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晨的头像

杨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20
分享

今朝话《论语》

     文/杨晨

《论语》之说,尚在言辞之中,可堪称论者,其之必有自然,倘若言及论语,也不能脱离孔子,细细道来,孔子的此番语论不可不说其之绝妙也。

何谓语,何谓论,有何不同,只因论语它是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而论又有论纂之意,所以称为论语,至于因何不同,而是成于众手……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史书典籍对古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灵产生的影响最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部珍贵的经典。

如若沿着圣贤的足迹追溯下去,那些亘古的真理,些许的暖意,都会从书中深有体会。

评说百家诸子学说,不得不提儒家孔子;品阅先贤典籍,不得不言经典《论语》,这部不足一万六千字的书籍,又引得多少人去追寻古人的踪迹,探寻古代的奥秘,它的朴素至理卸下了尘封于我们心上的冰膜,最真最大。

如此说来,我们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何为“仁”,“二人即为仁”,何为“道”,“二人相处之道”,可见,仁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着方方面面,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明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他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可,退一寸则不成忍,进一寸则不成仁。仔细丈量一番,思索忍的度,如若君子必仁,且能忍,那么究竟什么人才能真正称为君子呢!内心富足、充实,对自我修养的提高与完善,遇事所能表现出来的那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此乃大气也。此不为君子,又何为君子?

论语语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简短几言,可看明领会,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如果仅有士可志向远大,岂不悲哉?志向远大者,岂有他一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志是心的笼罩,悬浮于半空,你所看到的只是局限于表面的现象,难以追根溯源。尘封良久,或许真谛将变得残损不全,渐渐地,记忆也有些模糊,但是,当你打开那装有古老经典的匣子,掸去上面所覆盖的灰尘时,弥补的却是缺失的那一块印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品《论语》前后不过二十篇,洞察全书以“仁”“礼”贯穿。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点到即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真可谓是“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反差,足以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感慨万千。

不知你们可曾忆起《论语》中的首篇,《学而》,虽为学而,但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学而时习之,多于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如此说来,虽曰为学,吾必谓之学矣。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从学习方法而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温习,其实还暗含“演习”之意。冥冥之中,就已表明孔子的观点,对学习观念的理解,若要学习,即要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思想,不可一味地只是空洞的说教,切不可肤浅析之。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谁又能真正地可以对此作一番阐释,为何“学”,不单纯只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也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立德,何为“德”,德才兼备者,君子也,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他之教重在学,教人以学,为人之道,深有颇义。

俗语所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与论语中的有些篇章是密不可分的,经典史籍囊括“仁”“孝”“学”“道”之论,治国,先学“孝道”之理;对人,先学“仁爱”之观;教育,先学“学而”之道。既学习,既实践,因材施教,方可成大器也。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这几种元素在论语中都可体现,真正学会的又能有几人?深感伦理之道,学会孝道,仁爱之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语有云:学以致用。若只学则勿以为用,或用之不当,岂非智者乎?光学不用,学之何用?学之不会用,姑且问之,为何学,学之何?若学只为修身养性也,仔细思考一番,照此发展下去,养性之目的何为?无外乎,既为养性,己用矣!实现人生价值,那么人生的意义仅在于此吗?浅薄之识,姑以了之,学应明理,理为学用,此论语之道也。

(注:今朝话《论语》原文曾在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荣获大学组一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