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飘香(散文)
作者:杨开
那天上午,我在单位文印室打印文件。偶然在墙角处,发现了一台旧式油印机。这勾起了我尘年往事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就读公社高中时,每每学校期中、期末的数学、语文考试的试卷,都是老师钢板刻腊纸书写,油印而成的。那油印试卷,很有特色,规整的楷书,字体书写工整规范,字迹清晰,美观大方,让我对老师的刻印技巧,肃然起敬!
参加水利工程工作。我高中毕业后,当时,县里上马了一个大型水利扩建工程,将两个小型水库连通,扩建为中型水库,集雨面积38万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548立方米。那时,水库工程主要是构筑长210米,高20.6米,顶宽5.3米的主坝。全县20多个公社一万多人,组成浩浩荡荡的水利工程建设大军,开赴工地。那工地上千军万马筑大坝,热火朝天。我公社20个大队,每个大队由青年组成施工队共一千多人,奔赴水利工地,修扩建水库。我被抽到公社水利工程指挥部当新闻报道员,做工地宣传工作,采写新闻稿件。
艰苦的工地生活。那时候正值炎热的夏天,各施工队在水库周边,搭建临时简易工棚,住宿和生活。工棚构建,四周用竹、木围栏,围上沥青油毛毡作墙体,天顶棚盖上沥青油毛毡,地铺作床。盛夏时节,暑气蒸腾。油毡表层热得都冒出了油渍,在屋子里的人们,感受到似火炉一样的闷热和难受。工地建设者,他们就是这样生活在居住条件简陋,生活环境艰苦的工地。
火热的水利施工工地。水利工地上,红旗招展,健壮英俊的青年们,满怀工作热情,生龙活虎地战斗在工地。他们用炸药开山取土,钢钎、锄头、铁铲,开挖土方,用双轮木车运送泥土筑坝,全部都是体力劳动,没有施工机械,全靠人力施工。这水利施工工地上,成干上万的热血青年,顶烈日、流大汗,日征夜战,运泥筑坝。
创办油印简报。那时候,我在施工现场,采访工地上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在工程指挥部广播室播出。我被施工工地上青年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所感动。工地开工一个月,我向公社指挥部领导建议,不定期地编印工地简报,讴歌青年们的工作热情,大力宣传层出不穷的水利建设的动人事迹,及时通报工程进度。我的建议得到了公社领导的采纳。此后,我工作更加忙碌,一方面采写新闻稿件,一方面担当了工地简报的编写油印工作。
油墨飘香。我采购回了钢板、铁笔、蜡纸、油印机、纸张,开始了编印工地简报的工作。简报刊名:战报。字体仿毛泽东的毛体字,套红墨油印制简报刊名。每期简报内容来自我到工地现场采写的稿件,同时发动各大队的热心写作的青年提供稿件。那时候,忙得团团转,我既要排版、钢板刻蜡纸字、又要油墨印刷简报。我在钢板上刻蜡纸字,真的很不容易。在工地工棚里,我将钢板放在桌子上,铺开蜡纸,咯吱咯吱地刻呀刻呀。我左手拿铁笔,全神贯注,用力均匀,一丝不苟,不急不躁。一个字一个字,刻写在蜡纸上。往往认真得容不得一字之错,否则将前功尽弃。我感觉刻写一期简报蜡纸完成后,手指顿觉酸痛,两眼疲乏,身体似散了架似的,疲惫不堪。
油印工地简报。我打开油印机,将刻写好的腊纸,安装贴在油印机的纱窗框上,用细铁棍儿将蜡纸顶端压入沟槽内,再用纱窗框周边的卡子将其固定好。用调墨刀加入油墨,放在纱窗框蜡纸上,再用油滚子将油墨涂刷均匀。我手拿油滚子自上往下,轻轻推动油印滚筒,一张张简报就印出来了。刚印出来的简报,散发着浓郁的墨香。这种印刷显得很原始,很简单。但我那时觉得工作很有乐趣,办起了一张工地小简报。
油印简报的效果。我办的工地油印简报,开设小栏目有:新闻快递、人物特写、工地见闻、工程进度等。说的都是工地建设者身边人、身边事,紧贴工地生活。每期通报施工完成土方量进度,让各施工队形成一个比学赶超的竞争态势。学有目标,追有方向。此期间,我办了数期的工地油印简报,得到了工地上水利建设者的欢迎。油印简报发挥了宣传、教育、鼓舞的作用,是宣传文化的有效形式之一。
据说,如今,那水库及水利设施,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承担了调节水量,防旱抗涝的作用,还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开辟成了生态旅游区。那库区周边山岭,树林葱郁,绿草如茵。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每每春天时节,这里成为了白鹭的天堂,栖息在此的白鹭达三千多只。那白鹭鸟儿,时而在青山绿水间,闲庭信步。时而在库区水面,休闲盘旋,展翅飞翔。吸引了游客们观光赏鸟,陶醉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时光荏苒。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科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突飞猛进。昔日的钢板蜡纸刻写,手工油墨印刷,早巳被电脑打字,复印机、电子扫描所代替。胶印、丝印、凹印、凸印以及特种印刷,印刷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曾经是各机关单位、学校、企业普及使用的钢板、铁笔、蜡纸、油墨、油印机,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逝去的时光里,油印机岁月,那是一抹美好的记忆。那激情燃烧的年代,这油印简报书写着人们奋斗的篇章,那行行墨迹散发着沁人的芳香。油印方式的变迁,见证了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