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俊才的头像

杨俊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0
分享

爱的暖阳

卖油翁


孝、悌、仁这三种优秀的品质,是人间美好的追求。百善孝为先,很难想象一个不孝的人,做出多少善良的事。很难想象一个不孝的人,能够和睖兄弟,友爱亲情;很难想象一个不孝的人,能够包容,博爱,感恩。孝是一切善和爱的基础,是文明出发的基点。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持续不断的源源动力。有了孝,自然悌就产生了。这种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的血脉亲情,贯穿于家庭和家族生活中,形成了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稳定的家族财产爵位秩序,就像大厦的根基一样,维护着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这种人如果喜欢犯上,那就很稀罕了;不喜欢犯上,而喜欢造反作乱,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一定要专注于“孝悌”这个根本,只有坚持以“孝悌”立人立事,才能产生自己的“道”。“孝悌”的言行,不就是仁的根本吗?

“弟”应该写作“悌”。是通假字。

这里提出了儒家重要的几个概念,“孝”、“悌”、“仁”。

”孝”是指不同辈分之间,晚辈对长辈用语言行为和肢体行为表示的尊重和爱戴,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传统文化里最简洁和清楚的表达就是父父,子子。不局限于父子,也许是爷孙。这里面的关键词是“辈分”,这是“孝”的核心内容,是所有孝文化的基础。父是高辈分,子是低辈分,不局限于男子,包括女子。

人类自从懂得了辈分以后,就步入了文明的大门。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都是在有了清楚的辈分认识后,才逐步产生的观念。这里就有了“孝”的思想,但没有“孝”的具体概念。这个观念导引人们不断进步,在进步的过程中区别于动物本能的秩序出现了。而秩序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秩序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家庭、单位、国家、国际社会都是如此,概莫能外。没有超越秩序的存在,动物和植物也有秩序,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它们都按照自己的秩序生活繁衍,最大可能的延续和壮大自己的种群。宇宙天体也有它们的运行排列规则,否则宇宙就成了浆糊了。在早于孔子一千多年的《易经》的《风火家人》卦的彖传里,就有了对“孝”的具体内容的概括。这是儒家思想的起源,理论来源。从这里开始,“孝”的理念逐渐发展,到孔子,提出了儒家伦理最重要、最基础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孝”。

“孝”是美好的,是善良、尊重和感恩的表现。是一个人内心对父母长辈的爱和感恩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老人们物质上的需求基本能够满足,追求自我喜好或更高一点的消费也不是难事。但最难做到的是什么呢?

《论语》里给出了语重心长的答案: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有一天,孟懿子向孔子请教有关孝的知识,孔子告诉他,要做到不违背。但怎么做才是不违背呢?樊迟赶着车,孔子坐在车上,向樊迟解释了不违背的内容,即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以礼侍奉,百年以后要以礼相葬,以礼相祭。难道父母的意愿必须顺从吗?一点也不能提出异议吗?不是这样的,并没有这么刻板。老夫子就曾经表达过,当父母生气的时候,要杖责你时,你就要在适度的范围内承受,不能在父母怒气冲冲中,让他们一棍子打坏你,陷父母于不义之地。适度承受不是让你反抗回击,而是让你溜掉或者以其他方式化解掉,等父母过了气头,再去解释,去说明,去讲清楚。子夏曾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尽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超过本身的实际情况。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可见,不违是在礼制的范围内,满足父母的意愿,让父母快乐,自己快乐,全家快乐。并且在葬和祭的过程中,寄托哀思,教育后人,传承文化,传递孝道。

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有人会说,看病就可以了吗!请医生,进医院,该干啥就干啥。但老夫子指出,不是这样的,除了必要的费用开支外,还有一个态度问题。在孩子生病时,做过父母的都知道,那个担忧的心情,才是真爱的最大表现。反过来,子女能以父母对待孩子生病时的心情对待父母,那才是孝,那才是真正的孝。

许多人认为孝顺就是让父母衣食无忧,这只是满足了基本需求。敬重,才是“孝”的根基,孝不是简单的生活资料的满足,一定要让父母心情高兴,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这是非常重要的。年龄越大,心理越寂寞,更需要精神关怀,更需要亲人的关爱和理解。但是,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忙碌的生活,生活的忙碌,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抑或高兴,抑或悲伤,谁能一如既往保持美好的心情?况且时代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每个人的认识又怎能相同?有代沟和误解是必然的。满脸的微笑和满脸的苦恼,是由内心的悲喜,生活的沧桑铸就的。“喜怒哀乐忧恐思”本就是人的正常感情,“圣人”还不重不威呢!所以,子曰:“色难”。这是很难保持的,和颜悦色,一时一天易,长久坚持难。对此,做儿女的都有深有体会,有谁能一直怀着温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亲人呢?“色难”,太难了!正因为难,孔子才特别指出来,让大家向这个标准靠近,善待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的家人。坚持孝的礼制,坚持孝的精神,发扬于当代,传承于后世。

