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成菊的头像

杨成菊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14
分享

电影,我还是有着追逐梦

长春,是我喜欢的城市之一,喜欢她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上学以后,我看过的多部电影都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那时候看电影真是看的很仔细,因为喜欢所以认真,也因为喜欢不想错过哪怕是一个镜头,包括演职员表都看得真真切切,不到最后的字幕出完,电影院的灯光亮起是不会站起来挪地方的。

那个年代,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制,也许一年也看不上几场电影,因此对看过的每个电影都格外珍惜,甚至电影歌曲的歌词都要写在本上,并且要学会唱出来,还得知道主演是谁、导演是谁才算资料收集完整,如果有零用钱的话,再买本当期有电影演员的画报就更好了。

这些举动虽然谈不上是痴迷地追星,但是对电影演员的仰慕却一点也含糊。即使没看过的电影的演员的名字,我也能如数家珍一样知道个大概。

其实我所在的城市很少有明星光顾,也很羡慕大城市诸多明星扎堆儿,仿佛满街走着明星一样让我向往着,感慨之余也没有能力实现追星的梦想,那么梦想就藏在心里一直憧憬着好了。至今我也认为,那时候电影的演员们都堪称是表演艺术家,塑造的角色就是让人过目不忘,我会跟着电影中的情节或喜或悲、或恨或爱,甚至不理解出演坏人的演员怎么会获奖呢?当时电影画报上总会有选票,我也是认真执意地填写,反正至始至终出演反面角色的我一票也没有投过,也一度自认为那些选票应该都集中在正面人物身上比较合理。

当时我也想到了一种找电影演员的方法,那就是邮信。看完电影就有写信邮寄的冲动,开头一律是“敬爱的谁谁谁”,后来到了中学以后换成了“尊敬的谁谁谁”,内容千篇一律全是崇拜和敬重的话,但是一封回信也没有收到过。后来读了报纸上的娱乐版面才知道,每个知名演员都有全国各地的影迷们,寄往电影制片厂的信件需要用麻袋装。如果当时我有机会去找一找,也许那麻袋里就能有我的好几封信件。其中还有的在里面备份了邮票,就是怕外一有哪位演员想给我回信方便些,只要他们能给我写个只言片语,不用跑去邮局买邮票了,假如我要是在当时能收到这样一封回信的话,可能我也会珍藏到现在去找找本人吧。

这种隔空寄信的方式一直持续到后来的明信片,直到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幼稚的想法暂时是放置下去。但是1998年工作之余,我还确实因为喜欢电影和电影演员曾经去过长春一趟,并且完成了我当时最简单的愿望,那就是在电影城的门口照张相,以此证明:长春我来过,电影演员我去找过,电影城外满足了我对电影的一丝好奇。其实,我最想去的还是电影制片厂,因为银幕上的电影人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我的潜意识里是想认识电影演员,哪怕有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能见上一面也好,但事实是一个演员也没见着过。

而且非常不巧的是,至今我依然是一个电影演员也没有见到过本人。正因为如此,这也是电影在我心目中一直神秘的缘故吧,而电影的摇篮对于我来说,真是历史的传说一般存在着。尽管后来又有若干个拍摄电影的地方,也有上千百个新生代电影演员活跃在银幕上,但是现在的运用科技手段架构出的电影我并不热衷。在我传统观念里,以前的电影变成了永久的经典,具有划分时代的意义,而长春电影制片厂堪称是电影艺术家的大本营,直到现在也是热切盼望着能看到老艺术家们的身影。

对于长春这座城市,我还是有着电影梦,想寄一封信,不知道有没有人给我回;长春,我还想再去一趟,找找电影城里的老布景,我还迷恋当时的电影演员还有当时的电影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我对电影的热情依旧停留在喜欢故事的框架中,尽管看电影的数量明显增多,但大都挑选我喜欢的演员和我喜欢的故事情节,有时候真希望“长春电影制片厂”能够再出现在银幕上,而不是成为我心中的永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