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08
分享

晨读《归去来兮辞》有感

晨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内心的田园思想。

过去的读书人,一般来讲都是"学而优则仕",说穿了就是为了做官才续书。读了书,中了状元,进士,探花就有官做,做了官就"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就是帝王家的人,就有皇粮吃,还有可能皇帝老儿会招你入婿,成为皇家的附马爷,这荣华富贵的日子就来了。

陶渊明从早期来讲,内心肯定是热心于入仕的。更何况祖上陶侃是晋大司马,位高权重,曾经是辉煌顶盛之家,陶侃公乃入公庙之人,只不过到了陶渊明这一代,才不再如昔日之盛况,用落没一词形容,不为过。作为孙辈的陶渊明起初肯定想通过做官,而且是做大官,来光宗耀祖。遗憾的是陶渊明几次入仕,都不得抒其恢宏之志,最后在祖辈的余萌之下,加之亲朋,叔父都想其生活好些,劝其去做长吏,才弄了个离家百余里的彭泽小县令做,按陶渊明自己的话来讲,这下可又有酒喝了。

但是一直想恢复祖上荣光的陶渊明,原本出仕于彭泽令时已非己之所愿,而是出于"奈故多劝余为长史,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这里非常清晰地告诉世人,此时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因为"亲故多劝","诸侯以惠爱为德",加上"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的缘故,不是他的本心,本意,才有"眷然有归欤之情。然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此时归隐之心已跃然文中,就差一个引子,像炸药一样。

开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介绍了陶渊明当时的艰难生活之境况,进一步说明了当时的他不能自己,说穿了就是家里穷,孩子人口又多,没有余粮,在这个情况下,才又被劝被迫出仕,做了个百里之外的彭泽小地方的官。

实际上从挖掘出来的史料知道,直接导致陶渊明归隐田耕的,不但是对当时腐朽现实的不满,乃是郡里一督邮来彭泽巡视,地方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这才是他归隐田园的引子,导火索。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印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这才是压垮他心里不愿继续出仕陶渊令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家贫,到被劝出仕,再到辞去在官八十余日的彭泽令,直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诗言志,充分说明诗人陶渊明心系田园,骨子里的忧心,却是一芜一胡,芜即是胡,胡即是芜,而不再是官场的功名利禄,阿谀奉承了。

在《归去来兮辞》的第二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派其乐融融,浓浓的亲情行于辞中,一句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这场面,家庭的温馨,百里之外的彭泽令是感受不到的,只有辞官归来的陶渊明,才能享受到家的亲情。

在《归去来兮辞》第三段,诗人一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进一步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心志,直至最后发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诗人从此走上了"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田园生活。

一个人能真正拋开名利,情系于家,心系于田园,做到"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真乃大智慧之人。尚能赋诗于山水,心中有家,心中有农耕之念,之苦,之乐,就如今就即使是在仕,也不是不可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