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乡愁(散文)
作者:杨开
我怀念故乡的炊烟。炊烟是人间烟火的象征,有炊烟的地方就显得生机勃发,充满活力。故乡的炊烟点燃在我心上,那散落在山村,飘动起缕缕炊烟,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撩人,就像一个清纯少女,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故乡山村的炊烟凝聚着浓浓的乡情,外出的游子呀!永远不会忘记……
炊烟的味道,我童年的回忆。那年,在故乡山村。我刚七岁,上了村小学,我就初学做饭了。那时候父母亲每天忙碌着在田间里务农干农活,没有时间做饭。我每每放学后,我奶奶就教我先从做饭开始,她教我淘米,教我怎样把握做饭的火侯。她手把手教我淘米,把米放入锅里,放入清水,用一只手放进米水里,搅拌米水,倒调米水。重复淘米一次,加入适量清水,合上锅盖,就可以生火做饭了。那时候的燃料柴草,主要是禾草。我坐在灶台下,用一只手添柴草,抓一把禾草,用火柴把禾草点燃,从灶口放入灶膛。此刻灶膛内,火“呲呲” 的烧着,火光闪闪,殷红的火苗不断向上“噌噌” 的冒着,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不停添柴草,灶火越烧越旺。另一只手拿着烧火棍,不时地轻压灶膛草灰,扩大灶膛空间。那火烟通过灶膛过道,进入出烟管道向上从烟囱排出。我一把一把地把禾草往灶膛里送,灶膛内火焰浓烈。一会儿,锅里的米饭做熟了,我放停了添禾草。此刻从饭锅的缝隙透出来的浓郁的饭香气,沁我心脾。我贪婪地呼吸着喷香的饭香味道,厨房里烟火味和饭香味,融合为一体,这是我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炊烟味道……
山村传统节日里的炊烟。我小时候,每每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村庄里各家各户,异常忙碌,热闹非凡。鸡、鸭、鱼、肉,应节菜肴。在农家厨房里大放异彩,各家烹饪能手大显身手,使出浑身解数。烹饪方式多样,炒、爆、熘、炸、煎,菜品丰富。整个山村好像沸腾起来了,家家屋顶上,一缕一缕灰白的炊烟在风里飘展。菜品香味,馥郁清冽,溢满村庄。农家的人们,身心都沉浸在过节的欢乐之中。我那时候最喜欢父亲春节做的一道菜品―大红扣肉,传统的手工厨艺。那年春节,父亲制作了大红扣肉,他选择五花肉猪肉一公斤,洗干净后。把五花肉放入锅中加水煮一小时,捞出放在蓝子里晾冷。冷后猪皮朝下放入沸腾的油锅炸至金黄,反面再炸金黃。将五花肉出锅,待晾冷后,切成长形状肉块。切好的扣肉皮朝下,加入调料腌渍,用手压实。放入蒸笼蒸两个小时,反面倒出来皮朝上,再蒸十分钟即可食用。那扣肉色香味俱全,缕缕清香,甜酸可口。这是年夜饭不可或缺的菜品,那年,大年三十晚年夜饭,我津津有味吃着这大红扣肉,美味溢满了整个屋子。
喜庆的山村炊烟。那年,堂兄结婚,在其家里办婚宴。我从外地赶回到故乡参加婚宴。我看到,那时办婚宴酒席。临时搭个棚,砌四五个大灶,成为烹饪工作间,请来村里有名气的几个大厨,任烹饪师傅,大展拳掌。厨房工作间,人声沸腾,洗菜、切菜、调料、烹饪,厨工们忙得团团转。四五口大锠,烹饪着各式各样的菜品,缕缕炊烟,随风而动。弥漫着热闹喜庆的人间温情,食物醇美喷香的香气氤氲散开,令我垂涎欲滴。那天,五六十桌的婚宴酒席,他们轻而易举地办得贴贴妥妥,婚宴餐桌上菜品丰富,厨艺高超,朴鼻的香气,沁人心脾。那酒席上的菜品,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上口即化,热香袭人的大红扣肉。细嫩松脆、美味爽口的牛肉丸。形状美观,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滋味可口的白切鸡。外酥内嫩,甘香可口的酥肉地豆。酥脆的炸鱼,外观冒着油汁、金黄诱人,香飘扑鼻的柠檬鸭等。我赴宴美滋滋地吃着这些菜品,胃口大开,囫囵吞枣地狂吃……
炊烟,山村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风景。我记得,每每腊月时光,故乡山村,天空总是袅袅炊烟缭绕盘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醇厚的浓香。炊烟是山村农人灵魂的导师,她让人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坚定信心。那些分布在山村脚下的连片农房,飘动的缕缕炊烟。是山村的消息树,田间地角劳作的儿女,看到这飘飘袅袅的青烟,心中顿生一种归属感。因为他们知道,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亲人的等待。山村炊烟弥漫着家的味道呀!清晨故乡山村的炊烟,风轻云淡,寂静而忙碌。伴随着炊烟的升起,影影绰绰的人影,远山被一层薄雾笼罩,公鸡鸣,鸭群叫,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农人新的一天开始了。那中午的炊烟呢!因为生活还得继续,仿佛似大风大浪般直来直去,“天高云淡,”来去匆匆。而傍晚的炊烟,“炊烟袅袅牧人归。”此时刻,劳作的农人,上学的儿女,奔波赶集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回到家中,共进晚餐,一日三餐,平淡而温馨的生活。
炊烟的文化底蕴。炊烟是人间烟火的象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文人墨客看见炊烟,不禁诗性大发,倾情讴歌,写下佳作名篇。宋代孙觌《吴门道中二首》诗云:“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一点炊烟,使人发现了掩映在林子深处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家深闭着门户,俨然一个脱离尘世的桃花源。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诗云:“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好一幅乡村生活画图,形象贴切,意境逼真。远处的邻村农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唐代韩翃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夜色降临,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炊烟,我的乡愁。那天,我欣赏着《又见炊烟》歌曲,“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意,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缕缕炊烟,宁静质朴,轻盈缥缈,它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思念,犹如涓涓流淌的溪水,奔流在隔山隔水的岁月里,用心感觉,温暖依然。我离开故乡己许多年,我伫立在岁月里,总有一种无形的牵挂在故乡。我的乡愁啊!漂浮于故乡的山峦,宛若当年的炊烟缭绕。故乡山村,那一缕缕升腾的炊烟,仿佛似一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守着它的是母亲的爱,盼着它的是远方儿女的情。炊烟袅袅,无言地诉说着故乡山村农户人家的喜乐哀愁,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它是人间的未来和希望,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记忆和向往,更是乡村一道优美而靓丽的风景。村庄有了炊烟的映衬,一动一静,彰显和撩绕着的是人间的悠闲与繁忙,它巧妙地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耕文明的风俗画。炊烟是远行游子心中的家园,凝结着浓浓的乡愁。
炊烟啊,我的乡愁!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永恒的思念!您说呢?
2021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