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04
分享

散记:走进石钟山

刘守志

在浔城读书的时候,多少次从渡口经过,乘班车,倚立在铁板运船栏杆之旁;后来又多少次从一二桥,特别是一桥经过,遥望石钟山,江湖锁钥"小蓬莱"真的触手可及;又多少次想走进石钟山一游,总是忙忙忙,假忙,一直到上周六,五一的第一天假,还真的去了石钟山。

动身的时候濛濛细雨,担心会一直下雨,等到了石钟山脚下的门楼"石鐘山"处,天却慢慢的放晴了。高大的山门,有二进,应该是三进山门牌楼,中间三个大字"石鐘山"遒劲有力。特别是中间那个"鍾"字,有厚重,久远之感;还有那个"石"字,连在一起的一横一撇,真有把"鐘"与"山"连成挺拔奇秀之势,"石鐘"与"山"浑然一体。

一进门楼,靠右边立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像,像的左前方,紧邻进山的门牌,有一棵高大的古樟,能遮住半边天似的,像的下方基座上刻有苏轼简历。来游玩的人,大都纷纷在大文豪的像前拍照留念。特别是小孩,大人们都想孩子们能沾有文学家、诗人、书家苏轼的书香气,一拔人一拔人的不停拍照。再往前走,还建有一个怀苏亭,内有苏文忠公像,像身写有苏轼生平,三次到访石钟山的年庚时日。名篇《石钟山记》是第二次携其子迈,夜泛舟石钟山下而作。

一直往前就到了紫雲廊,诸多石刻名篇,曾国藩,彭玉麟等,小蓬莱,观音殿等等古迹。内有一代廉吏张道简介,有太师吴鹏文赞诗:"一钱不染古廉吏,好为朝陈赞圣谟。"

再到"清浊亭",后来知道没有往下走,只是在上面兜了一圈。亭圆柱圆顶,四面通透,站亭内,可观鄱阳湖长江清赤两水,交汇数千米之奇景。有钱伟长撰写的"江湖两色,石钟千年。"

然后过楼外楼,经报慈禅林,忠烈祠两边:"祖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历代名人诗碑。

最后到了上谕亭,咸丰皇帝圣谕,建有八角亭,内立一碑,有曾国藩手书咸丰圣谕碑文真迹,彭玉麟建龙云图案。

石碑刻有曾国藩箴言: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还有曾国藩家训之碑文:"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还有"每日楷书写日记,读史十页,《茶余偶谈》,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我在这里游待的时间最长,曾国藩家训碑文一一品读,感受深刻,受益匪浅,这些是留给后人去做人、治学、任事的标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还有梁启超的序文:"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钝拙,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再次运用半个圣人曾国藩的成功人生,特别是文化成就方面的造诣,阐明了"勤能补拙"这个道理。

在往回走的时候,看见有许多人从一石窟洞中走上地面,甚觉好奇。等上来的人走得少了,我试着通过洞口,从地面往下走,一进到洞里面,对外又一个洞口,洞口外有一小溪,借着透进来的阳光,洞壁上有"桃花源"三个字。此时我才豁然开朗,这不是田园诗派开山之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吗?原来不知有汉的人是在这里。

从"桃花源"出来,又来到了"石钟奇音"的地方。有一个人手持木锤,站在背景为《石钟山记》的屏幕前,面对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大块石头,左敲右击,不同的石块会发出不同的、优美的乐声,南音、北音,虎啸之声,八音石会发出哆来咪发嗦啦西多等;后来还买了一串串仿古铜币,厅中间有三口大青花瓷缸,投币时能掉入盛满水的底下一个孔,有财源广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等吉兆。

现在想想这些纯粹是逗人取乐的生意经,诱导游人用钞票去买仿铜币罢了。后来还去了二楼,有两百多种石头,每块石头上面会标注敲击点,木锤也只有敲在这些点上,才会发出不同声音;这些和开始的"和鸣钟",人们去撞钟:一撞一生平安,二撞合家欢乐,三撞福星高照……直至九撞地久天长,十撞十美是同样一个道理。

