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超杰
(一)
“郑州一景邮装绿,飒爽英姿女邮员;情系佳音传千里,物随包裹递万家;早出晚归不言累,寒来暑往无怨声;鸿雁为民甘奉献,热忱服务树新风。”这首《投递员之歌》就是对郑州市邮政局建设路收投分局投递员马娟的真实写照。
《邮缘》圆了“绿邮梦”
“一身绿色的工装,一路欢畅的笑声,温暖而贴心的话语,传递万户千家的期盼……”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老电影《邮缘》深深地感动了一代人,生于70年代的马娟也为之着迷。成为邮递员从那时便像一颗萌动的种子,在她的心底生了根。
马娟的人生之路是曲折的。14岁那年,她的母亲去世了,家庭的不幸非但没有击垮小马娟,反而造就了她坚韧的性格。高中毕业后,马娟成为郑州市印染厂的一名女工。正当她满怀憧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生活却与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由于工厂经营不景气,马娟下岗了。
下岗后的马娟做过各种小买卖,每当看到邮递员在街道上奔波时,她总是露出羡慕的表情。马娟始终不曾忘却早年的向往———邮递员之梦。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娟看到了一则郑州市邮政局的招聘信息。尽管此时她与哥哥合做的小生意已经颇有起色,尽管好心的亲友纷纷劝告她,邮递工作充满艰辛,马娟仍旧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现在想来,我走上邮递员这条路,凭的就是这么一份‘固执’的‘邮缘’吧,我就是这么一个打小有着‘绿邮梦’的人。”回忆起当年的选择,马娟笑着说。
圆了邮递梦的马娟,工作起来比别人更多了一份热情与执着,被分配到郑州市邮政局建设路收投分局后,马娟每天早上6时以前就离开家,每次都是第一个赶到投递班,每天都要分拣3000多份报纸、信件。身材娇小、体重只有40多公斤的马娟,每趟都要载着65公斤以上的报纸奔波投递。
10万里邮路见证奉献之情
记者在伊河路上的干休所家属院采访时,一位大妈说,前不久的一个清晨,马娟接到家里哥哥打来的电话,她瘫痪在床上的父亲,从床上掉下来了,要她赶快回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马娟的脑海中一片空白。自打母亲去世以后,父亲是她最亲最亲的人啊。
她在接电话的同时,泪水也早已模糊了双眼。走过千百次的邮路,在这一刻变得陌生而漫长。马娟多想飞奔到父亲身旁啊。但强烈的责任感却使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坚持送完最后一份报纸后才赶到医院。
“投递工作性质特殊,会影响整个段道的工作进度,我必须把这一班的报纸送完。”问起这件事时马娟虽然有些自责,但从她说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她并不后悔。
在马娟所投递的段道上,她对孤寡老人、特别是对行动不便的病人,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她无私地将自己最真挚的感情,融入到邮递工作中。
把送达报刊、邮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马娟,有着一颗细腻而体贴的心。一次,她为段道上的一户人家送信,她刚要把邮件放入公用信箱,一看是拘留所寄来的通知,是让家属探视送钱、送衣物的告示,马娟犹豫了。
“我当时想着,将心比心,谁家出了这种事,都不愿别人知道,咱当邮递员的,宁愿辛苦点,也要顾及用户的感受。”于是,她在家属院门口等了大半个小时,直到把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才安心地骑上车去送别的信件。
令马娟意想不到的是,当天下午,那位收到信件的大妈专程来到她所在的投递班感谢她,拉着她的手,百感交集地说出一段心事。大妈说,儿子被拘留以后,就怕街坊邻居、家里老人知道,一直对外说孩子出差,听说要往家里寄探视通知,她提心吊胆地在院门口堵了好几天,没想到能遇见这么贴心的投递员帮助了她。
