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严树林的头像

严树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1/15
分享

九月里的相识

                 严树林

九月,秋风送爽,桂香菊黄。九月,流淌着成熟,溢满着丰收的喜气。九月美好,九月里的相识注定美好。

过去我与你有过擦肩,但不曾回眸。因为“作家网”三个字给我的感觉巳是高不可攀,更何况前面还冠以“中国”二字。

九月的一天,一位文友在朋友圈晒出来自你“原创频道”的作品。羡慕之余暗自萌生尝试的念头,但一想到“中国作家”这几个字又望而却步了。一连几天,心里象十五只吊桶打水。管他呢,既然心向往之,那试试也无妨,于是我在9月17日麻起胆子注册了《中国作家网》。没想到9月21日就通过了资格审查,我与你一一《中国作家网》在美好的九月就这样相识了。

近两月来,由相识到浅浅相知,由拘谨到渐渐放松,我终于敢敞开心扉向你诉说心思了。

我是一位2020年4月才开始在写作道路上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幼童。文学世界对我这个七十多岁且无文学功底的人来说太过陌生。虽然写作无压力、无任务、无功利,纯属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找个安放之处,以此休闲晚年。但出于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写作的真诚,我还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尽可能有人认可。曾看到网上有位网友问:“投稿到《中国作家网》发表有什么好处”?另一位网位则回答:“要说好处,就是多了一个人认可你的作品”。这话并不无道理,我想我的文字如果多一个人,特别是多一个《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编辑老师认可那何尝不是好事!

出自“认可”的目的,我将过去两年多以来自己所写、曾发在报刊和自媒体文学平台上的大部分散文、随感陆续上传到了《中国作者网》“原创频道”。尽管我不知道这频道的过稿率有多高,但作为我一个老龄初学者,上传的 30 篇文稿中能有 19 篇获得审核通过,巳经非常不错。自然这结果让我高兴和知足,因为作为中国作协官网的“原创频道”虽然面向的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但在众多的网络文学平台中她应称得上是大雅之堂了。我那些被《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编辑团队审核通过的拙文,在一般文学爱好者人群中,我不敢说会好到哪里去,但我敢说不会差到哪里去。从这个角度讲,我十分感谢“原创频道”的编辑老师对我的认可和给我的自信。这种认可和自信将使我在“文学养老”的岁月里走得更好更开心。

前几天,我从网上拜读到《中国作家网》更名20年“原创频道”编辑感言,这些感言或“心语”,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编辑野水老师感言中说:“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如果您觉得自己的文字具备一定水准,却苦于发表无门,请来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英雄不问出处,我们时刻准备为您擦拭浮尘,让您的文字绽放珠光。期盼与您班荆道故,相与论文。” 老师的一字一句,无不显现出对文学爱好者,真诚鼓励、平等相待的亦师亦友形象。

“傍晚时分,广场更加热闹,只有我知道,从审稿这份静谧的劳作里获取的安宁和丰盈”。 “参加二审时,每天从一审通过的数百篇稿子里精选9篇佳作推荐给三审编辑,我必须一篇篇阅读,生怕留有遗珠之憾”。编辑陈丹玲老师这两段话让我了解到“原创频道”的编辑老师是在工作之余,在别人休息时工作的。工作紧张、认真、不敢有半点懈怠。那份辛劳、那种坚守是鲜为人知而又让人感动的。难怪编辑老师发给我“审核通过”或“被退稿”通知一般都是晚上或节假日。之后,每当晚上我看到“审核通过”或“被退稿”这几个简单文字时,眼前出现的是编辑老师带着白天工作的疲劳,专心致志挑灯夜战的情景。感觉到这几个文字上还留有老师手上的余温和尚未冷却的目光。

陈丹玲老师还有一段既风趣又让我些许尴尬的感言。“每次审稿,我多像一个心甘情愿深入山野寻药的人,期盼采到一株灵药,放进背篓,带走。有时候都闻见药香了,欣喜至极,赶忙连滚带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种在人家园子里的,不可采摘,难免心里好一阵失落和惋惜。这是遇到一篇佳作却不是首发稿子的情形”。老师这段话我十分理解,这是每一位编辑人的自然心态。我的文稿虽与佳作对不上号,但毕竟都是种在人家园子里的药哇。老师,不要紧,往后我会将药草种些在自家园子里,即使它没有药香,不被您采到放进背篓,我也会一样高兴(笑)。

“要用真情书写,尤其是散文,要有细节的支撑……也就是说,’情节是天使,细节是魔鬼’。好文章要以小见大”。这是编辑范墩子老师感言中对广大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和给以的精要指导!

囿于见识我仅撷取了编辑团队中三束编辑“心语”,这些“心语”让我看到了编辑人的文学情怀和奉献精神,这些心语足够我感动,足够我敬佩。

好吧,愿九月里的相识带给我余生更多的快乐和美好!

(本文为原创首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