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志
近来外出了好几天,加上回来后又应酬不断,忙得连手机都很少浏览,打开一看,徐编辑发来了一份,我5月1日《春天里的蒲公英》文章的样稿排版,今天是5月6日,差不多有一周的时间。
我在下午上班的时候,去了趟门卫江老师处,从3月底的报纸寻找起,一直寻到4月份,4月17日、26……至5月5日,昨天5月5日的报纸都有,寻寻觅觅的,就是没有找到5月1日,登有我《春天里的蒲公英》文章的那张报纸。
辛辛苦苦码字,写了一篇文章,终于见报了,不容易哬。总想近距离,亲眼目睹一下自己那些纯美、朴实、跳跃、带有阵阵墨香味、经过编辑、编审那些文字高手们过目了的、终于排版发行、见之于大众的文字,这种再次去品读这些文字的感觉,和自己的初稿比较起来,无论是手机版,还是电脑版,真的不一样。
一夜无眠,心里想这样稿也来得太迟了!没有再亲眼看过一遍自己的文章被登在报纸发表,心里总不踏实,似乎少了点东西。清晨起来就和以前的老朋友,现在东湖中学的开明先生发了个信息,请他帮忙找一下;上班的时候,又和曾经的同事加兄弟,天宇的家泉先生通了电话,去了他单位的门卫室。
遗憾的是门卫讲:"这个学期一直没有收到过这份报纸";更加遗憾的是东湖的开明先生也来了寻寻觅觅的结果,"没找到"5月1日登有《春天里的蒲公英》的报纸。
带着这份失落,行走在上班的途中。在经过二中东门的时候,问了门卫内的两位保安关于报纸的事情。他们都讲:"报纸一来,就分发到了各个办公室,何况是5月1日的,今天是6日,差不多一周时间,这里一份报纸都没有",保安还讲:"他们又不看报纸的";后来经过地税局的门卫处,情况和二中一样,当天来的报纸,当天就分发到局里各个办公室去了。
我就这样一路寻找着《春天里的蒲公英》,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刚刚静下来的时候,昨天下午我和文友叶茂先生一起,在明然先生工作室喝茶、谈论文学写作的一幕,不时地在脑海闪现。记得叶茂先生当时说过好几次,他在鸣山驻村的一所学校办公室里,看到我一篇写有关于湖口"石钟山"文章的报纸。
带着这份兴奋和希望,我立刻拨通了叶茂先生的电话。很快叶茂先生就回了电话,除了他说的关于湖口"石钟山"那篇《彭蠡之渡口》,还找到了去年8月15日上报纸的第一篇文章:《烟水亭中寻周郎》,真是太惊喜了,还有《广场书法文化》等。《烟水亭中寻周郎》这篇文章我一直在找,上次徐编辑帮我找了几份,都被同事熟人拿了去,存档的都没有,这下好了。这可是人家徐编辑找我要的第一篇文章,见诸于报纸的处女之作,意外之收获。
我在办公室里一直等叶茂先生的到来。看到叶茂先生手里拿着,去年8月15日载有《烟水亭中寻周郎》文章的报纸,页面那微微泛黄的颜色,心里既惊喜,又有些许的伤感。
时间过得真快,距第一篇上报纸的文章,还有两个多月就一年时光了。
这一年以来,我不停地写写写,又不停地发发发,到现在寻找的5月1日《春天里的蒲公英》这篇文章为止,已经有12篇发表,不包括《外婆村的古枫树》这一篇。它们分别是:《烟水亭中寻周郎》、《冬瓜》、《心中一直有个梦》、《东湖广场》、《平凡人老胡》、《马垱庙的传说》、《东湖上的小天鹅》、《外甥女出嫁》、《倚窗听雨》、《碧桃花的前世今生》、《彭蠡之渡口》、《春天里的蒲公英》。
这每篇文章中的一个字又一个字,一个句子又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又一个段落,一件件历史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事件,名胜古迹,秀丽山水,花草虫鸣,像放电影一样,都一一在眼前涌现,织就了一幅这近三百天来的写作历程。
我有一份执着,一篇文章就像一个母腹怀胎所新生的娃娃。在娃娃投门之前,会经过千辛万苦的养胎、育胎于腹中,想尽一切办法让胎儿优秀、优生。胎儿如此,文章亦然。胎宝宝于写文章的人就是生个文宝宝,等这个文宝宝成熟了,能投门走出母腹了,你说生这个文宝宝的人,谁不想亲眼目睹一下文宝宝走出去了,能出镜展示自己的风采模样。
这份执着就是每一个长大了,走出去了的文宝宝,我都要想尽办法把它找回来,存档,归类,闲暇的时候拿出来再品,再修改,让它变得更有内涵,书香气。明天继续去找文宝宝:《春天里的蒲公英》,直到找回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