马娟说:“我当时很受震动,我们的一点用心,对用户来说是那么重要,这件事让我重新认识到了邮递工作的意义。”以后再有这家用户的来信,她都会主动送上楼。
投递的辛苦,只有投递员本人最有体会。有一年冬季,寒风刺骨,雨雪交夹,马娟骑车驮着邮件经过一个路口时,狂风一下把她吹倒在地,邮袋里的报纸被风裹挟着四处飞散。她急坏了,顾不上身上的疼痛,赶紧抢抓报纸,但还是被风刮走不少。为了不耽误用户看报,她马上一瘸一拐推车子到零售亭买了一些报纸补上,按质按量地把报纸送到用户家中。
在“马娟段道”上的干休所家属院内,一位叫刘铭记的老人家中摆着两盆早已枯萎的菊花,却一直舍不得扔掉。这是去年老人生病时马娟送的,当时老人的儿女不在身边,是这两盆菊花陪伴他战胜了病魔。“其实是他(刘铭记)提醒了我,一定要更加关心段道上那些老弱病残的人。”马娟说。
采访中,一位知情老大娘对记者说,50多岁的姚玉琴是个聋哑人,因无法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姚阿姨很孤独。马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投递间隙,她总要去探望一下姚玉琴,用纸和笔与姚阿姨进行“交谈”,久而久之,她俩成了“笔友”,每天等着马娟的到来也成了姚玉琴生活中的大事。为了让姚玉琴也能像跟自己这样同其他人交流,细心的马娟买来了小便笺本和笔,嘱咐姚阿姨出门时随身携带。小小的本子和笔还真帮姚玉琴解决了不少日常生活问题。时间久了,姚玉琴交了不少新朋友,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马娟用真诚细致的服务感动了广大用户,在干休所院里,老人们每天准时守候在院里或家门口,迎接着马娟的到来。趁她不注意,常有人悄悄往邮包里塞些橘子、苹果。“老人对你好的方式就是让你吃东西。”马娟说。每到节假日期间,不少用户看见照常上班的她,总是不由分说就拉她回家,把她口袋装得满满的。
2008年,汶川地震时,马娟为灾区的20多位的学生捐赠爱心包裹共计5000元。马娟朴实地说:“这5000元钱是我获选省劳模后,企业奖励给我个人的奖金。把这点钱拿出来,为灾区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情,尽一点心意。”
马娟就是以这样的质朴,细致入微地实践着“尽自己所能,服务一方群众”的承诺。
在采访时只要一提马娟的名字,周围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奖。
“只要看到我们老年人,掂着整箱的牛奶、蔬菜什么的,她总会赶上前,抢着给送到家门口,谁有心事儿,都愿意说给她听,小马就像俺们的闺女一样亲。”一位老大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盼着马娟来拉两句家常。
“我投递的不仅仅是报刊信件,更重要的还有人世间的真情。”马娟深有感触地说。在她投递的段道上,有个家属院里一位老人儿女工作忙。为了让老人心里多些温暖,马娟每天把报纸送到老人手中后,总会停留一会儿,和老人拉拉家常唠唠家事。老人过89岁生日那天,早早地等在家门口,非要请马娟进屋吃块生日蛋糕。
天长日久,马娟在投递中不知不觉地与用户接下了“邮缘”。一位年近90岁的宋德善老人将自己亲手缝制的一双精美的手工绣花鞋垫和一盒创可贴塞给她说:“我的身体越来越差,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也许哪天就住进医院,不好见到你了,想给你留个念想。”如今那位老人已经去世了,她时常会想念那位心地善良的老人。
14年来,她投递行程逾10万公里,投递报纸、邮件近400万件,从没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实现出勤率100%、客户满意度100%的“双满贯”。她把用户当做自己的的家人,市民亲切地把她投递的段道称为“马娟段道”。
和谐家庭共筑绿色邮路
2001年,徐勇强与马娟喜结连理。“没有他的支持和理解,我不可能把邮递工作做得这么出色。”谈起自己的丈夫,马娟的神情中透着恩爱与幸福。
