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开的头像

杨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6
分享

有线广播

农村有线广播,曾给一代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的故乡,农村有线广播,是农村主要的信息来源。一只不起眼的小喇叭,给故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几许活跃的气氛,使劳动归来的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放松。曾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记忆犹新……

千家万户一线牵。有线广播,是广播站通过扩音机、导线、传给终端收听单位的喇叭,它要求收听单位要有扬音器。那时候故乡的田园,一根根有线广播线杆竖立在田野间。阳春三月,喜鹊在枝头。休闲的群鸟拍打着轻快的翅膀飞来飞去,轻盈地落在广播线上,蓝蓝的天空下,广播线成了五线谱,鸟儿成了欢乐的音符,谱写出一支春天的赞歌。有线广播线延伸走向村庄农家院落、屋内,一只只“话匣子” 小喇叭。它构件简单,一砣滚圆的磁铁,一个小小的花线圈,一个牛皮纸般的传声器,外罩一个淡绿色的外壳盒子。这小喇叭,安装在每家每户的墙壁上。

有线广播,机构完善。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乡村文化落后的日子里,没有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的年代。那小喇叭播放的各种信息节目,为乡村文化奉送了丰盛的精神食粮,是一顿“精神会餐” ,其活跃了农村文化阵地。那时候。县设广播站,县以下各公社设广播转播放大站,公社以下各乡村大队设广播转播站。大队转播站连接每家每户广播用户。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有线广播传输机制,较完善的广播宣传机构。大队部的屋顶上安装有面向村庄东西南北方向的四只高音喇叭。

一只小喇叭,知晓天下事。有线广播是党中央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传递着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我记得,有线广播每天分早上、中午、晚上三个固定时段广播。每每清晨6时,曙光初升,小喇叭伴随着优美、悦耳、雄壮的开始曲《东方红》开播、预告节目,6点半准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7点半开始广播,转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9点钟结束广播。播音时段还有县、公社广播站的自办节目,有新闻、戏曲、每周一歌、天气预报、电影录音剪辑等。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高音喇叭传喜讯。“一朵牵牛花,爬上大树杈。”说的就是村里的高音喇叭。那时候,故乡农村看电影,这是村庄中的盛事。每每公社放映队到来放电影的日子,村大队长李业德,一大清早,他就开启村广播播音室设备,打开话筒开关,向村民广播放电影的消息。那天,他声色并茂地说:“各位乡亲们,我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今晚8时,公社放映队在我大队部蓝球场放电影《地雷战》。请乡亲们准时观看电影!”那高音喇叭的声音,高亢响亮,传遍村庄四面八方。乡亲们听到广播后,情绪振奋,奔走相告,顿时村庄沸腾了。那天,夕阳如火的傍晚,蓝球场内已是人声鼎沸,小学生们放学后,一阵风似地跑回家,把家里的长凳、小凳,椅子、蓆子,迅速地搬到电影放映场地,抢先占据看电影的好位置。电影还未放映,场地上已是满满当当的长凳、小凳。电影放映前,蓝球场放映场地,犹如节日的欢庆气氛,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沸反盈天。《地道战》、《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难忘的战斗》、《雷雨之前》,一部部国产影片在乡村放映,短暂缓解了乡村民众看电影的渴望之情。

换广播趣事。有一年,故乡有一位从外省农村嫁来的媳妇叫谢小妹。当她听到我故乡有线广播的内容,大多都是讲普通话的播音节目。她听不懂普通话,心里纳闷着。正巧,有一次,她回到娘家,听到娘家里的有线广播,播音的节目大多是本地地方方言,她听到明明白白。此刻,她心里高兴极了。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到娘家当地广播器材服务部买了一只广播带回来。回到丈夫家里,她兴冲冲地说:“老公,你把我家的那只广播拿下来,换上我从娘家那里带回来的那只广播,我要听娘家人说地方土话的广播。”她老公罗志松按她的吩咐,将广播换下来了。嘘,那晚,广播播音开始了,还是说普通话。夫妻相对而笑,异口同声地说:“真是搞不懂了……

小喇叭,农业生产好帮手。有线广播虽小,但在故乡发挥着大作用。每天滚动播出的农情新闻,让许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稻田病虫害流行,广播里传来了农技人员的“病虫害警报” ,告诉乡亲们治什么虫,用什么药。大队农业总技术员刘慧经常运用广播方式,在村广播室广播有关农业生产情况,及时向村民通报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助力农业粮食增产。那时候大队农业总技术员刘慧,不辞劳苦,深入田间,掌握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不定期地向村民发布病虫害防治方法。如遇到水稻稻飞虱虫害,他就在广播里向村民介绍防治方法: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2至3龄若虫高峰期,可用26%敌畏吡虫啉乳油80至100MI/亩,适时除虫。如遇水稻纹枯病,可用杀菌农药像已唑醇、井冈己唑醇等农药,这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农业土专家在广播中,传授农业技术知识。此刻,各家各户的小喇叭下,农民们侧着耳朵听,听得津津有味呀!乡亲们根据广播中介绍的方法,及时除虫,确保水稻生长发育无病虫害,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亲的广播迷。公社广播站的自办节目,有本地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粤剧。我的父亲衷爱粤剧,是大队粤剧团的团长。他白天劳作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操劳农活。晚上,他到大队粤剧团排练粤剧。他对广播站晚间播送的粵剧节目,准时正点收听。每每广播站选播粤剧《唐伯虎思秋香》、《柳毅传书》、《搜书院》、《宝莲灯》等剧目的唱段。我父亲凝神细听广播中播放的名曲,学习和低声吟唱,吸取精华养分,自己先学好唱好。平时在家中自娱自乐,唱着传统的粤剧唱段,以逸代劳,充实生活。那时候大队粤剧团逢年过节都在村庄大舞台演出粤剧,充满乡土气息,广受村民喜爱。

为县广播站投稿。我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故乡务农。我怀着对新闻广播的兴趣,一方面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方面学习新闻写作,并进行社会实践。那一年,我结合农村的实际,及时采写新闻稿件及通讯报道,比如,我在村庄里,及时采写好人好事,农业生产中的先进典型。我采写的《年过半百的老队长》、《春耕备耕早,春插进度怏》、《挑灯夜战打谷忙》、《大干快上、搞好冬修水利》,《大抓粮食生产,喜获秋粮丰收》等稿件。大胆向县广播站投稿,并被采用在本县新闻栏目中播出。当年,我获评为县广播站优秀通信员。有线广播,让我的人生之旅更丰富、更扎实。

岁月如歌。有线广播,早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已是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电脑、手机等,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现代传媒的新时代,智能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着先进的科技潮流。

有线广播。它作为一个时代的音符,在它担纲重任的光荣年代,虽然小广播技术水平落后,但它鸣奏出不辱使命的时代最强音。它的身影,它的声音,它的影响力,永远镌刻在我们这代听众的记忆深处。思念的深情是乡愁。

啊,再回首恍然如梦,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而我继续用目光追随,见证着乡村广电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2022年3月25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