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乍起,飘飘飒飒的秋天。那天清早,我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区的杜甫草堂旅游。那时草堂大门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三五成群,人声沸腾,热闹非凡。人们络绎不绝的走入杜甫草堂,我怀着一颗敬佩的心,追寻杜甫的足迹……
杜甫草堂。园林花卉,花香四溢。竹林深处,草堂隐约可见。是唐代著名爱国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草堂即事》《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240余首。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环境优美,修竹掩影。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悠然而流的潺潺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林木茂盛,弥漫着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颇具有诗情画意。杜甫草堂内最主要的景点有:大雅堂、花径、大廨、诗史堂、工部祠、茅屋。
往事越千年。那天上午,我漫步在杜甫草堂内绿树成荫的小径路上,看着旁边的溪水,弯腰的杨柳,听树林中小鸟的鸣唱,清脆悦耳,我心绪起伏。不经意间,我来到了心之向往的杜甫故居―茅屋。那穿越悠久的时空,厚重的历史印记,在我脑海中好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我走进杜甫故居的每一寸土地,仿佛能感觉到杜甫徘徊在自己脚下的这条小路上。据史载,公元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了4年。
我游览茅屋。“茅屋景区” ,有房屋八九间,非常简陋。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茅屋周围,青苍绿竹,碧水池塘岸上,四处绿草如茵,垂柳依依。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柳,摇成一片无可分析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此刻我心中吟咏着杜甫《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仿佛再现了杜甫当年的农耕生活,他对春雨倾注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春,杜甫创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徒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好像一个不怕日晒雨淋、劳苦耕种的农民,在茅屋外的农田里,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沙沙的春雨,情感深刻,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杜甫那生活的惬意,也使我领悟到他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首饱尝世间冷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我游览杜甫故居,激发了我对杜甫忧国忧民胸襟,崇高情操的热爱,使我对杜甫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杜甫在茅屋写就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首诗。据说,公元761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此刻杜甫心情沉重,长夜难眠,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而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游览诗史堂。那天下午,我穿过大廨,来到了诗史堂。草堂主厅,大厅正中,是杜甫半身铜像。他眉宇微蹙,目光深沉,嘴角冷峻。塑像两侧楹柱,是朱德所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有趣的是,我看到很多游客走近杜甫塑像前,伸手摸一下杜甫雕像的手。那是因为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用他的手创作出约一千五百首诗歌,留传至今。人们想通过此方法沾点杜甫的才气哩!史诗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
杜甫草堂。杜甫,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又被尊为“诗圣。”那天,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游览杜甫草堂,我感受了草堂是滿腹诗歌的乐土。不朽的诗歌佳作,形成了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个作诗的好地方,令人诗兴大发。优雅舒适的自然美景,令游人流连忘返!
2022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