悌,从字面看,是心里有弟弟。按照一般的解释,悌是尊重兄长。因为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奴隶和封建社会里,长兄继承制一直是基础,无论是政治上的爵位,还是家族的财富,以及领导地位,都遵循这一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起到了稳定和进步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用现代观念来评析就有问题。每一种观念的形成,都经过了岁月的磨砺,既然在那样长的历史时期存在,一定有存在的必要,有存在的基础,有存在的合理性。弟弟尊重兄长,强调的是“忠”和稳定。人们从小接受这种教育,就会形成固有的观念。认为这是合理的,天经地义的。至于什么原因,很少有人去考虑。当然也有极端,有人想破坏这种既定的已形成的固有形式,那么,伴随的就是斗争,甚至流血的斗争。这种刀光剑影历史上比比皆是。有名的秦二世和赵高密谋代替公子扶苏,杨广继位,玄武门之变,千古疑案刀光斧影,康熙到底传位于四阿哥或十四阿哥,这些都是“悌”这个字里边活生生的内容。

在儒家学说里,“悌”的主要内容是尊重,服从和顺从。讲的是弟弟对兄长的心悦诚服。有父从父,没父从兄,这个道理在民间也深入到了角角落落,边边坎坎。我们应该看到,旧时好的家庭,繁荣昌盛的家族,没有一个不是遵循这一古训的。在这样的家庭和家族里,长幼有序,各尽其职,各司其职,其乐融融。但有时也暗流涌动,有一些人不时想突破这一秩序,随着破坏性的加强,家庭和家族也逐步衰落。当然,这一切的前题取决于这个大家族的领导人,即享受“悌”这一传统规则的人的贤达品质和智慧。从字形来讲,突出心,是弟在心里。经常的解释是尊重兄长,是讲弟弟敬重哥哥,怎么尊敬呢?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上,思想看不到,行为具体化。表现为语言和肢体两种行为。语言上谦卑,在戏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话:“兄长……”就反映了哥哥在弟弟心中的位置。既是兄,又是长。其中兄表示本身的哥弟关系,“长”表示像长辈一样的尊敬,又像对待领导长官那样的服从。

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心中的弟弟解释成尊重兄长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从人性上来讲,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亲情甚于晚辈对长辈的亲情。家中的兄妹,哥哥和姐姐对弟弟妹妹的亲情一般要甚于妹妹和弟弟对哥哥和姐姐的亲情。父母甚于儿女,天性使然,不必多言。在一奶同胞的兄妹中,大一些的对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没有记事之前的成长过程一无所知,但看到了弟弟妹妹是怎么样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的,这样他就想到了自己,能更多地将心比心。在这个过程中,老大有时要代替父母的一些角色,也要在弟妹们的成夫过程中,倾注心血,倾注感情。他们会把弟妹的健康成长当成自己的使命。在众多弟妹中,他们应该是对公平和成长理解最多,最深的成员。在物质生存资料缺乏的时代,公平是生存成长的前提,是基本条件。这个“悌”字,古人解释成尊重兄长,有道理。弟弟的心里有兄长,时刻装在心,莫忘兄恩,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推而广之,社会,国家也是如此,只不过大一点、广一点而已。所以“悌”也就成了传统社会和“孝”“仁"并列的基石之一。

但是,我觉得兄长心里有弟弟也合适。心里有,才能在语言和肢体行为上体现出来。而且这样更符合伦理,更符合人之常情。在一个家庭或家族里,只有心里有更多爱,更多责任和义务的人才愿意付出自己。将更大的公平,采用合适合理的方式让众多弟妹分享,从而产生凝聚力,使自己所在的集体生机勃勃,繁衍昌盛。从自然角度选择,合情合理;从人文角度选择,无可代替。

仁是什么?

仁是一种善良,包容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和行为。行为包括语言和肢体两个方面。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彬彬有礼,心地纯洁,相互帮助和爱戴;积极向上,向往美好,追求符合人性和自然之美的理想生活。它是人与人之间维系感情的纽带,用伟大的善和爱的力量,团结着世人,奔向更美好的生活。推而广之,仁的思想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有灵,和谐共存,共享美好。

孝是纵向的,它反映的是不同辈分之间,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悌是横向的,它反映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有了血脉连系的孝和悌,“仁”也就出现了。带着天地间伟岸的使命,怀着对苍生大地无比的爱,来到了世间。它用善良,和谐,包容,感恩,责任,义务等形式在人世间缓缓移步,用它亲切温暖的手抚摸天下苍生,它所到之处,人们如浴春风,如享暖阳,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在孝和悌的春风里,仁带着暖融融的阳光,将孝悌的血脉亲情的温暖,缓缓地披在人们身上。儒家的光辉思想就此诞生,理想就此建立,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弟子,为了践行老夫子的思想,为了使孝、悌、仁施行于当世,光辉于千秋万代,前进着,努力着。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也是民族的品德,是民族存亡的基础。为此,他们曾经落难,甚至玉碎,但终究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终将热泪和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滋润和滋养了浩然的历史正气。正像诗人艾青说得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似乎看到了有教无类的教学场景,似乎听到了夫子讲课的声音。在那座茅草院落里,在那棵千年大树的绿荫下,众多弟子的目光聚集在一位老人的身上,缓缓地珠玉般的智慧之声抚摸着他们的心灵;他们品味,他们思索,他们将带着这些闪着金光的思想从这里出发,穿越时空,穿越未来……

2020年5月15日 农历四月二十三

油翁感悟:亲情相伴血脉连连,仁义和风滋润心间。热泪热土热血儿女,孝悌仁信沧海桑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