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俊才的头像

杨俊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9
分享

拥抱阳光

学而第一杂谈(十三)

卖油翁

在《诗经.小雅.蓼莪》里,有这样一段对父母之恩的全方位描述: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

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

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

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朴实的语言,急促的语调。字字血,点点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感人至深,传唱千载。父母恩情大于天,怎么报答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就像小草一样,努力向上,用微薄的力量向着太阳,拥抱春天温暖的阳光。

首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农耕民族固地而居,在没有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人们世代居于一个地方,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离家远游,都是对个人和家庭的巨大挑战。如果家里的男儿远赴他乡,那么这个家庭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父母需要赡养,家人需要衣食来源。儿子离家时,父母一定彻夜难眠,想着儿子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零零碎碎。睡梦中也是儿子他乡途中的身影。但儿子必须走,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让父母安下心来,安慰他们的牵挂之情。“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让他们知道自己干什么去了,去了哪里。让沉重的思念能落在一个放心的地方。当想念自己的儿子时,总会安慰自己,儿子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做放心的事情。

父母年龄大了,高寿之余,我们的心情同样有喜有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看着父母高高兴兴,但想着人不能青春永驻,百年总有归去的一天。这个时候,要更加孝顺父母,让他们尽可能地享受到夕阳美丽的晚霞。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老人晚年幸福快乐,是晚辈的义务和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传之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父母今年多大年龄了?老人现在喜欢干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有人说,父母的年纪还不知道吗?说对了,现在不知道的大有人在。

得到的容易,也就不会过分珍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与生俱来,生而可得到,那就是父母的爱。而且与日俱增,历久弥香。在父母高龄的时候,这种爱更加深刻地印在父母的心底,溢与日常的言表。他们期盼和儿女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尽享人世间最美好的光阴。作为儿女要尽可能和父母共话时光,让他们幸福安康。

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所有的遗憾都不可能再补回来。纵有回天之力,父母也听不见你一句话,看不到你可爱的脸,吃不上你一口饭。当你尽力做到了孝道之后,父母会走得安详,走得释然。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明白如是,但颇具争议。

“志,”志向,意志。包括了思想,态度。

宋朝的儒学家认为,父亲在的时候,做儿子的言行和父亲保持一致;父亲过世后,三年不改变父亲的方针路线,才是真正的孝。如果改变,虽善亦不得为孝。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父亲在和父亲不在,都要一贯地尊重父亲,经过了三年,这么久的时间,和父亲的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就是孝。

鲁迅先生说;“只要思想未遭禁锢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更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春秋时期,学习途径有限,学习渠道单一。向父辈学习,父辈的生活经验,人生常识,都是宝贵的财富,向父亲学习,在孔子没有兴办私学之前,平民之弟几乎是学习的唯一途径。

父亲生前,一定想方设法提高儿子的生活技能,提升儿子的思想修养。从精神的,物质的,多方面为他的未来描绘蓝图。希望自己的儿子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健康平安,有一个大好的发展前途。父亲的所作所为,肯定是儿子未来美好生活的基础。所以,父亲在,观其行。如果儿子的行为(包括语言和肢体)和父亲的希望保持一致,那么这个儿子一定会有不错的前途,最起码不会有大的闪失。即使不能有多么大的辉煌成就,也不会给别人添累赘,也一定是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走了,带着还想再为儿子出一把力,但未能如愿的心情永远的离开了。日落月升,寒暑往来,一切随一缕祥云飘然而去。只有那谆谆教诲,慈祥的音容笑貌留在儿女的心间。

当时,社会发展缓慢,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按照父亲的意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顺风顺水,是很多人必须的选择。经验是财富,生活技能是传家宝。父亲的人生,很大一部分也是儿子的人生。变是长久的,不变是相对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强调的是不变,三年以后不管了,世事沧桑,谁能未卜先知?那就变吧!实际上,这里也是夫子对”度”的再一次提醒。也就是说,孝是有一定“度”的,能“竭其力”就行了。古人的“丁忧”三年,也是这一理论的践行。民间百姓父母归去,三周年以后,不在祭奠离去的日子,只在传统的祭奠日祭奠,是一样的。

现代社会应该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应该。当然,不能机械的理解,一定是三年,但至少是一段时期,或者相当一段时期内,遵循父亲的遗愿,踏足前行,“无咎”也!社会变化再快,也得一天一天的过,一年总是三百六十五天,人的基本生态不会变的。可能有一些镌刻着父亲生活沧桑的“至理名言”和生活方式,会伴随你的一生。

理解父亲的苦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向着美好,一路前行。

有人说,难道父亲是小偷,也一定要继承吗?也非要当小偷吗?这样的理解是反解夫子的意思,读书要有第三只眼,要有一只智慧的眼睛,不能钻牛角尖,不能偏离文中本义。甚至曲解,那就有违作者的初心。在这里,更辜负了圣人的一片苦心。

没有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步入歧途,即使小偷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踏入正道,不再过被人指指点点的生活。不能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小偷的儿子一定就是小偷。老鼠打洞是鼠类的天性,是它们求生的本领。站在人类的角度,老鼠是卑劣的,但站在老鼠的角度,打洞是它们最基本的求生本领,也是继承父志的,但那时本性使然。

但人不是生而为小偷的。人生而为人,本性是食色性也,做小偷不是本性,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父亲一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好人、善人。虽然人与人的标准不一样,但大致是不会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的。不管是奸猾的人,还是诚实的人,都希望和他打交道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

父亲走了,一定时期内,按照父亲既定的思想方针行事,方向不会走错,即使稍有出入,纠正的机会有的是,不会有错的。一定是使儿子向着有利于生活事业的方向发展的,当父亲在天堂里看到儿子,沿着自己的既定方向前行时,一定会露出舒展的笑容。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总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每一种思想的出现,都有其时代背景,都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力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抛开历史,抛开时代,谈论什么,讨论什么,都会有失偏颇。

珍惜和父母一起的时光吧,记住父母的谆谆教诲。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 农历五月二十八

油翁感悟:父亲的人生,很大一部分也是儿子的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