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俊才的头像

杨俊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0
分享

心中的那抹光亮

《论语·八佾第三》杂谈(七)

卖油翁

《礼记》里的这段话真是千古绝唱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以礼侍奉君主,有人却认为是在谄媚呀。”

“礼仪”,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承载的内容。正像孔子以前说得“汝爱其羊,我爱其礼”那样。孔子“事君尽礼”,不免受到某些时髦人士的讥讽,有时显得还不合时宜,所以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老子说“国家混乱有忠臣,六亲不合有孝慈”。当时的社会已经礼崩乐坏,周礼已经不被遵从了。“僭越”犯上,甚至臣子诛杀君主的事情时有发生。鲁国更是奴强主弱,三家把持朝政持续了非常长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按照周礼行事,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抨击那些犯上作乱的强奴家臣们。于是,很当然的成了另类,受到了讥讽和嘲笑。

孔子想恢复周礼,但时代变了,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

“礼”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活生生地体现在生活中。

“谄”和“事君尽礼”有本质的区别。

三十多年前,摩托车是非常时髦和高档的物品,能拥有一辆一定是荣耀的。乡政府当中的副科级以上干部,粮站主任,供销社主任,信用社和营业所的主任基本人手一辆,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其他的一般人员,能够买得起的凤毛麟角。当然,各个单位的实权人物,农村的暴发户也会有。有心人会把摩托车擦得油光锃亮,骑上精神头倍儿足。有的领导们比较忙,顾不上亲自擦车,于是,有些下属就把擦车这件事代劳了。

有一天,看到一位同事用小铁钩在领导的车屁股后面掏,我还以为同事故意在搞什么名堂,走到跟前一看,原来这位同志在用铁钩掏摩托车排气筒焊缝里的几丝细泥,并且把排气筒的出口处的黑烟泥也掏出来不少,真是费心又细心。帮领导擦车不为过,献一点小殷勤也是可以的。也可以说是“事君尽礼”,但擦车擦到这份儿上,别人不以为“谄“才怪呢。反过来,这位同志帮领导擦了车,擦不到那个份儿上,不管是领导让他擦的。还是自己主动擦的,都在礼的范围之内,也是“事君尽礼”。

“礼”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良好。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或者达不到,都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过犹不及”。实际上就是《中庸》的精神,尊重和被尊重是相对的,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坚持。表现在普通百姓,就是人与人关系和睦,风调雨顺,通过劳动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别人和得到尊重。

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但要基于内心真诚的基础。如果脱离了“诚”的范畴,就是虚假浮夸。如果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部门,都是非常微妙和敏感的。这就需要一个纽带,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就是“礼”了。

古代的中国社会结构,是由长幼分宗、婚姻系连、嫡庶区别等一系列形式建成的一个巨大金字塔式结构。人们之间有等级关系,也有互相依存的亲缘关系,使这些关系不至于混乱无序的制度叫作“宗法制度”,而礼就是宗法制度,支持它得以成立的观念就是宗法观念。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君主的主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

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就是礼呀!”

真诚是礼法的核心基础,孔子是谦虚的,也是谨慎的,更是不耻下问的。

孔子自始至终把“诚”的理念贯穿于一生中。他尊重别人,那是他心中的光亮。老夫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孔子听到后,不以为耻,还很坚持:而且认为这就是礼。

给别人以尊重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被人需要使人获得存在和被重视的感觉。但弱势的人问得多了。会让人觉得无知和反感。孔子在太庙“每事问”,有人不理解,并且讽刺和怀疑。

古往今来,道德高尚的君子,都会向别人送出自己的祝福,释放出美好的善意。孔子精通礼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但是,为了让太庙里的工作人员显示其存在,体现他们的价值,进入太庙后“每事问”。我想,当时不理解的人,后来了解了孔子,肯定会感到惭愧,后悔自己轻率的怀疑,并更加欣赏一代圣人的高贵品格。

以礼而行,不惧流言,坚定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之路,才会有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辛丑年六月廿七

油翁感悟:以平和的心态行走在阳光风雨中,才会有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