回来的时候再看"和鸣钟",有石钟和鸣之意,内涵之大真是少见。"和鸣钟"用锡铜制造,高1.58米,口径1.3米,用黄金500克,重2.1吨。钟上部写有钟名,还写有"福禄寿禧"四个字;中部附有石钟山全景图,刻有《石钟山记》;下部是海上日出图。

直至走过了进石钟山的出口,来到了江湖两色:"江水西来而浊,湖水南来而淸",乘船游览的时候,才发现石钟山临江而立的塔,还有清浊亭这个最险俊,最秀美,能一览"江湖两色,石钟千年"的地方,居然没有被往下行走去游览了。

开始坐在船内,听到江湖两色,一清一浊,数千米江湖交汇处之奇景即将出现的时候,我也飞快地来到了游船的栏杆处,亲眼目睹了鄱阳湖和长江的一清一浊,不禁发出感叹。刚好旁边站着一位九江人,后来知道他是位姓桑的先生,他讲:""你知道江湖为何有两色吗?"

我讲:"早就听说过,今天是第一次近距离,在游船上见证了江湖交汇处的奇妙,大自然的神秘。"

桑先生讲:"雨水多的时候,鄱湖水浊,江水清,山上泥沙俱下的缘故;反过来,少雨季节,鄱湖水清,江水却浊而黄。"

后来还讲到石钟山的响声,到底是钟声,还是风声,或者是水撞击巨石的声音。前人郦道元,李渤等都做了说明。桑先生指着立在石钟山七层塔下的悬崖巨石讲,江湖水的千年撞击,那些挺拔的巨石,有的被撞成了一个个窟窿,响声就是水撞击这些巨石时产生的;桑先生还讲当然风吹过时,也应该有声音的,何况是钟,就是树被风吹也有响声。

这位桑先生真是广博,开始还以为他是学过地理,还是历史专业的,后来他告诉我是从事导游的。不过今天讲解却是免费的,即兴导游。他还指着停泊在石钟山下的一座退役军舰,对着游船上的小朋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桑先生指着上面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赠",这是一艘九江舰,曾经在鄱阳湖长江上保家卫国,现在光荣退役了。

我和这位桑生还讲到石钟山的由来:一是前面讲的江湖水撞击石头的声音;另一个是桑先生讲到,石钟山从上面往下看,形状就是一口大钟,因此而得名。

我就对桑先生发问:"古人又没有飞机,卫星拍照,究竟是如何从上往下看的石钟山,形状像钟呢?"

桑先生讲:"古人在战争发生时,能用风筝来用于战事,石钟山和庐山齐名,古人的很多智慧,至今都无法去用现代科学去解释。"

后来我想到古人在没有现代设备条件下,尚能对天上的星辰日月都有方法去研究,更何况从上到下去看石钟山,这很正常。

游船观光结束了。先参观了前贤杨赓笙故居,后又来到了石钟山上,原来是在"紫雲廊"石刻长廊上处往右走了,走长廊外面,靠左边一直走就能到达清浊亭和七层石钟塔,只是没有继续往下走罢了。站在七层塔的高处能清晰地一览江湖两色美景,往下九曲十八拐的石级,能直达江边泛舟岩之最险,最奇,最美之境。

这篇石钟山的游记,整整写了四、五天,又不敢用《石钟山记》,怕惹今人笑话,只好用"散记:走进石钟山",来记录一下游览历程之所见。走进石钟山,第一感觉石头特别多,奇音多;再就是江湖两色绝美之奇观,奇景;还有碑文刻石文化之最、之多、之深、之广,少见;还有扇子文化异常丰富,载有满满的《石钟山记》作者苏轼元素;最美妙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也在这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