟人,不是自己脑子活络,手艺过硬,又不识字,能凭他王师傅一把剪刀,一把尺,高超的缝纫技术岂能享誉都城。

七十年代前后,县黄梅剧团演古装戏,要用古装衣袍,帽,靴鞋之类的戏袍道具。剧团开始在都城东边请裁缝师傅做,没有一个人能做出一件像样的出来;后来就在县城西边把王师傅请了过去。他就从正月初五做起,直接做到农历四月,一共做了差不多四个多月。后来下半年,剧团又来请他。他就讲:我不上户去做裁缝,明年家里人就要喝西北风。意思是没有收入,没有工钱买菜米粮食。

黄梅剧团就给他发工资,实际上是安排工作,工资是一个月39.6元,同时还把他老婆一起安排上班了。王师傅没有戏袍道具做的时候,他就在剧团演出的时候,在后台帮忙管理戏袍道服,再后来全家都进城了。

王师傅还讲到演戏的时候,有个别人看到他管理服装道具挺轻松一样的,就排开他,不要他管了。结果前面戏台上锣鼓一响,后面堆成堆的戏服竟乱了套,演员竟找不到自己的戏袍道具,就误场子,前台就乱成一锅粥。这样过了四、五天,后来又把他请了回去。我讲演员不能自己换衣服吗?他说拉链在背后,如何换?还说他能一手托着衣服,一手解拉链,二分钟时间之内,能帮演员把戏服脱下,又穿上,从来不耽误出场。

这真是位管理戏袍衣服的人才!平时看到跑龙套的,管理道具的,人们往往都把羡慕的眼光统统聚焦在演员身上,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配角,才真不简单,是让人垫肩的最厚实的基石,是平凡且不可少的人。王师傅还讲他下午还要下乡去演戏,就是送戏下乡,弘扬乡村文化。下午一场,晚上一场,在乡下用一餐晚饭,他还是干老本行,管理戏袍道具。

我讲你今年77岁了,下乡难道不辛苦吗?他讲不辛苦,天天坚持锻炼。他还讲要是不演戏,全都城二十多个乡镇,他还去教授太极拳,弘扬太极文化;他还讲他30多岁的时候,曾得过糖尿病,有位老中医就建议他练太极拳,又三、四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他依然身体还好,没有大的毛病。

我一看王师傅平时晨练的伙计们都到齐了,就开始和他一起先练习八段锦,再看时间,该去吃早餐,准备上班去。王师傅他们一般会从清晨6时开始,锻炼到8时左右,每天有近2个小时。

我想一位从矶山村里走出来的裁缝王师傅,凭一把剪,一把尺,光着双脚在都城能凭自己的手艺立住脚;能在有糖尿病时,坚持太极拳练习,又能深入进去,后又教会了很多人太极拳,弘扬太极文化;还能在剧团,历经五任黄梅剧团团长,做好自己的事情,一路走过来,他真的得不容易。不过有糖尿病还是要听医生的,和练太极拳的关系,因人而异,不能和王师傅联系在一起。

写在最后,我想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要你坚持做到最好,象王师傅一样,从手艺人裁缝师傅,能做到最好;还有对戏袍道具管理的情有独钟,和无人可替代;再到坚持练习太极拳,从裁缝师傅到太极拳师傅的华丽转变,弘扬太极文化,也能做到最好。最最关键的,还是要持之以恒,凡事能真正深入进去,活出精彩人生,真有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