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开的头像

杨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6
分享

火笼

火笼(散文)

作者:杨开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天气越来越冷,雨雪纷飞。乡村的冬天,万木凋零,寒风刺骨。田地里蒙着一层薄薄的霜,透过那薄薄的霜,可以看到下面僵化的土地。萧萧的寒风里,吟唱着洁白的亮丽和冬天的坚毅。

在冬季,我儿时家乡山村,一种不可或缺的家什叫火笼,几乎农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以上,甚至人手一个。火笼用竹篾做成外壳,内放置一个大小合适的瓦钵。冬令时节,农家一日三餐。每餐饭做好后,用火铲从灶膛里,取出刚烧完还通红通红的柴火,铲进火笼瓦钵,加点木炭,用热灰覆盖表面。那火笼慢慢地持续散发出暖人的热气。家乡农人,大小老幼,寒冬取暖,烘烤衣物。

火笼,冬日里的一道风景。冬天的早晨,满天里雾气腾腾。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村头的晒场就有了二三十老人、妇女和小孩。她们提着火笼,聚集在一起。仿佛似火笼的长蛇阵,或伫立,或坐下,齐整有聚排开,享受着冬日火笼的炽热和温暖。我看到,有的双手交叉,有的用衣襟掩盖于小腹前,有的夹于双腿,有的放在地上烘脚取暖 。一个火笼就像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人们炽着火笼,心暖如春,似乎寒冷的气息被火笼赶走了……

篾匠钟伯的火笼。竹编火笼,是乡村一种传统手工艺。那时候,我的家乡有一位叫钟伯的匠人,他就擅长做火笼,是村中的篾匠。约莫五十岁,中等个子,壮实的身材,手工精巧。他居住在村背竹山上,长年累月与翠竹为伍。他和修直挺拔的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感。编火笼的秋冬季节,他就从备足的原材料里,赶制时令火笼。做一个火笼,需经过十几道工序。选取成熟质好的竹子,锯段、劈开,削成各种篾条、篾片,那是个精细活。那篾条、篾片,厚薄均匀,粗细划一。我走进钟伯的竹编工作间,四周散落着各种削、磨用的工具。一条条细细的竹篾,在钟伯手中翻飞,层层环绕,密密匝匝的细篾,包裹着里面的瓦钵。他编织的成品火笼,外观翠绿,实用耐用。烤火时,竹子的清香四溢,堪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脚踏一火笼,手捧包米果,除了皇帝就是我。”这句俗语,说的是乡村人过冬的那份惬意。冬日,乡村的火笼。给农人带来了融融的热,暖暖的情。为生活增添了信心和勇气,温暖了一座村庄。它也给孩子们提供了生活的情趣。村中调皮的孩子,将番薯放进红通通的火笼里,一会儿,烤番薯熟了,火笼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美滋滋地吃着这烤番薯,乐得满面生辉。有时候孩子们将黄豆、玉米、稻谷,放进红通通的火笼中,爆米花的香味,散发着扑鼻的奇香,让我们尝到了爆米花的美食。火笼是农家烘烤衣物的好帮手。冬天,天气寒冷,湿气沉重。那家媳妇产小孩了,尿布用得多,洗了不易干。家里三五个火笼,全部派上用场,烘烤尿布、衣物。快干杀菌,方便实用。

暖暖的被窝。我儿时,最怕寒冷的冬夜。那时候乡村贫穷落后,一张单被过一冬。我慈爱的母亲,以其伟大的母爱,给我爱心。每每我晚上睡觉前,她将火笼先放入床上烘热我的被窝,待我上床睡觉时,被窝已是暖和的了。我很快就入睡了,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亲的爱,温暖着我的心房,把严寒驱散赶走。让心房绽开美丽的花朵,使春天常在。

乡村的旧火笼,岁月留下的橘红色彩,像核桃一样的油亮,透出时光雕刻的古拙。它见证了人间世事沧桑的变化,阅览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恬淡安祥地拎着火笼,仿佛拎着一段温暖的岁月。它有着浓浓乡愁思绪的倾诉,带给了我童年的欢乐和回味。那是一种悠远绵长的、永远也抹不去的爱与乡愁呀!

2021年12月1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