有一次,风刮得特别大,瘦弱的马娟,在投递途中骑车经过路口时,一不小心摔倒了,脚也崴伤了。等她把最后一个信件送到用户手中一瘸一拐地回到家中后,徐勇强看到心疼极了。从那天起,他做了一个特别决定,那就是每天接送妻子上下班。
清晨,徐勇强总是赶在妻子醒来之前起床。不到6点,就骑着自行车把马娟送到邮局;晚上,夜幕降临,他再去把妻子接回家。每当马娟身体不适,徐勇强便会自觉地担当起“兼职邮差”,帮她把报刊、邮件准时送到用户手中。
“马娟把邮递事业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作为丈夫,我理解她,也支持她。”提起对妻子七年如一日的接送,徐勇强显得特别豁达。他正是以这样深情而无声的付出,诠释着身为邮政人家属的那份质朴与坚守。
看着心爱的丈夫为自己的付出更让马娟心觉有愧,自打当上邮递员,由于体力消耗较大,她中午很少回家,家里的事情几乎都被徐勇强包办了。衣服脏了他来洗,饭菜他来做,就连日常用品也由他置办。即使这样,每逢周日,徐勇强还义务去帮马娟投递路段上的老人们家里修剪花木,得了空还去帮马娟安装订报箱。
“就连送报路上的老人们,都夸他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女婿,说我是几世修来的福气。”马娟说。由于工作太忙,和丈夫孩儿开心地逛一次商场,是马娟最大的奢望。
初为人母又圆奥运梦想
2007年8月份,奥运会火炬手在郑州的选拔开始,根据火炬手标准,马娟入选为火炬手。她平时就特别喜欢看奥运会,喜欢奥运明星刘翔,现在有机会参与奥运火炬传递,特别高兴。与此同时,很多同事和老用户,通过媒体知道了马娟被选上了奥运火炬手后,也都纷纷向她祝贺。大家对奥运的支持,使马娟更有了一种身为火炬手的使命感。
然而就在这时,马娟又得到了另外一个让人“担忧”的喜讯:35岁的她怀孕了。一面是百年奥运的火炬传递之梦,一面是期盼已久的小宝宝的到来,马娟的心情矛盾极了。要知道,为了不耽误邮递工作,马娟已经放弃很多次要孩子的机会了。此时她已经是35岁的高龄孕妇,而年纪越大,怀孕的几率就越小。可是,如果因为怀孕而舍弃奥运火炬手的资格,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啊。就在马娟迟疑不决时,体贴的徐勇强又一次猜透了她的心思。
徐勇强深知,妻子能够作为邮政行业的模范,参与这次火炬传递,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更属于河南省4万多名邮政人,妻子代表的是整个邮政战线。
想到这里,徐勇强郑重的对马娟说,如果腹中的胎儿可能影响奥运传递,就由马娟决定是否放弃这个孩子。
面对丈夫无私的支持,马娟深深地感动了。夫妻俩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在得知胎儿生产日期与火炬传递时间不冲突后,小两口欣慰地笑了,他们决定做好准备,迎接这个“奥运宝宝”。
2008年6月26日,对于徐勇强夫妇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为了不耽误火炬传递,本该在7月5日顺产的小宝宝,提前9天被剖腹降临到人世。
“剖腹产后我才知道,在进产房前,我的助产保健师在我的病历卡上特意标明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们的奥运火炬手,请特别关注。”马娟说到这个细节的时候热泪夺眶而出。
就在马娟临产的前一天,她还在坚持上班,干惯了邮递工作的她,一天不见那些老用户,心里就感到有些缺憾。
“上午送报纸,下午进了手术室。”马娟的爱人徐勇强笑着说。
两口子给儿子取了一个洋气的乳名:“奥宝”,意思就是奥运宝贝儿。徐勇强抱着胖乎乎的小奥宝,别提多开心了。而我们的奥运火炬手马娟,身体状况非常良好,她将在儿子满月的那天,2008年7月25日,迎来火炬传递的光荣一刻。
从1999年进入郑州邮政,马娟在邮路上奔忙了14年。14年间,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全国邮政系统模范投递员”“奥运火炬手”“河南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省文明优质服务标兵”等多项荣誉。邮路漫漫,马娟用她执着而坚定的脚步传递着温暖,传递着爱。
