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24
分享

一路走过来的饮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

动植物,庄稼,还是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水;没有生命的东西,像水泥和沙石,你要把它混合在一起做成走的路,也离不开水;人是高级动物,不能一日无水,更是离不开水。

以前吃的水。每天清晨的时候,父亲会在村旁长堰撞坑里,用一条两头绑有绳子,绳子上有勾子的扁担,一头一个打了箍,浸了桐油的木桶担水。先用桶把撞坑里的水面荡开,然后盛满挑回家。家里有一口大缸,上了釉的,盛满,能盛上二三担,父亲来来往往要六趟。这满满的一缸水,一家人,还有家里养的猪和牛,一起能用上三四天。

慢慢的我长大了。放暑假在家的时候,夏天里,我也能挑水。我会赤着脚,走近伸进撞坑里青石桥的旁边,靠近西边有一个浅滩的地方。先用肩上扁担的一头,把水桶伸向撞坑最深的地方,水最清澈,最绿的地方,盛满水,再把桶用肩上扁担顺带过来,然后又把另一只桶伸过去盛满,挑回家。

那时候村里人少,只有六七户人家,撞坑里深处有岩石,水从长堰经过撞坑,再到奖家塘,一年四季穿川流不息,清澈碧绿,撞坑里的水都是活水,水质干净。尽管洗衣服,吃的水都在这个撞坑里,却见不到有脏处,餐小,虾鱼,随处可见,满撞坑游曳,跳跃。母亲洗衣服的时候,用篾篮子都能捕捉着原生的美味,一条条小餐鱼。

后来人口多了,经济变好了,手里都有些钱,村里人开始自家挖水井了,不用再去撞坑里挑水吃。

我家里也挖了一口井。他是大村里,港上一位爷爷辈的,比我父亲年龄小,叫痴皮的人挖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人在井下,一个人在地面,交换着挖,还有一个人现在记不起来名字。那个时候挖井,不比现在机器挖井,至少有个电钻,纯人工挖,一个六七米深的井,需要三四天时间,还要赶上天不下雨。一般都要用钢芊,锤子,挖到有岩石,最好是青石,有向上冒水的地方。按照挖井的师傅讲的就是有"泉眼"的地方,这样的井,一年四季才不会干涸。东家要是再想往下挖,岩石、青石更难挖。痴皮师傅讲:那就不再是按米数记算,而是按尺寸来计算,要加工钱的。越到下面,挖的难度越大,这也是纯体力活,消亳也大,还要承担有可能塌方的危险,那个时候还没有很安全的保险作业,只是上面一个车轱辘上的一根绳子齐腰吊着。

村里基本上一家有一口水井,水能自给自足。现在农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样,都用上自来水了,井水不再是唯一的饮用水。大多数人都只是用井水来洗洗衣服,用起来还没有自来水方便。

不知道从何时起,城里时兴起了桶装水,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净水器的横空出世。如今城里人有的,农村人也有。特别是平时饮用的水,人们还是特别讲究,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洗菜要用水,做菜要用水,煮粥、煮饭都要用到水,还有平时泡茶,直接饮用的水,人一刻都离不开水。

一段时间,人们讲桶装水比自来水更卫生,还有有些广告做得天花乱坠的净水器,净化之后的水更是好得神乎其神,有时候被广告得,好似吃了这样的水就会百病不生,长命百岁的。

有一次办公室里的桶装水,烧开过后,倒入杯子里,白色的水居然变成了淡淡的红色。后来反馈到桶装水的老板跟去了,老板说这是矿物质的颜色。有人疑问地讲:"水中的矿物质,肉眼还能看见,这还真是头一次听说。"我尽管高考过物理,这水中的矿物质能变成淡淡的红色,却还真是第一次听到过如是说。我想把化学知识再加进来,应该是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中的矿物质起了化学反应,彼此干起了仗的结果,这还差不多。

反正我是不信桶装水老板的,还是喝咱们的自来水;要是再喝老板的桶装水,若是桶装水再在肚子闹腾,又起个化学反应,这肉皮长的肚子能否承受得住,还真是个问题。

这只是桶装水的一个小插曲,权当个笑话,或者是故事来讲。我想关乎百姓生命的自来水,相关职能单位,应该是有一道严格的消毒、净化、管理等程序,毕竟自来公司是政府行为,我宁愿相信政府,而不是去相信桶装水老板,反正有人把变了色的水,送去质监站化验去了。

人们从吃塘、湖、港里的自然水开始,很早以前贵州大山里人,还是在吃山上贮存下来的,积雪融化的雨水;后来人们再挖井,吃井水,地下水;再到现在基本上大面积普及了的,最基本的自来水;还有桶装水,经过净水器的水。

饮用水也在一次次前进,一次次变迁中,如今的自来人,也正变得更加普及、方便、优质、美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