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
从网络上看到战友李玉林的文章,回忆了从铁道兵三师十四团四连调到宣传股电影组工作的往事。玉林在文章中写到:“这天,我按着约定的时间来到宣传股,办公室里小田和一个青年高个子军官在聊着什么。小田见我来了,连忙向高个子军官做了介绍。高个子军官姓梁,单字名君,是宣传股的副股长。我将自己最近写的一篇稿子递给梁副股长,他坐下仔细看起来。梁副股长看上去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是给我的感觉非常成熟睿智。他一页页看着、翻着,没有因稿件的内容有什么表情上的变化。办公室里很安静,我的心“咚咚、咚咚”跳个不停,我甚至感觉声音很大,担心他们听到,往后挪了挪椅子。等他刚看完没等他发表意见,我急忙将我刚临摹的一副水粉画递给他,这幅画的题目叫《月是故乡明》。看着看着梁副股长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我很快接到了到宣传股电影组住勤的通知。一个月之后,梁副股长要休假了,临行前他告诉我,已将我的实力正式调到军务股,也就是说调到团机关了,成为宣传股的一员了!”李玉林用生动的笔调,充满画面感地描摹的那个由紧张到轻松的故事情节,我早已忘记了。只是记得李玉林到电影组后废寝忘食画出的一套套精彩的幻灯片,经常受到政治处和团首长的表扬,为宣传股争了光。李玉林多次以不同方式表达对铁道兵生活的感念,对他艺术生命起点——宣传股的感念。近年他的油画艺术水平愈加精湛,接连获得大路画展奖、全国美术作品奖、中宣部优秀作品奖,多幅作品在《美术》、《中国油画》、《民族画报》、《人民画报》、《人民日报》刊出。是的,当年的铁道兵十四团宣传股为他搭建了一个平台,经过他超常的努力,使他成长为一名有影响的画家。作为当年选调他到宣传股的经办人,对于他过去以至今天取得的骄人成绩,我当然是欣慰了。
李玉林的文章,倒是唤出了我一段封存已久的记忆。2005年的一天,当时我在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的岗位上,讲课时我给大家展示了《新华文摘》刊登的一副油画《希望》。我告诉大家,这幅油画是集团公司干部李玉林初创,同著名画家路巨鼎、集团公司画家李凤强共同完成的。接着我介绍了李玉林的成长经历,他是从铁道兵三师十四团宣传股走出来的,即现在集团公司四公司宣传科。他原来是连队的一名炊事员,因爱好绘画被选调到宣传股电影组画幻灯片,兵改工后经考试被选送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现在同李凤强、李仕兵等成长为有一定影响的画家了。我继续给大家介绍说,当时的铁道兵十四团宣传股,还同期走出了三位作家,他们先后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中有两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位是韩志晨,1971年入伍后不久即调到宣传股任创作员,从写快板书、数来宝、相声等演唱作品开始,成长为铁道兵有影响的青年军旅诗人。调到吉林省军区及转业到吉林省电视台后,主要从事影视创作,成为有全国影响的著名编剧、一级作家,他同胞兄韩志君一起创作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农村三部曲”,在全国引起轰动,在国内外引起反响,尔后他们又创作了多部电影。他还独立创作了《三请樊梨花》《小镇女部长》《风雪桅杆山》等百余集电视剧和十多部电影作品,多数获奖。接着我又介绍了孙建军,他是一位著名诗人,1973年从成都入伍当铁道兵,1981、1982年在十四团宣传股工作,后来调到四川省作家协会,1990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会议,历任《星星》诗刊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职,一级作家。出版有多部诗集及小说。第三个因时间关系我就不介绍了。
我接着说,一个小小的宣传股,同期出了三个作家,还有画家和其它专门人才,怎样来看待这一现象呢?毫无疑是他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有志者事竟成吗!但是一定的客观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我把身边事讲给大家听,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人皆可已为尧舜’,大大小小的单位、组织都要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有了人才就有了企业的发展。我的讲课切入了主题。
几年前孙建军在给一位诗人诗集作序时写到:当年铁道兵十四团一个小小的宣传股,同期走出来三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在全军应该是罕见的。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当年宣传股的深深怀念,蕴含着对铁道兵的深深感情。我得知,作为著名的诗人,近年来孙建军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和电视剧的创作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2010年韩志晨获得了“建国60年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殊荣,他对我说过,正是在十四团宣传股五、六年的磨砺,为他的艺术生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生命的价值得到体现和绽放。作为同期在一个宣传股工作的我,为他们高兴、骄傲,以他们为荣。