(二)
“在路上,永远在路上。任日月交替,凭寒来暑往,她的轨迹永远在路上。一双大脚,丈量出人间的真情;两腿执着,传递着乡亲的期盼。跋山涉水,邮路艰险。谁能纵横十年,唯我孔家继满。”
——2010年度“感动天中” 的颁奖词
在河南省确山县任店镇西南的山区中,有一名普通的山乡投递员,14年来,她像一只勤奋的鸿雁,撒一路真情,流一路汗水,为偏远山村的群众颠簸于山间小路上。她步行3万多公里,等于走过“两次长征路”,投递报刊、邮件10万多份(件),从未出现过错投、漏投,她就是确山县邮政发行局任店邮政所投递员孔继满。
两代人的“邮缘”
听老投递员杨光全、也是后来孔继满的公公说,1994年以前,大山通往外界没有公路,这里的人们全靠到薄山水库乘船外出。住在和尚庄的孔继满经常乘船到任店镇卖板栗、鸡蛋,在船上经常遇见背着邮件的老投递员杨光全。他看着憨厚、能干、能吃苦的孔继满很是欣赏,就托媒人把孔继满介绍给在任店镇邮政支局工作的儿子杨前旺,没想到,他们的婚事还真成了!
1997年,杨光全退休时,推荐了自己的儿媳妇孔继满接了班。接班后的孔继满也承揽了公公原来负责的送邮件要翻6架山、十几道沟、40多公里长的邮道。孔继满说,她刚开始跑这段邮路时也打过退堂鼓,当时是临时工,每月只有300元钱,工作很太累,老公公再三开导她,咱吃苦是为山里人谋福的,邮路要是断了,咱山里人会更穷。听了老人的话,知道了这份责任,现在虽然转成了劳务工,每月工资不到1000元,但为了给山里人带去福音,心甘情愿。
最难走的山路——她走过14个春秋
孔继满对记者回忆说,1999年,27岁的她到任店邮政所当上了一名投递员,负责任店镇西南部大山深处和尚庄、薄庄、猴庙、下鄢庄4个行政村邮路,这条邮路是全镇路程最长、最艰难的邮路。她把邮包一背,跋山涉水、爬坡下坎,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4年。
往返途中,最难爬的坡是位于天目山中段的袁沟坡,因为山势陡峭,山路狭窄,平时很少有人走,只有一条便道可以通过。冬季天冷路滑,她就踩着路边的枯草走;夏天杂草丛生,比人还高,被蛇虫惊扰更是常事。遇上好天气,挑着邮件爬上山顶最快也要1个小时。就在今年三个月前的一天,她一不小心失足,连同邮件从陡坡上滚落下来。她紧紧抱着邮包,翻滚下几十米的陡坡,脸部碰到了坚硬的岩石,眉头上磕了两个大包,但邮件一个都没少。
据孔继满的一位同事介绍,2005年秋天,孔继满患了重感冒,一连输了两天水还不见好转。第三天,正是她出班的时间,天还下着大雨,同事们都劝她在家休息一天,她坚决不答应。她说:“猴庙村的付玉霞家准备建房子,她丈夫王建峰在外打工寄回了7000元钱,一家人急等用钱买料呢,说啥也不能耽误人家盖房啊!”于是孔继满冒着大雨背起邮包冲进了雨里,由于雨大路滑,她一下子跌落在一条深沟里,脚崴了。当她一瘸一拐地走了近2个小时的山路到达付玉霞家时,付玉霞感激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任店镇鄢庄村兰家沟村民组距离确山县城将近50公里,地处大山深处,是泌阳、桐柏和确山三县的交会处。由于没有公路,村民出行困难,信件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唯一载体。2008年秋,该村民组村民彭军的三轮车驾驶证办好了,急着外出拉东西的他盼着邮递员把驾驶证送来。送证件的当天,孔继满冒雨骑自行车行程30多公里来到猴庙村,踩着凸凹不平的山路,不知摔了多少跤,终于步行10多公里才到了兰家沟村。同年冬季,猴庙村杨国旺的妻子在外打工,乡计生部门需要她在外打工的孕检证,杨国旺眼看着天下那么大的雪,想着孔继满这次肯定来不了。谁知当天上午9点孔继满就从任店投递所骑自行车出发了,路上雪天路滑,跌倒了七八次,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猴庙村。当她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村头时,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杨国旺握着孔继满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为了给俺送个证件,让你遭那么大的罪!”
