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文字边上行走的头像

在文字边上行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06
分享

散记:鹤舍 村

刘守志

华夏传胜迹古楼深巷寻鹤彤,典册载盛名将星故闾听书声。一一题记

座坐落在都昌县,苏山乡境内的鹤舍古村,我久闻其名,一直想去探寻个究竟。

前两年小妹去过,还带来了青砖黑瓦的照片,办公室里的同事也时有提起,这种想去的愿望愈来愈浓。上年还准备过一次骑行,后搜了一下行程,时间会超一个小时,电动车不得一个来回,担心回来的时候没有地方充电,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时至今日,国庆假期的10月4日,儿子原计划带我们去上饶望仙谷旅行,还详细咨询了前两天去的外甥女一家,酒店住宿以及景点大致状况。一直到准备动身前往的时候,天色却暗了下来。曦孙就讲:"会有小雨",而且他还像大人一样认真地讲:"他的电话手表上的天气预报还是挺准的。"

这样就取消了去上饶望仙谷的计划,下雨天去远处旅行,会有诸多不便。儿子就问我:"爸,附近有好的景点吗?"我说:"一直想去鹤舍古村,那就去鹤舍古村吧!"就这样,我们一路按照导航的语音提示,经工业园,过多宝,绕左里,一直驾行到苏山乡境内,才在公路的右手边,一根电线杆上看到"苏山鹤舍"四个字的路标。开始还以为导航出了差错,走错了路,一直看不到鹤舍村的标识牌。

刚好能容纳一辆车彼此相向而行的村级公路,显得有点窄。路上小车不多,骑电动车的老人却不少,还有大型红色挂斗车,一辆一辆的来来往往。一直到苏山乡街上,人最多的地方,有一仙鹤屹立造型的公园处,停了很多车,鹤舍村的标识也多了起来。

儿子起初,准备把车停在街上,有仙鹤造型屹立的公园处一个三角尖的地方,又觉得不安全。我们一边讲应该有停车场,一边再往前寻找着停车场的标识,不宽的街两边店铺林立,人行道上,房子前面都停满了大小车辆。在往前行的过程中,看到右手边一个条形石块铺就的过道前方,耸立着一个高大的楼牌,上述"鹤舍村"三个字,再上面是"汝南世家"四个大字,一直把车开到街的尽头也没有找到个停车的地方,后又调转车头往回走,刚刚看到左手边鹤舍村楼牌的时候,前方有一个停车场的标识。

停好了车,跟着游客一起来到了刚才在车上看到的,高大,气派,麻条石耸立的鹤舍村楼牌入口处,上方三进楼牌上书"鹤舍村"三个字特别醒目,再上方就是刚才看到的"汝南世家"四个字又高高在上,楼牌两边一幅长长的对联:"华夏传胜迹古楼深巷寻鹤彤,典册载盛名将星故闾听书声。"这些显得古朴,遥远,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视觉,带到了二百多年前的一栋栋青砖黑瓦的鹤舍古村落。

鹤舍村,应该是由西至东,再向南,呈一直角的两直角边型,一字儿排开的十几栋古屋,齐整整的连在一起,极像了过去木匠师傅用的曲尺。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错落有致,结构整齐排布的老房子,一样的造型,一样的分布,紧密相连却又如此之多。在这里,我见到了久违的,儿时常见的青砖,黑瓦,天井,木门,木栓,铺着木地板的厢房,过道,顾堂,生上锈却还闪闪发亮的,大门上一副副拉手铜环;还有一个个,木式的,向外飘出的,门上方的避雨木式亭盏,还有屋与屋相连接的长长过道。

在一排排正屋的南面,东侧屋的西边,一口30多米长,10多米宽的长方形池塘,有"溢香池"三个字携刻在青砖墙上。池口一个个从岸边伸向"溢香池"的长麻条石,承载了鹤舍古村曾经的繁华,风雨沧桑,岁月更替的痕迹。似乎在告诉游客,这个将星古闾大家族的一脉传承,曾经是多么荣耀,辉煌,人丁兴旺。这里是他们曾经的用水,洗漱之地。

可就在我刚刚进入鹤舍村,沿着"溢香池",从西向东古屋观看的时候,三两位年轻人正在嘀嘀咕咕,大概是说"没有什么看头"之类的意思,我脑海中这个念头也一闪而过。是啊!如今的年轻人,面对二百多年前褪了色的青砖,黑瓦,又如何能从中感知到旅游的韵味,寻觅到古文明与现代文明高楼大厦相衔接的渊源呢?

儿子望着古屋北面云蒸雾绕的山峦,还有一间间古屋,对着曦孙,昊孙讲,这样的老屋住着舒适,接天地之灵气。穿过前排古屋,再往里面走进去,还有一栋栋老屋,里面还住着老人。年轻人放假归来,围着爷爷奶奶在欢声笑语,那种三、四代同堂,而今只能从电视,电影里,才能观看到同在一个老房子里的温馨画面,在鹤舍古村尽情地演绎,展示着浓浓的亲情;有的老人还在拨弄着门前泥地里的辣椒,茄子和南瓜藤,还有长得像尖嘴辣椒一样的秋葵。

古屋后面,还有一条绕着古村落长长的小溪。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溪,向北望过去,从高耸的山峦处延伸过来的一股股清泉,绘成了潺潺流水,经过水流打磨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更为奇妙的是,长长的浮在水面的洗衣石上,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人,正撅着屁股,利索地洗着衣服,能看见有小孩的衣褂裤。我家那位讲,山里的男人多好,他应该是带孙子女的爷爷,正在给自己和孙辈洗衣服。

