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开的头像

杨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1
分享

打包

打包(散文)

           作者:杨开

我的母亲已86岁了。她身子骨结实,腰板硬朗。还为我家操持着家务,每每到菜市场买菜,步履轻松。每天在家里做饭、搞卫生,异常忙碌,忙得团团转。我都劝说:“妈,你就好好休息,少操劳些家务活。”她笑着回答说:“我身体还好,就作为锻炼身体吧,要是我闲了下来,我真是有点不习惯哩!”

生活的俭朴。我的母亲,高龄老人。生活的路,一路过来,饱经风霜,生活的艰难困苦,她都经历过。她常对我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连续三年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粮食大减产,粮食极度匮乏,粮食紧缺。我家吃不饱,几乎是喝稀粥、吃红薯、红薯叶、木薯、芭蕉芋等充饥度粮荒,日子过着艰难的生活。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可别忘了节俭啊!她在日常生活中,不大鱼大肉吃喝,每餐煮饭定量,不准剩饭菜,攥着手指头过日子似的,过着粗茶淡饭的平凡生活。她的言传身教,从点滴小事做起,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粮食。让我在节俭的家风中受熏陶,颇受教益。

打包的生活好习惯。这么多年以来,我家每每家庭聚餐,或带她参加亲戚、朋友的宴请会餐,她每次出门赴宴,她都要从家里带上两个布兜,预备着打包装吃剩的菜品,比如,吃剩的鸡鸭鱼肉、猪肉、剩饭、面包、糕点等,她都打包拿回到家里,次日加热食用,从不浪费。我敬佩母亲这种生活俭朴的好家风!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著名诗作。妇儒皆知,影响深远。诗人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之情,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饭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人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

苏轼的房梁挂钱的节俭故事。据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约,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勤俭节约是传家宝。正如《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勤俭节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足珍贵,绝不能丢。据说,我国每天消费8亿多斤粮食,粮食产业稍有风吹草动,群众的“饭碗” 就会受影响。当下,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我们在家庭中,要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让节俭节约,蔚然成风。

 

 

 

 

               2020年9月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