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爱华的头像

袁爱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杂谈
201911/12
分享

不同的人看人不同的眼神

从自已弟弟的身上我得出一句感悟:不同的人看人的角度不同,视觉效果不同,审美不同,结论不同。

我弟弟是家里的老小,在家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他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因为从小发生意外跟父亲四处寻医问药,他的心理年龄一直停留在儿童时代,所以,他看电视剧《大宅门》他能看一遍又一遍,能不厌其烦陶醉其中,这在平常人看来是不正常的事情,他特别喜欢看《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地道战》等儿童剧,他童心未泯,在同龄人眼里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他的举动在我们家人看来已习以为常。我们陪伴他一起走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他的经历,他的所作所为在我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

弟弟从小辍学,后来是在家人帮助下自学成才的,能读书看报,能发信息,看电视新闻看视频我感觉他还是比较有上进心,热爱学习,他在北京住院期间,大概七八岁,他不会写信,他想家的时候竟然自己主动跑到护士站他请求护士同志以他的口气给我来了一封家书,我收到他来信时的那种心情难以言表,无法用语言形容,虽然那个时候我已上小学五年级了,但是,我感觉我的弟弟很聪明,他的举动在同龄人身上是看不到的,弟弟有时候很天真,有时候也很成熟。

弟弟嘴巴很甜,出门在外很礼貌,跟在家里俨然像换了一个人,在家里他很少见了哥哥姐姐叫哥姐的,在家里我行我素惯了,甚至有点小霸王的感觉,做事很随意,除了父亲一个人对他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其他人对他而言没有丝毫的畏惧感,他甚至于不服气老大哥,虽然他们年龄相差十来岁,但是我的弟弟被父母宠爱惯了,诸事百依百顺,他出了家门竟然知道称呼年长的人:老大爷,老大娘,大伯,大叔的,以此可见一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后天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举例说明一下,弟弟在家是老小,所以他有种意识,在他眼里看谁都比他大,当有一天我告诉他,我们家属区开复印店的老板跟我是同龄人时,他竟然很吃惊,他说:“不可能,他肯定比你大,他那么老成,怎么可能跟你一样大?我看他比我大十来岁差不多。他绝对骗你的!”弟弟的举动让我想到身边接触的社会中人,之前我工作中认识一个餐饮行业管理人员,在去北京参加活动时我们乘坐的是同一列高铁,买票人是服装厂一个邀请我们参加活动的老板,在还对方身份证的时候不经意间一个传递过程,我发现他在餐饮业原来用的是艺名,他身份证上的真实年龄和名字比他本人在社会上的要大很多,他比我哥还年长,可他每次见我都亲切地叫姐姐的。我也一直以为他可能真的比我小吧!直到有一天发现他原本比我年长,我对他的成长经历产生了好奇,一聊天才知道他十五六岁就只身一人跑到一个陌生的成市打工,那个时候他见谁都是点头哈腰,卑躬屈膝,有时候遇到困难恨不得给人家磕头作揖了,不过,还好,他嘴巴甜,看到谁都很有礼貌,为此大家对他印象很不错,知道他的经历后,我对他的举动表示理解,他没读过几年书,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有人说,越在最基层看到的人越趋真实,感悟也会越深刻。所以,他是从一个普通的采购员到管理员再到投资者这样的岗位,从他身上看到的是谦和,亲切,他怎么可能像达官贵人一般身世显赫?他怎么也不可能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啊!

以此类推,我又联想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熟悉的陌生人,有的是一面之缘,有的是点头之交,有的是机缘巧合认识了,但谈不上了解,有的人初次见面礼貌期间会客气地称呼您老师,大姐,大哥的,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你真的比他们年长,有的时候是一种对所谓新认识的朋友的一种尊重罢了。有的人逢人就叫哥啊姐的,是缘于自身成长经历导致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他们有的人在家是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的,在家当惯了老小,所以走上社会看谁都比他们年长。

真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足迹,出门在外,如果遇到跟自己不同的人,请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和谐,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祥和,不拿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审美,自己的三观去要求别人也是一件理智成熟的表现。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请不要过多的比较,默默送上微笑,淡淡一笑,云淡风轻,一切释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