最真挚的情——她献给了山民
近14年来,80多件在别人看来需要退回原处的“死信”,在认真负责的孔继满手中都变成了“活信”。2005年,薄庄村村民王玉昌考取了驾驶证,上面只写了行政村没有写村民组的名字,孔继满一连跑了几十户都没有找到这个人。有人劝她把信退回去,她坚决不肯,她就从该村有三轮车、四轮车的农户问起,来回跑了几十里山路,终于找到了王玉昌家。有时收信人写的是“小名”,孔继满就挨家挨户地打听谁的“大名”叫啥、“小名”叫啥,最终找到了收信人。
孔继满不仅为群众送邮件,还积极当好群众致富的引路人。2001年,家住任店镇和尚村的袁先生开始养蜜蜂,由于没有技术,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孔继满在一次给袁先生送信时知道了他的情况后,拿给他一本《蜜蜂》杂志看,科学养蜂的有关知识使袁先生豁然开朗,他特意让孔继满给他订了一本《蜜蜂》杂志。随后,孔继满又给他找来了一些养蜂方面的资料。如今袁先生的养蜂场从原来的十几箱蜂发展到近百箱的规模,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户。致富后袁先生逢人就说:“俺能有今天,是孔继满帮了俺大忙啊!”
在记者走访群众了解孔继满的工作情况时,和尚村的村医孔长城告诉记者,孔继满工作太认真了!前几天,有一个汇款单是寄给俺一个堂弟的,我想俺堂弟家那么远,你就放我这儿我给他捎去就行了,孔继满坚决不同意,她说必须得送到本人手中,由他本人亲笔签字才行。提起孔继满,猴庙村60多岁开小卖部的老大娘更是赞不绝口:“继满是个好闺女呀,俺不识几个字,孩子们从外边给俺来了信,每次都是这闺女念给俺听。”
孔继满所负责的邮路,百分之三十以上是陡峭的山间小路。孔继满每次出班都要带着近20公斤重的邮件,她一般是从任店投递所骑车走30多公里到达猴庙村,把自行车放到村委。再背着邮包一个村一个村地投送。由于她所投递的几个村交通闭塞,山路崎岖,一双脚就是她联系千家万户的交通工具。
“隔山看得见,见面走一天。”每出一次班,就要花上一天时间,经常是送完最后一件邮件天都黑了。有时遇上天气突然变化耽搁了行程,她就打着电筒赶夜路,找户人家歇歇脚再走。
最无私的爱——她献给了邮政事业
由于职业和工作的特殊,孔继满对家庭照顾得很少,对孩子更是感到愧疚。平时每次出班回到家里,孩子都已经睡着了。她只能眼含泪水,为孩子掖掖被子。
2000年的一天,孔继满送邮件走后,把2岁的儿子交给婆婆看管。由于婆婆年岁已高,照顾孩子显得力不从心,一不小心孩子脸上磕了一个大口子。没有办法,只好到当地诊所缝了几针,现在孩子脸上还留下一条疤痕,成为孔继满心中永远的痛。
201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天下着大雨,孔继满6岁的小儿子突然发起了高烧,此时孔继满正奔走在邮路上。她60多岁的公公婆婆摸黑冒雨背着孩子走了七八里山路,才赶到村里的诊所,给孩子看完病回到家里已是凌晨2点多。
14年间,清贫一直伴随着孔继满。看到别人外出打工挣大钱,她的丈夫几次劝她出去打工,不干这吃苦不挣钱的活儿了。但是每次都被她拒绝。她说:“不是我不能出去打工,这条邮路我走了这么多年,要是我不跑这条路,也许没人再跑了,这一带20多平方公里2000多人的邮件咋办?”丈夫听她说得有理也就不再坚持了。
莫问辛劳有几许,群众心里有杆秤。14年漫漫乡邮路,孔继满饮山泉解渴,食山果充饥,她的家依旧清贫。但是,她坚定的脚步从未停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称赞、组织的认可,先后多次被确山县邮政局评为“优秀邮递员”。2011年4月,被评为驻马店市“2010年度感动天中十大人物”。
(三)
这是巍巍太行的深山峡谷,山峰林立,层峦叠嶂,平均海拔高达1300米。
这是高山和峡谷组合雕塑的村落,沟壑纵横,弯弯曲曲,小村庄像星星一样稀疏地散落着。
这是白云深处的羊肠小道,崎岖狭窄,绵延不绝,像游荡在空中的一盘盘钢丝绳。就是在这里,经常活动着他的身影,回响着他的脚步,闪动着他的邮包。他,李广生,一干就是13年。
13年间,李广生共穿坏了80多双鞋,他孤独地走过了3380个日出日落与风霜雨雪,孤独地走出了足有18个长征路的里程。