在都昌,多左苏这山里村镇的村民相比于狮南芗万中这些村镇的人,民风要淳朴,厚道得多。事实上,这些古屋,我老家也曾有两栋带天井和鹤舍村一样的,不过不是连在一起的;还有一个老式,雕粱画栋,飞龙走凤,非常大气的门楼。遗憾的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这两栋房子先后就拆掉了,建起三两层的楼房。我家也分得好几块大小不同的雕花格门窗,父亲把它放在老屋的楼上,曾经有好几波人想把它当古董买走,出着高价钱,父亲就是舍不得卖。他说留着这些门窗,间或看看就会想到老屋;想到还有那时好几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进出,歇息,闲聊的门楼;还会想起搬到饶州,余干,景德镇去生活的乡俚乡亲。

这些和鹤舍古村留下来的房子一样,承载着先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亲情,承载着浓浓的乡情。我绕着古村兜转了两三遍,在溢香池的西南角上,还建有一个碑文石刻长廊,一个高大的亭台回廊。长廊石刻上有"袁氏宗族,壹佰壹拾陆派字样",携刻着:"珍继嗣,惜谱谍,謹嫁娶,重祖塚,教读书,务孝悌,尚勤俭。"等长长的碑文,其中"务孝悌"篇携刻着"往古今来,惟孝悌兩端乃立業传家……"

惟孝悌兩端乃立業传家,这些袁氏先祖留下的家风家训长廊碑刻,很大程度上说明着一个家族能够两百多年来都长盛不衰,子嗣繁盛兴旺,人才辈出的根源之所在,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传承,精神文化之所在。

我在古舍正屋的墙壁上,还看到一段简介。上书"正屋堂:此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袁氏宗本公(1762~1819)住处。公誥援朝議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娶餘氏誥封恭人,晋封夫人。生子生,長子蕃俊,字癀茂,号齊風,候選聖廟屯田官;次子蕃杰,字廣盛,号惠臣,誥封资政大夫,娶龔氏,誥封夫人,生子二,腾,起,副室王氏覃思敇封八品孺人,生子五,清、慎、勤、俭、敬。"

看着正屋堂的这一段文字,了解到从袁氏宗本公1762年起,建造古村至今,历经二百多年世事风雨,这些古屋的存续完整,得益于袁氏先祖厚重的家风家训,以及延续下来的厚重文化根基,缘源于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没有上面这些文化传承,很难想象袁氏后人能把这些祖屋保存到现在。文化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家族的灵魂之所在,大到国家层面,老祖宗的经典,原典文化的自信,更是中华文化的自信。

这种勤劳,俭朴,清,慎,勤,俭,敬的家族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没有家,就没有国,这是民众层面的认知;但是从更深层次来分析,却是没有国,哪里会有家呢?家是一个个细胞,国才是重中之重。

看到游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外地口音的。苏山与湖口,浔城,彭泽都离得很近,与湖北仅是一湖一江之隔,地理位置特殊,又与旅游景点石钟山,匡庐毗邻。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见惯了城市的繁华,热闹,灯台亭榭,酒红歌舞,来到了鹤舍古村,能充分感受到山里的宁静和纯美;能去静心探究袁氏先祖的影踪;能去寻觅两百多年前,还保存完好的建筑文化,用心去触摸一副副生锈的拉手铜环,一个个袁氏先人用过的木栓,一块块青砖,一片片清时的黑瓦;还有那个长30多米,宽10多米的溢香池,故乡味道的牌匾……古朴,静谧,山青水秀,田坂之落的鹤舍古村,与苏山街上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随着游人如织的到来,俊男靓女的不停地拍照留念,鹤舍古村一种穿越时空的美在尽情地绽放。

鹤舍古村:她就像一坛老酒。苏山袁氏先人,两百多年前,从匡庐之上取来,还是用最纯净的苏山泥土封罐的一坛坛陈坛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团老酒愈发醇香,劲道愈发浓烈,故乡味道愈足,后劲会更强盛;她更像一位在群山环抱,自然美景中的不老仙鹤,与将星故闾的读书声融为一体,还有那个怀抱书简,屹立在鹤舍村的孔圣人一起,与天地同在。

今日终来鹤舍古村一游,圆了多时的梦。曦孙一门心思地观赏着溢香池里的倒影,还把电话手表拍摄的木门,木栓照片的过程,写在了今天的日记中;昊孙却一味地想着小溪里小鱼,小虾,还有南瓜藤上飞舞的蝴蝶和蜜蜂,试图把它们捉回家来,去同自己做个伴;靠近溢香池的南面,碑文石刻长廊处,宽阔的蓝球场上,少年在驰骋扣蓝,球与蓝板的叩击声不断,像一曲美妙的音符;还有一拔拔,一群群四面八方来此的游客……这些与鹤舍古村,长方形的溢香池,环村的小溪,村背后犹如仙境的一座座山峦,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像鹤舍古村一样供游人们去尽情地品赏,去翻越两百多年前鸽舍古村的那段辉煌历史,像少年一样阳光灿烂,朝气蓬勃,美好幸福。

天渐渐明亮了,来时的暗色已经不见了。蓝天白云在鹤舍古村的上空飞扬,太阳时不时地探出个笑脸来,照亮着鹤舍古村的青砖黑瓦,木门木窗木栓,雨盏地板,铜手拉环,天井过道,厢房堂庼;照出了鹤舍古村的厚重,纯朴,久远;照出了袁氏文化的深深内涵,也照出了中华文化,老祖宗的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