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17
分享

民间文化:写在中元节前夕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也称"鬼节",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也是道教的节日。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民间逐渐摒弃了对鬼神的祭祀,有些地方以祭祖的方式而存在。它蕴涵着浓浓的追思,怀念之亲情,崇尚着孝道文化,又包含着对祖人的无限敬重和感恩,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我这里盛行"祖人进门","祖人不走灰路"的民间文化。

祖人进门

这段时间,母亲总是问我:"崽你(儿啊),何时七月初一?"上午母亲又问起这件事,我翻了翻手机上的日历,今天是六月二十八,明天是二十九,后天就是七月初一。

母亲还和我讲:"昨天做了个梦。梦见村上逝去的,房下兴卫爷爷,赶了一头黄牛去我家后面的老屋,门关着得不进去,后来黄牛又跑了。"母亲还讲:"还梦到屋场后面,乒丘村里人的田里有好多头黄牛。"

梦中看到"牛,黄牛,包括水牛",还有梦见"猪,大黑猪,鸡"等。老家人都信这个是自家祖人托梦,就是逝去的先人借牛,猪,鸡托梦于自己的亲人,牛也有称作香火神。父亲在世时,也和母亲一样信,特别是母亲,一直信这个祖人,梦见牛就是祖人的化身。每年七月初一,这个日子都是祖人进门的日子,在家里住半个月,直到七月15日,我这里叫七月半,祖人才又回到阴间去。

祖人自七月初一,进门来到阳间(人间)开始,15天时间里,子孙后代,每天早上要先点香,再上茶,中午要上饭,上菜供奉。晚上不要管,只管祖人早餐和中午两餐。这种做法和有些老人生前只吃两餐是一样的道理。七月半送祖人走的时候,还有烧纸钱,放鞭炮。一接一送,还要专门做米粑敬奉祖人。到了晚上,还有一种说法:火焰高的人,就是阳气盛的人,能看到祖人在进门前,都是藏在自家菜园子里的辣椒,茄子兜下,等天黑,熄了灯火,傍晚再进门,白天不敢进,胆小;到了七月15日,祖人又不愿离开阳间的亲人,会躲在自家菜园里的辣椒,茄子兜下,伤心地哭泣,生怕被小鬼看到,捉到阴间去。

母亲一直唠叨,我兄弟家人都在外面,担心到了七月初一这天,祖人进不了门,会往别人家里跑。一个意思是别人不欢迎,梦见逝去的兴卫爷爷送黄牛到我家老屋,意思就是黄牛代表祖人托梦,祖人进不了门,无家可归;第二个意思是自家祖人往别人家里跑,祖人就不会保佑自己家里,会福佑別人。

老祖宗留下的祖人进门要接,在家要一日两餐供奉,祖人出门走时要送,这些都是活着的人对祖人的一种怀念,孝道。也可能是生前没有尽到孝,亲人对逝去的人一种无限思念,借此来寄托。一年365天之中拿出15天来,让祖人从阴间来到阳间过这个中元节,享受后人的上茶,上饭,上菜供奉。告诫世人要感恩,要敬老,要追本溯源,要记住"树有根,水有源",不能忘记前人,祖人的恩德。

这些不是迷信,应该是一种孝道文化传承。事实上,从唯物主义角度,无神论者的观点,"人死如灯灭"。人死了之后,如何又能变成牛。纵使要变也是常变成人,投人胎转人世。除非前世造了孽,作了恶的人,才会变牛,变马。

母亲讲的意思,我明白是想我七月初一日这天去老家,开个门,省得到时自家祖人进不了门。想到以前父母在老家,每年从七月初一至十五,点香,上茶,奉饭,端菜时的虔诚做法,以及对祖人的敬重,历历在目;还有父亲生前讲的"无香不灵供"。告诫我供奉祖人时,一定要先点上香火,这样祖人才能受用到。我一边和母亲讲:"村里那些去了余干,饶州,景德镇等地的人,不也是没有人在老家吗?他们连房子都没有,他们家的祖人怎么办?";一边也计划着去老家。母亲总是讲:"他们都或多或少还有人留在老家,只有你们兄弟都在外面。"

尽管去老家,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却是挺难的一件事。但愿七月初一日可别下雨,到时去老家不方便。可是又有句老话:"祖人不走灰路。"

这篇"七月初一:祖人进门"的文章,昨天还没有写完。早上醒来的时候,依稀记得自己也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家的房子,正屋大门是锁着的,东边一间紧靠大屋的舍屋:以前后面关猪,前面做饭的地方,向南的小门是开着的。梦中的我大喊着进贼了,这时一些半大的黑猪,又从西边舍下,以前关牛的小屋里跑了出来,绕着老家的房子转圈……

祖人还真能托梦于牛,猪吗?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呢?唯物论,无神论者,这种梦中出现的境象,又作何种解释?难道科学的尽头,还真有所谓的神学,玄学;这些"心之所思"的东西,又作何种诠释?还有你们那里有这种和我这里一样的风俗不?七月初一日会接祖人进门吗?欢迎分享精神,你认为这种风俗,需要传承下去吗?这和孝道真的有关吗?真有祖人变身牛,猪等托梦的事情吗?

