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鹤仪的头像

袁鹤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9
分享

靖淮门外

穿过古城靖淮门,来到了靖淮门外,眼前所见面貌一新,与以前大相迥异。

顾名思义,“靖淮门”这一词语中,“靖淮”含有安定淮河的意思。自古以来,古城周遭地区以靖淮门外地势较为低洼,汛期到来之时,一旦遭遇连续强降雨,靖淮门外往往首当其冲,常常遭受水患之苦。以“靖淮”命名此门,寓含着古城人希冀安定此地水患的美好愿望。

原来的靖淮桥南北横跨在流经此处的东淝河上,是古城人走出靖淮门后,前往北面的八公山及邻近县区的必经之路。现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原靖淮桥除了部分引桥之外,其余桥体均已被整体拆除。原因在于,古城东淝河是淮河的一个支流,引江济淮工程施工后,只有拆除高度相对较低的原靖淮桥,并拓宽了航道以后,长江以及淮河上的巨轮才能畅通无阻地行经东淝河。而今,原靖淮桥上遗存的未被拆除的引桥段,仍然静静地伫立在蓝天白云下,成为了许多古城人驻足怀旧、观光和休憩的场所。

现在,经过重新规划和选址,新靖淮桥已经建成,改为了东西向,巍然横亘在东淝河上。相形之下,新靖淮桥与原靖淮桥堪称天壤之别。新靖淮桥更加长远,更加宽敞,也更加美观。如果说原来的靖淮桥给人以破败不堪、垂垂老矣的印象,那么,新靖淮桥则给人以高大雄奇、气势恢弘的感觉。

站在靖淮门外,看着新靖淮桥如同一条玉带,又好像一道彩虹,凌波飞渡,气魄非凡,蔚为壮观。桥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桥下,碧波荡漾,倒影婆娑,显示出一片壮丽景观。“风景这边独好”,新靖淮桥已经成为了靖淮门外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线。

在新靖淮桥附近,矗立着新建的商合杭高铁高架桥。古城段高铁高架桥气度恢宏,蜿蜒曲折,长度接近二十公里。这高架桥给人以伟岸磅礴、高迥超然的感受。孤陋寡闻的我还是第一次眼见为实,看到了如此之长、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高架桥,心理上产生了极大地震撼。

家乡古城也因商合杭高铁地建成,破天荒地兴建了高铁站。古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高铁站的建筑风格极具楚文化特色。高铁站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古城人出行和外地人前来旅游观光。

站在靖淮门外,看着时不时地一列列高铁呼啸而来,由远及近,由模糊变得清晰,风驰电掣般行驶在八公山麓,到站后又稍作停留,便又绝尘而去,不由得感叹古城的面貌已经今非昔比,焕然一新。

东淝河河面已被疏浚拓宽,河岸两侧绿草如茵,一碧如洗。不知名的野花这一簇,那一块,尽情开放着紫色、白色、黄色、红色等花朵,五彩缤纷,写意随性地点缀在草地上。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野花艳目,不必牡丹;村酒醉人,何必绿蚁。”也是形象生动地道出了野花独有的豪放、洒脱与艳丽的自然美,丝毫不逊于国色天香的牡丹。

柳树是河岸上最常见的了,他们在岸边自由自在地生长。正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所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枝千条万缕,柔软修长,妩媚多姿,在春风地拂动下,仿佛妙龄少女的长长辫子一样秀美可人,给这迷人的春色增添了一份旖旎的风光。

不时地有水鸟在河面上盘旋,也有水鸟在岸边踱步徘徊。在河岸深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有一片茂密的树林,一大群鸟时而从树林里结伴飞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时而又约定好似的,成群结对飞回到这片树林里,隐去了踪迹。这时候,耳畔便传来了树林里鸟儿此起彼伏、吱吱喳喳的嘈杂鸣叫声。让人不由地猜测,这片茂密的树林应该是这群鸟儿的家园所在。

远处的八公山近在咫尺,远山含黛,峰峦俊秀,蓊蓊郁郁。看着此情此景,不由得想到古城人文荟萃,典故众多。古城也当之无愧地被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中国“文学之乡”的荣誉称号。八公山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传说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场所;还是豆腐的发祥地,世界上第一块豆腐便产生于此。历史上,古城东淝河、八公山还曾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东晋军队在此处以八万军队大破拥有八十万之众的前秦军队。围绕此次经典战役,先后留下了诸如“投鞭断流”、“围棋赌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脍炙人口的成语。

看着眼前的情景,回想这里曾经发生的变化,我以为,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作中的诗句:“人事几回忆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应当十分应景。八公山虽然山峦依旧,但是,如今已经沧桑更迭,焕发青春,容颜更加秀丽脱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