13年来,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
13年来,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石板岩家家户户,把党与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3年来,他共投各类报刊、邮件达40多万件、无一差错,解决疑难信件320多件,救活“死信”150多件,出勤率、满意率、妥投率均达100%,收到用户表扬信达50多封,其过硬的业务技能和优质服务,不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誉,还因此连续6年被评为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收投员。
大山深处邮政情
为了真实体验李广生的工作状况,9月12日,记者特意跟随李广生做了一次亲身感触。
“小李”、“李师傅!”、“广生!”一路上,不时有人和他打着招呼。在林州市石板岩邮政支局,李广生是很多村民家中的常客,谁家有小孩在外读书,谁家有人外出打工,他几乎都记得。李广生有一本自制的通讯簿,上面整齐地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全是用户家中的电话。
他一个人孤寂的走过山间小路、穿过杂草树林爬过陡峭山崖,踏过露天雪地,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聊天,更没有动人的音乐,伴随的只有,也只有与他四季分不开的绿色邮包。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就啃几口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或吃几块冰。到了雨季,他几乎没穿过一件干衣服。面对这寂寞和艰辛,这个外表矮小、干瘦的“男子汉”, 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独寂寞和艰难困苦,为大山深处群众架起了一座通向山外的“希望桥梁”。
2001年2月,李广生参加邮政工作,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对工作充满了无限憧憬。然而,面对这样的环境,他茫然了,全乡的邮件就他一个人投递,他所负责的线路有326个自然村,往返路程约220里。几百个自然村被崎岖的羊肠小道串连在一起,象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在山顶上和深沟里。仅一个东小垴行政村,300多口人就在长长的山顶上溜溜拉拉的撒下了12个自然村,拉出15公里长的投递线路。何时能送完啊?然而,每当把报纸、信件送到乡亲们手中看到收信人那激动的神情;每当刮风下雨,乡亲们给他找雨伞,送他胶鞋穿那一刻;每当狂风大雪天寒地冻,老乡把棉大衣让他披上保暖的瞬间;他就热泪盈眶,泪流满面。他想,邮政服务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啊!他体会到了干邮政是一件光荣而令人自豪的事,于是他坚定信念投入到工作中,并逐渐成长为一名热爱邮政事业,热爱山区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工作认真负责的投递员。
再难不能难百姓
李广生视邮件为生命,忠诚履行着一个乡邮员的职业使命。在海拔1700米的大垴村,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秋天,广生给客户李亮送化肥,由于刚下过雨,车子不小心翻了,车上的一袋化肥顺势滚向路边的小山沟,广生毫不犹豫地扑向正在翻滚着的化肥,一下子滚到了10多米深的山沟里,晕了过去。醒来后,他不顾身上酸痛,硬是扛着化肥,抓住山坡上的树枝、杂草,一步一步地爬到山路上。没走多远,他扛着化肥又一头栽到了泥坑里,挣扎了几下也没有起来,浑身酸痛,满脸是泥,此时他真想永远不起来,不遭这个罪,但想到曾经答应过客户今天要把化肥送到家,说什么也不能没了信誉!于是,他忍着疼痛,带着满身泥水爬到路上,一瘸一拐,又继续上路了……到达李亮家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泥人。当他笑着露出满嘴白牙时,李亮的妈妈才认出他来,感动得差点哭了:“广生啊,你不能为了一袋化肥连命都不要了啊!”
