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凉亭位于古城西北转角处的城墙上,历来是古城人登高望远、休闲歇息的好去处。
登临画凉亭,空旷高迥感油然而生。岑参在《西亭子送李司马》中说:“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这句诗用来形容古城的画凉亭也同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画凉亭建在本已突兀的城墙上,更显得高耸挺拔,超然迥异。画凉亭如同江南小家碧玉一般,别具小巧玲珑的特色,飞檐翘角,灰色砖瓦映衬着镂空雕花板,六根朱红柱子支撑起古朴雅致亭子。其古风古韵的独特造型让人不禁想起江南园林里不可或缺的亭子。
“先登西畔高亭子,洗却胸襟万斛尘。”登临画凉亭,顿感视野为之宽阔,心境为之放松,洗却了胸中杂念,去除了心中尘滓,给人以澄明清净的感受。元代诗人张宣曾有诗曰:“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画凉亭看似不大,貌似局促狭小,仅能容纳七、八人而已,但是,所谓方寸之间见世界,登临画凉亭,极目远眺,眼力所及,天际、白云、山峦、河流、飞鸟、森林、花草、田地、屋舍、人家等,天地万物,包罗万象,涵盖四方。可谓身处小凉亭,放眼大世界。眼界有多宽,世界便会有多大。
站在画凉亭里,风光绝美感不觉产生。站在画凉亭里,只见脚下的城墙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拱卫着古城。这里曾经是历史上前秦东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城墙上芳草萋萋,一望无垠,雉堞俨然,仿佛在述说着曾经的金戈铁马,激荡着往昔的鼓角争鸣。城墙内,拐角塘早已疏浚一新,塘面上不时有几只野鸭来回游荡,一会儿似乎百无聊赖,闲庭信步,一会儿又好像打起精神,在自己的领地里尽职尽责地巡查。
从画凉亭看城墙外,护城河如一幅玉带缠绕着古城,垂柳依依,树影婆娑,波光潋滟。时不时地有水鸟在河面上来回盘旋,徘徊觅食,颇有“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蕴。远望八公山层峦叠嶂,连绵不断,云蒸霞蔚,松涛阵阵,与护城河交相辉映,山水交融,沉稳与灵动融合,凝重与轻盈相汇,绘就了一幅山清水秀的水墨丹青画。唐代诗人施肩吾有诗曰“只怪素亭黏黛色,溪烟为我染莓苔”。此时古城的画凉亭便颇具诗中韵味。置身此景,没来由地让人眷恋起画凉亭,慨叹画凉亭带来的如斯美景,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
画凉亭给人以乐在其中感。台馆高低皆得所,人间亭子最清幽。画凉亭以其建在城墙上,依托古城墙,又点缀着古城墙,与古城墙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成为了古城人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亭子里,时常有一须发皆白的老者,独坐亭内,动作娴熟地拉着二胡。其声丝丝缕缕,似断还连,悠长苍凉。在老者的手指下,二胡的弦声合着微风,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委婉,时而激昂;时紧时松,时快时慢,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聆听。
到了晚上,偶尔也会有一两个京剧票友,伴着溶溶月色,或坐或立于亭内,饶有兴致地唱起了京剧片段。唱腔虽然比不上名角炉火纯青,但是,一招一式也算有板有眼,一字一句亦显字正腔圆,可谓幽咽婉转,刚柔相济。“凉亭夏夜月色古,一曲万籁鸣清高”。演唱者自得其乐,乐此不疲,凉亭月色如水,曲声雅俗共赏,耐人寻味,余音在风中袅袅不绝。
画凉亭给人以沧桑幽远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岁月湮没,加之古籍及地方志记载有异,造成了长期以来,对于亭子的名称是画凉亭,抑或是昼凉亭,众说纷纭,见解不同。原因在于古代“画”与“昼”繁体字差别细微,仅一划之别。现在,按照多数人的观点,古亭的名称为画凉亭。由此名称之争,也可进一步佐证古城人文历史之渊远流长。
亭上悬挂有篆书“画凉亭”字样的牌匾,廊柱上分别题有“楚山北峙展新画”“淝水东来迷晚亭”的楹联。其字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张之屏所书,张之屏是古城人,字树侯,时称“铁笔张树侯”,系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曾为其题诗赞曰:“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由题诗可见其对张之屏地推崇。
画凉亭地兴建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修建画凉亭是纪念北宋初期宰相吕蒙正少时在寿州寒窑苦读,后高中状元,并三度为相。《寒窑赋》也是其为帝师时写出来教育当朝皇帝的名篇。“画凉亭畔偶闲游,游到天成石屋幽。”这是明代天顺年间,寿州知州罗训所赋诗句,写出了其在古城画凉亭闲游,到达了据说是吕蒙正住过的石屋的情景。
画凉亭,亭如其名,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