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才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四犋窑村,顺着河道,寻找村民口中引以为傲的胜景——石担泉。
踏着沟底河床上被流水冲刷干净的卵石,伴着北方地区难得一见的山泉水汇聚而成的溪流,在一片由衷的赞美声中,开始了旅程。
潺潺水流中,光溜溜的圆石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琐碎而斑驳的光泽。间或有一块没有棱角的大石头矗立,重达几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水流多么狂放。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万马奔腾的洪水,裹着巨石浪涛滚滚。
两岸绿草茵茵,山峦起伏,各色小花争奇斗艳。此时的山谷静谧而安详,只有同行朋友的笑声和谈话声落在树丛里,草丛中,和哗哗流淌的山泉水一起行进。十几个人仿佛置身于幻境桃园,大家兴高采烈,赞叹之声,惊奇之语,洒满一路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
石担泉到了。
它位于河床的北面。
在一座山体的南部,就像有人刀刻斧削一般,齐刷刷地从山顶到山底取出一整条大石头来,形成两面垂直的石壁。两壁之间的距离目测只有二三米,深达几十米,高是否百米之外,或者数百米?两壁中间有几棵不知名的树,像是从崖壁口要跳过去一样,高傲地看着我们。目力所及的天空成了长长的一条白线。阳光撕破树枝的阻挡,丝丝缕缕地飘洒在它能够到达的每一个地方。
走进石担泉,外面的燥热慢慢地变成了丝丝的凉意。越往里走,凉气越浓。再往里,甚至触摸到了初冬的冰爽,冷凉逼人。抬头看,那线云天非常遥远,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油然而来。
井中蛙有一只、两只、还是几只?总归不多。在井水这个小范围内,悠闲地生活。抬头看天,只能井中观天,巴掌一片。以前对这个成语的认识仅限于嘲笑范围的狭窄,见识的短浅。今天泉中观天之后,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何尝不是一只青蛙?人们嘲笑井底之蛙,自己何尝没有当过几回?想到半生坎坷经历,回看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身影,唏嘘不已。
第一次看到这种奇观,一下子感到自己的渺小。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际,又想到了人的思维方式。不在对等的层面和高度,怎么样能互相理解?
真是常见山川景,此景大不同,壁立数百仞,夹缝一线生。
我想如果有神仙在洞中逍遥自在,饮酒赋诗,天空中下着绵绵细雨,两面直立的峭壁和泉口纷扰的树枝肯定会挡住这些来自天际的银丝,老神仙会快哉快哉,下雨不淋雨,笑谈天地事。
这里曾是塞北苦寒之地,地处荒野,如果不是专门的人引导,谁也不会注意到这个曲径通幽之所。从更远的几百米之外,人走过来都不会发现这个洞天福地。
同行中人慨叹、沉思,惊叫连连。站在泉底,抬起头向高处遥望,晴朗的天空中看不到太阳,只有一线白云天。
这里不是峡谷地带,没有地质裂缝,更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只是一处奇景,它似乎向人们发问:
“你们好,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怎么来的?”
没有人能够回答,只能猜测,大部分人认为是水的功劳。也许是,只要有足够的日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至深处再无坚。
但无法考究……
驻足,拍照,惊叹,沉思……诗人的情愫开始升起,敞开的胸怀在秋风中荡漾开来。自然,美丽而神秘的自然,总是将他所有的情怀倾注人间。你爱它或者恨它,它就在这里,它的不朽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返回途中,忽发奇想,这是不是神仙的随性之举呢?也许是太上老君的一时兴起吧:
老君青牛西遁去/长袖拢目望神州/漠北葱郁紫气升/剖开一观意如何/怀中葫芦装美酒/飞落香飘鸟啾啾/点点丝丝入山峦/石担泉水美名留
日月相辉,斗转星移,大自然的作品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有时可能目瞪口呆,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宽厚和包容的同时,也让人们反思,正视自己的肤浅。更让人们知道,我们没有特权,我们只是宇宙的尘埃,地球上的万物之一罢了。
石担泉是美景,是奇景。
它让我们赞美自然的同时,崇高对自然的敬畏。自然之力不可拒,每个人都可能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认识范围,但热情和功利只能是一时之火,一场大雨就可浇灭。顺应自然,就像崖壁上的绿色生命一样,只要有一点生存机会,仅自己的力量成长,即使在石头上,也能点亮生命的灯塔。
2022年8月22日星期一 壬寅年七月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