2004年12月21日,天降大雪,地上的积雪没过脚踝,地冻路滑,他顾不上天气恶劣,当他满身雪花出现在西乡坪村主任王增水面前时,王主任惊讶地说:“广生,雪这么大,天这么冷,路又这么滑,你是怎么来的?快来烤烤火,暖暖身子。”他边从怀里掏出报刊递给他,边说:“没什么,关键是能及时地让你们看到当天的报纸。”他谢绝了人家的好意,便又转身冲入纷飞的大雪里,因为他要抓紧时间赶往另一个投递段道——车佛沟村。从西乡坪到车佛沟,再到石板岩,往返大约50多里路,几乎不能骑车,全靠步行。58公里的路程,确切地说是58公里的山路,七八个小时都在风雪冷雨中度过,当听到乡亲们那亲切的呼唤,看到关爱的目光和满意的笑容时,他就浑身上下是劲,仿佛纷纷扬扬的大雪在为他跳舞,软绵的雨丝为他加油,凛冽的寒风在为他送爽。
在2007年12月份的那场大雪中,由于偏低的气温持续20余天,石板岩大部分山道上的积雪无法溶化,要到东垴村投递报刊信件,需要走羊肠小道,这里山路崎岖,道路很滑,一天中他曾摔倒过数十次,一不小心就会摔到山崖下,山崖上日积月累的大冰块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一天没有吃饭的他在全身冰冷,踉踉跄跄地敲着石秀昌家门。当石秀昌老师为他打开门,看他说话哆哆嗦嗦,半天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时,当他把怀中那几份报纸递给石秀昌老师后,石老师才认出他来,赶快给他拍打结在身上的冰疙瘩和泥块,并说:“这种天气你怎么还来,掉入山崖怎么办?”石秀昌老师马上动手给他做饭,让他暖身子,然后,给石板岩支局打电话,要求过来两个人接李广生回去,并一再嘱咐,以后碰见雨雪天气就别来了,“俺宁可不看报纸,也不能让你冒这个险啊!”。
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很多人都跑到大城市打工赚钱去了,而他却认为,“越是贫困落后,越需要通过报刊杂志来传递信息,使乡亲们学习和掌握种植、养殖等各种技术知识及其销售信息,从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于是,他平常熟悉掌握各类报刊的内容特色,对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向他们宣传介绍适用的报刊。西乡坪村有人养蜂,他建议订阅《蜜蜂》杂志。有人刚结婚成家,他便向他们推荐了《知音》、《家长礼短》、《家庭百事通》等家庭生活方面的刊物。郭家庄村养猪专业户谷太平、谷会平想订阅有关家畜养殖及其疾病预防方面的报刊,但一时没有钱,他又用自己的工资为他们垫上了报刊费。他用服务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用户的支持和爱戴。
用户无小事点滴见真情
2009年10月的一天下午,李广生接到了来自江苏的写着“石板岩宾馆陈惠收”的特快专递,附言里写着催其火速返回的信息。李广生对石板岩乡的机关单位、村村庄庄早已了如指掌。他想了一圈,石板岩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虽然建起了几家象样的宾馆,但根本没有“石板岩宾馆”这个单位呀。但李广生很快想到这一定是一位旅游者,因不知详细地址出现差错。李广生就挨家旅馆查找,但直到天黑,还是没有找到。他转念又想,山上的风景区刚建起几家小旅馆,会不会在那里。他没敢休息一下,连夜上了山。果然像他分析的一样,人果然找到了。那位旅客接过信件,十分激动地说:“坐火车的时候身份证没了,要不是你,我还不知道怎么回家呢。”硬要给李广生100元钱作为酬谢。李广生则诚恳地说:“这是我们份内的工作,我不能接你的钱!”
