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09
分享

这一年,文字路上有你们同行

文学评论巨著的作者刘勰,幼年贫寒,8岁丧父,20岁上母亲又去世,守孝三年,为了生存,乞僧饭,宿古寺,抄佛经,读书与青灯古佛为伴至三十九岁,始成《文心雕龙》。

翻一翻日历,去年也应该是在这个时候,我来到了九江儿子的家中。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去年八月份的一天中午,我正在睡午觉,都城的平和编辑打来了电话,问我网名是"shizi山中人"吗?说有一篇我写的《烟水亭中寻周郎》文章,他要用。从此《冬瓜》《心中一直有个梦》《外甥女出嫁》《冬天里的蒲公英》《马东庙的传说》《广场书法文化》《彭蠡之口》《走进石钟山》《幸福其实很简单》《东湖广场》《碧桃花的前世今生》《东湖上的小天鹅》《平凡人老胡》《倚窗听雨》《爱钓者的心声》等拙作陆续见之于报。

时间真如白驹过隙,算一算快一年了。其中《幸福其实很简单》一文,又承蒙中国•都昌鄱阳湖文学主编明然先生厚爱,在第47期刊出;后来又蒙当地在线媒体版主南洋后裔,弓箭手的介绍,一年来在中国作家网发表文章202篇。有《麦芽糖》《上谱》《彭蠡之口》《独处》,共四篇文章被中国作家网重点推荐。其间还得到了在线总版主,网友苏山鄱湖小草,编辑,版主,巡检,都昌婷婷等的倾情鼓励和厚爱。从文末精彩的点评,厚实,内涵丰盛的评文,主页推荐中学到了很多写作上的知识,自身也得到了提高。

在报纸,杂志,以及在线上发表文章,这是我从2019年开始写作以来,至2022年八月15日以前,头尾四年都没有想过的事情。直至2022年八月15日平和编辑的厚爱《烟水亭中寻周郎》一文见报至今,五年时间了。我就真有点像外地网站的网友讲的:"文字边边,你不是文字边边,你就是文字。""文字,你也去弄一顶作家帽子带带。"还有身边的大学同学讲"赶紧去把自己的文章整理出来,出本书。""你看某某书中的文章,根本就比不上你的,人家早出书了。"

一个行走在文字边上的人,在这误打误撞,满满的鼓励下,一路走了过来。一年365天,五年,人生又还剩下有多少个五年?2019~2023年,从2022年八月份至今,这一年走过来,特别是今年上年承蒙明然先生的厚爱,于我的文章,他就像老师一样进行了深度,犀利的批改,点评,用处处不留情来形容不为过。

这就好比一个人,信心满满的行走在文字路上,犹如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事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明然先生他的"从事写作,就要敬畏文字","从事写作,不能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还有"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更不能有,我来写篇小说这种心态,文章要有感而发"等等等,促使我这个毕业于数学系的理科生,对于写作有了重新的认知,也对自己以前走到哪写到哪,进行了深度的反思。他还把自己十几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的经验传授于我。有他曾经创作上的迷茫,也有他创作上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告诉于我,让我少走弯路,受益匪浅。

从此于我这个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有感就写的人变得对文字敬畏,谨慎起来。以前一有感想就写,一写完就发的操作,也终于停了下来。文章是写给人家看的,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带来美感,带来愉悦,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这样的文章是要从文章架构,主题,逻辑,字词句等方面,经过千锤百炼,反复酝酿,多次修改出来的。

我细思写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应该是这样的。写文章就好像以前父母亲在家里洗薯粉。父亲先把洗干净的薯用水桶担着,挑到机米的地方把薯机碎,然后挑回家里,再用纱布袋盛好,母亲在木盆地一遍又一遍地揉搓,直至里面的薯浆被揉出来,然后再让浆沉淀成固体,趁太阳出来晒干,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美味薯粉。大家都知道,薯粉很好吃,营养价值高。这些可是经过插薯,锄草,施肥,挖薯,洗薯,机薯,过滤,一遍又一遍的揉搓,还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见之于阳光,最后成为美味的。

写文章也是如此,母亲一遍又一遍的揉搓,就好比于对文章的修改,去掉粗糙肤浅,留下精华,纯美;再者自己写的文章,如明然先生讲的,写完之后,当时会找不出自己的短。只有把它放一放,像洗薯粉一样,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再行修改。最后才可把最好的一面像沉淀过后的薯粉一样放在阳光下,洁白无瑕,美妙无穷,成就一篇完美的精神食粮。

这一路走过来,有付出,有收获;有迷茫,有心灯;有信心,有鼓励。期间同学作家的李咸济先生的"多写,多投,多看书"也一直在鞭策着我;还有文联原主席,教体局教研室詹学先主任还专门托人联系上我,面谈写作的事。他们都给我带来满满的信心和无穷的动力。

这一路走过来,有许多能感动我的人和事。像前面提到的在线网友苏山鄱湖小草,一位倾情于散文创作的老先生,特意在在线《回shizi山中人》:"写得很多,很好!这文学就是要多看多写。人的精力有限,我就只搞点散文,看好的散文,自己多练,也带学生练习作文,这样地教好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现在散文还是冯骥才,范晓波的好吧,多看看大作家的散文。"

这位不曾谋面的苏老先生,殷殷寄语,字字肺腑之言。他自己写得一手好散文,他和平和先生,明然先生,咸济先生,中作网的编审先生们一样,都是自己好,还愿他人比自己还好的人。文学路上,赤诚无私,有这些心灵至真至爱的人,一路相伴同行,何其幸哉。

在那以注重门第的南朝,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衣着褴褛,相貌不佳的刘勰,抱着试一试,博一博,"君子处世,树德立言"的志向,怀尚未面世的《文心雕龙》,当街拦下了在文坛久负盛名的沈约,得以引荐入仕。从此刘勰以《文心雕龙》之璀璨,一路飞黄腾达,刘勰终以立言之巨著而立于不朽。

创作路上有良师益友,一路走过来,我是不信"文人相轻"这四个字的。这就和前人《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当街拦下文坛大佬沈约,最后得以《文心雕龙》立言于世,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