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鹤仪的头像

袁鹤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0
分享

春之韵

立春过后,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古城四处氤氲着春的气息。

南宋志南《绝句》中有诗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的风已经没有了北风的凛凛刺骨,而是温柔和气,仿佛和煦的阳光一样,带给人温暖的享受。春风拂过,原本冬日尘封的世界,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变得柔和起来。

在春风地吹拂下,柳树渐渐有了生机。俗语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此时河边的柳树上,虽然柳丝仍然呈现出枯灰色,但是,细细端详,柳枝上已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冒出了嫩绿的柳芽,柳丝吐蕊,星星点点,密密麻麻,煞是好看。这些嫩绿的柳芽似乎正在攒着劲儿,舒活筋骨,蓄势待发。他们满怀希望,充满着勃勃生机。

河水早已经重新露出笑颜,芦苇身材仍然略显清瘦,不像夏日那般丰腴,在岸边随处生长,蓬蓬松松,兴之所至地围在了一起,参差不齐,自成天地,随着春风时不时地摇摆着窈窕秀美的身姿,给这初春的河边增添了几分柔美的氛围。

芦苇深处,应该是鸟儿的安家所在。时常可以见到有几只鸟儿飞到芦苇深处,很长时间没有现身。看到芦苇,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诗经》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人借景抒情,借写蒹葭也就是芦苇,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苏轼在经过细致观察后得出的体会。此时此刻,古城的春天来临后,可以看到有几只野鸭在河面上自由自在地划行,他们时而聚在一处,时而分散开来,时而又潜行水下,让人捉摸不透他们的行踪。河面便是野鸭的家园,也是他们栖息生活的乐园。有了野鸭的存在,河面上也增加了几分灵动,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乏味。

河边的树林则理所当然是鸟儿的天堂,喜鹊三三两两,一会儿飞到游人的前面,一会儿又飞到树枝上,一会儿又落到草地上,叽叽喳喳,忙忙碌碌,似乎不愿清闲度日。还有一两只白色的水鸟则在河面上逡巡徘徊,似乎在巡视着自己的领空,又仿佛在找寻着可能出现的食物充饥。也有的水鸟却在河边不紧不慢地踱着步,也许只顾专心水面上的动静,丝毫不畏惧游客地到来。

一座单拱形石桥飞架河面,如同一道彩虹飘然横跨河面。青石栏杆雕刻着荷花等图案,做工精湛,栩栩如生。清澈的河水如同镜子一样,河面上倒映着石桥的身姿,水面上石桥的倒影与凌空飞渡的石桥相映成趣,交相辉映。小桥流水,飞虹凌波,时不时地还有几位身着汉服的少男少女,站在桥上,衣袂飘飘,舒展广袖,颇具一种古香古色的古典美。

河边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开挖了一条曲折蜿蜒的景观渠,景观渠并不太长,四周或立或卧,零星地摆放着数十块紫金石。有一块高大的紫金石树立在景观渠旁边,石上刻有“千年之约”的字样,当是表达了游客与此处景观相约的一种希冀,又或者是反映了情侣之间长相厮守的约定。紫金石是家乡古城名贵的石材,原产于古城北面八公山,既可以制作成砚台,又可以制作成印章。据记载,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经从米芾处借得一方紫金石,欣喜若狂,嘱咐其子在自己百年后,务必将这方紫金石随葬。由此逸闻趣事可见紫金石之珍贵异常。

草地上,原本一片单调的枯灰色,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层层翠绿,那是刚发芽的绿草,冲破了枯灰色的束缚,探出了崭新的触角。草地也因之变成了灰绿相间,斑斓多姿。草地也成为了游客们嬉戏玩耍的绝佳场所,这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草地俨然成了众生踏春游乐的好去处。只见有的幼童正在草地上兴致勃勃地翻滚着身体,胜在自娱自乐;有的孩童在草地上互相追逐打闹,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少年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踢着足球,不顾满头大汗。也有不少游客席地而坐,安静地坐在草地上休憩。更有部分游客自带折叠帐篷,将帐篷支撑开来,安放在草地一隅,人躲进帐篷里,自成一体,逍遥自在,享受着独处的妙处。

在草地上放风筝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就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草地上精神抖擞地放着风筝。抬眼望去,二十余个风筝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分别被一线相牵,或大或小,忽左忽右,在空中恣意飞舞。这些风筝有巨龙形状的,有骏马形状的,也有蝴蝶形状的等等,形态各异,不一而足。风筝的色泽也各有迥异不同,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相传正月里放风筝,可以将不好的运气放飞。放风筝还起到了怡情、养身、锻炼等多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放风筝也成为了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有关于风筝的诗词歌赋。其中,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其不朽名著《红楼梦》里对风筝情有独钟,也多次提及风筝。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写探春的灯谜为:“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借写风筝,借物抒情,暗寓探春远嫁的命运,用笔恰当妥贴。

草地的东端是一方池塘,池塘边长满了密密的小草,中间虽有石块铺就的路径,但是,游人在路径两侧就近踩出的小径清晰可见。间或有一只飞鸟落在塘边的杨柳树上鸣叫着,让人没来由地无端猜想:这飞鸟是不是从前那只在塘边杨柳枝上鸣叫的飞鸟呢?

此情此景又让我想起了南朝宋时文学家谢灵运自视甚高,恃才傲物,堪称山水田园诗鼻祖。谢灵运独对曹植推崇备至,曾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除了“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外,以“一斗之才”力敌天下其他才子而自诩的谢道运在《登池上楼》中赋诗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独具匠心地选取了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初春池塘的美景,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当与此时此地的情景相契合。

池塘里满是枯荷败枝,枝枝丫丫,横竖不一,杂乱无章,仿佛一位丹青妙手酒酣之际,信手涂鸦,挥毫狂草,随心所欲,酣畅淋漓随笔勾勒出来的素描画,全无工笔细描,均系写意涂抹。画面看似零乱不堪,实则大有深意,暗藏丘壑。不难想象,在春风浩荡中,水面下新荷萌芽,生命不息,孕育着新的生命。

其实,换一种视觉观之,枯荷满池又何尝不是一种残缺美呢?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写出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佳句,引得《红楼梦》里黛玉对“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一诗句大加赞赏。我以为,这应当是寄人篱下的黛玉对残荷雨声这种缺憾美相知相怜的欣赏。实际上,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对眼中所看到的景物的感受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保持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从不做儿女态,更无多愁善感,方能真正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春之韵充满了生气与希望,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