几年来,他不仅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利用投递之便,助人为乐。在日常工作中,李广生经常为用户缴话费、电费,帮线路上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药、捎生活用品,有求必应,有忙必帮,无论份内事,还是份外事,他始终把用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实、办好,努力使用户满意,做用户的知心人。
记者在林州市第八中学校门前碰到郭贵录主任,他给记者讲述了李广生的故事:2008年夏季,年过八旬的离休干部郭贵昌夫妇,回到老家石板岩西乡坪村避署。老俩口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吃水靠乡邻这个送一桶,那个担一挑,他听说此事后,每次送报刊时,都要给老人把水缸担满,感动得老人逢人便夸他是个好孩子。2010年春天,李广生送报纸来到郭家庄村南100多米处,发现有两个骑摩托车的人翻到了路下,不省人事,生命垂危,他马上停下车来,把他们背到公路上,然后又用自己的摩托车把他们送往石板岩卫生院,使这两个外地游客得到了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在他投递中了解到桃花洞有一个8岁的孩子,父母都因病不在了,跟着奶奶两人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而小奎世又那么渴望上学,他这个每月仅千把元收入的临时工,就从身上拿出100元交给小奎世的奶奶,让其补贴家用。农忙的时候他亲自下田帮助小奎世家干活,雨天到了,他冒着雨上房给小奎世家修葺漏雨的屋顶,冬天到了,老奶奶行动不便,他就给小奎世家扫雪,给小奎世买棉衣穿。李广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点点滴滴、一小事件一件小事的温暖着山区的百姓。
13年来,李广生扎根深山服务群众的事迹,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称赞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认可。2007年,李广生荣获“2007年度感动安阳十大人物”提名奖,2008年,又被评为“安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安阳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荣誉称号。如今的他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投递工作,决心让这条邮路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点缀他无悔的青春。
记者手记:记者在郑州、确山、林州采访三位邮政投递员的时候,从同事到订户,再到朋友,甚至是街坊邻居,每个人提到他(她)们,都有一个代表正能量的“好”字。一个普通人,有着一种广泛的“好”的“口碑效应”,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邮政投递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基层邮政投递员,每天要送上千份报纸、几十封信,登数百家门,偶有差池也是在所难免。然而,他(她)们却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负责敬业的精神,保证每一个订户所定的报刊杂志都能准确无误地投递到位,十几年无一差错。则更充分说明一心想着百姓,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始终是象马娟、孔继满、李广生等群体的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敬业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发光,一次次的闪亮。
在经济动力充溢社会角落的今天,利益动机常常被视为最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认真和负责的人们依然会受到尊敬,真诚的体贴和关心总会在无意之间打动人心;榜样的力量和人格魅力会感染他人,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总会凝聚成强大的道德力量,雕刻成人们心中的无字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