我是位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不过从小随着父母,老家人一起耳濡目染习惯了,有些事情明明知道是虚幻的,却早已习以为常了。现在也只是学着,照着父亲生前做的模样,顺着老母亲的意愿,也去照着做罢了。

祖人不走灰路

从能记事的时候起,每到立秋前后,要是天还不下雨,二季稻栽下去的同时,父母亲都会讲:"别急,到了七月初一日,祖人进门的这个日子会下雨;要是这天还不下雨,久旱,那就要等到七月半,祖人回去的时候一定会下雨。"

有句民间俚语"祖人不走灰路。"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这里每年的七月初一要接祖人进门,到七月十五再送祖人回去。其间要天天供奉,还要做米粑接送祖人。

前天写了一篇文章《七月初一:祖人进门》,发布在当地媒体,反响强烈。媒体总版主还把此文放在民间文化一栏,置顶点亮推荐。有位sssss网友讲这是孝道,更是文化传承,接祖人要有仪式感,要带下一代同去,才不至于会失传;还有网友讲要做米粑接祖人。是啊!儿子,孙辈们都在另外一座城市生活,难啊!文化传承,后继要有人。做米粑来不及了,只好明天早上去店里买现成的。

昨晚反复查看了天气预报,应该是没有雨,又想着"祖人不走灰路"的事。凌晨3点,小解的时候翻看了一下手机,看到孙子发了篇日记过来,写的是晚上在"森林公园"玩,我帮他理了一下,又担心睡过了头,就半睡半醒地到了4:30,赶紧起来把回老家接祖人的供品准备好,趁太阳没有出来就出发,等下水泥路上会热烘烘的难受。

一边赶路,一边望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开始就像一个姑娘似的,圆圆的脸儿羞红得如血一般,云遮雾绕的若隐若现,慢慢的变红,变圆,看来今天会晴,祖人也要走灰路。

一到家,先点了一支香在香炉里。还学着父亲生前的做法,在大门左边点一支香,再在柴灶上点一支,然后把米粑,馒头,粽子,牛奶等供品,一一奉在香案上,祖宗像前,作躬打揖,轻声地祈祷着:"祖人进门,福佑家人,平平安安,繁荣昌盛。"

在点香的时候,我总想到曦孙每次同我回老家的情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着我点香的模样,也点一支香,毕恭毕敬地插在香炉里。读幼儿园时,还没有香案高,他就要我抱着他自己做,挺可爱的。

做了这些,还用带过来的水烧了一壶,泡好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摆在香案上,请祖人用茶。

天上的太阳,一张圆圆的笑脸慢慢地不见了。时不时的带着淡淡的愁容,天也渐渐暗了下来,越来越暗,难道真的要下雨了?祖人又当真不走灰路吗?布谷鸟还在"咕,咕咕咕,咕……"不停地叫着,好像很近,就在小院里;又好像很远,前面奖家塘那边传过来的……

我一边临摹着颜真卿的"久廢,生我禪師,克嗣其業,繼朙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華》之教也,開玄關";一边听着布谷鸟在不停地叫唤。突然,大雨倾盘而下。大门,窗台,一时之间,到处都滴滴答答,雨水不停地洒进室内,我赶紧又把它们关上。水越下越大,这样过了十几分钟,雨停了,天又变亮敞些。不过天上的乌云仍然在翻滚,变换着模样。奇妙的是此时居然雷声不断,轰隆隆,又轰隆隆把响个紧骤。

一般来讲雷雨,都是先雷后雨,可是今天却是先来雨,再打雷,而且随着一声又一声的响雷过后,太阳居然出来了。这巳午两个时辰的太阳一出来,一下子就把刚才小院内湿漉漉的水泥地面,晒得雪白,干洁。刚刚凉凉的我,一下子就变得大汗淋漓,这秋一点都不凉,像夏天一样的热。

"咕咕咕","咕咕咕"……布谷鸟的叫声依旧此起彼伏,抑扬顿挫;间或还有天空中,飞机的轰鸣声;还有"知了","知了",一直是"知"的悦耳琴乐的美妙;和着刚刚下过的一场秋雨,有了秋的厚实,丰硕;还有香案上,接祖人时点的香火,那袅袅升起的缕缕香雾,随风飘来的香味,真的好美,好闻……这些组成了一曲动人的山水田园乐章。

难怪乎!"祖人不走灰路。"一句民间俚语,可是老祖宗的生活结晶,包含着天体运行的无穷智慧,内涵着巨大的科学含金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自己的文化,却丢掉老祖宗的东西,去邯禅学步,舍本逐末;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一个民间文化的传承者,挖掘者,不学习父辈七月初一,去接祖人进门呢?

老祖宗总结出自然界的气象变化规律。七月初一,祖人进门的这一天,包括中元节七月十五,祖人回去的这一天,大概率上都会下雨,又巧妙地和祖人进门,回去这一民间文化结合在一起,出于对祖人的敬重,又得出"祖人不走灰路"这一民间俚语。如今,随处都是水泥路,柏油路,即使不下雨,倘若祖人真的会进门,回去,也没有灰路可走。

"祖人进门","祖人不走灰路",这些不是迷信,是传承,是孝道,是感恩。尽管这些是一种美好的念想,一种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血脉亲情之虚幻的牵挂,却是在延续着厚厚的民间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