是的,我本人也是从铁道兵十四团宣传股走出来的,在宣传股工作的几年,让自己的思想、理论、文字水平得到了锻造和提升,业余文学创作也是在那几年得到了锤炼和提高,并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当然,同在一个宣传股工作过的韩志晨、孙建军比,只能是远远地望着他们的项背了。应该要提及的是,我在业余文学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韩志晨的鼓励和支持,这里我把前几年写的回忆文章《创作学习班》节录一段:“1972年3月4日早晨,大兴安岭西北麓激流河畔,“一、二、三、四”的喊号声冲破晨雾的笼罩,回荡在林海雪原,借着水银灯的光照,连队在出操。三月的大兴安岭依如严冬,寒气如凝,我们穿着“大头鞋”戴着皮帽子扎着腰带沿着操场周边跑步,20分钟下来已是一头热汗。当听到值班排长下达“解散”口令后,我便匆匆向班里跑回。这时,副指导员谢俊才迎面喊住我,叫我到连部去一下,原来是通知我参加师政治部举办的创作学习班。春节前,团政治处宣传股创作组的战友韩志晨约我练习写几首反映部队生活的小诗,我冥思苦想悄悄写了3首,十几天前韩志晨来带走了。参加师政治部创作学习班一定与这几首小诗有关了。”参加创作学习班以及在后来在宣传股的经历,虽然没有让我走上专业的文学之路,但对我的人生追求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诗歌创作及后来的散文创作一直伴随着我。我所投身的铁道兵及后来改工为建筑企业,是以修路为主为祖国和人民创造着改变物质世界的产品,对此我深感欣慰。同时,几十年来我又十分钟情精神产品,把文学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和价值体现另一个重要取向,把心血和生命的一部分泼洒在文学之树了。我所创作的诗歌、散文断断续续在《长春日报》、《吉林日报》、《人民铁道报》、《中国铁道建筑报》、《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相继发表,仅在《人民日报》就发表了34篇(首)。在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出版了六部诗歌、散文集。诗歌《歌唱祖国》获得吉林省作家协会、《吉林日报》建国60周年征文一等奖;诗歌《重返大兴安岭》获得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日报》建军90周年征文优秀奖(只设优秀奖)。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
我们从宣传股走来,从铁道兵走来。当时整个铁道兵部队都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文化氛围。我于1971年入伍来到在被称为“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修建嫩林铁路的铁道兵第三师十四团,那时连队每个班都在帐篷显眼的地方设置“学习园地”,张贴着被翻看得两角翘起的学习体会、决心书、诗歌、散文、杂感等。连队的黑板报每周两期,刊登着重要新闻、时事以及从战士来稿中遴选出来的学习体会、感想以及诗歌、散文等,在黑板的边角处用彩色粉笔绘着各种美丽的图案。能挤进黑板报上发表个作品,是十分荣耀的。每个班一份《铁道兵》报、一份沈阳军区的《前进报》;每个排一份《解放军报》,还有一本《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文艺杂志和一本《解放军文艺》。一些脍炙人口诗歌、文章、词语大家都会争着传抄。比如李瑛的组诗《红花满山》、谢克强的《炮工》、春晖(后来才知道是李武兵的笔名)的《歌儿想着北京唱》、宋绍明的《站在高山望北京》、叶文福的《家》、韩志晨的《线轱辘山》等诗歌,好多战士都工工整整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还在晚会上朗诵。连队的政治教育、时事教育、专业学习每周都有三到四个晚上的安排,上课前必唱“革命歌曲”。团里也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当战士时,宣传股主办的理论骨干培训班、通讯报道培训班、文艺创作学习班我都参加过。
一个铁道兵团一级的小小宣传股同期走出了三位作家,也走出了画家和其他有作为的人才,看是偶然,但从铁道兵部队培养的千千万万、方方面面的人才来看,也是自然的。铁道兵担负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任务,不仅高度重视铁路施工管理和军事训练,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更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对干部战士的教育陶冶,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培养优质人才,几十年为国家培养锻造了一批又一批的“钢铁战士”,成为社会的基石、砥柱、栋梁,我感到时至今天仍然是不过时的传统,亦是适用于各个方面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