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传向的头像

杨传向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8/29
分享

诗耀晚唐写人生

李群玉,字文山,湖南澧县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卒于懿宗咸通三年(862) 。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为世风日下的晚唐耀出一抹亮丽的彩霞。历史将他与同时代的宁乡齐己、邵阳胡曾并称为“唐代湖南三诗人”。马积高则认为:“若论诗,则李群玉和齐己可谓并驾驰驱,胡曾则不及”,就现存诗来说,“李群玉又可说是湖南第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与他同时代的周朴赞群玉诗“名冠李唐”,张为列他的诗作于“上入室”品位。《全唐诗》收李群玉诗 2 6 0 余首。这说明李群玉在诗坛的实际地位是很高的。

(一)

李群玉是湖湘古代诗人中以诗记行志事写人生的第一人。

他的生平无方志家谱可考,也无个人文集记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澧州的地理位置特殊,自6500多年前的城头山文明算起,就是天下粮仓,战略要地,在历度改朝换代的动荡风云中生活的均为移民,故李群玉的家族和其他家族一样不见方志记载属正常;二是李群玉出生于平民之家,又无后嗣,虽有兄弟,却不见显贵,若家族流徙搬迁,就易失于墨谱之录;三是诗人所处的晚唐时代,正走向没落,时局极不稳定,诗人大中年间辞官回乡后,岭南、湖南、江西、宣州相继动乱,诗人东游未归,其家族迁徙、个人资料散轶亦有可能。

诗人生年行迹既无谱志之记,但晚唐以来又不失其名望,这全赖他的诗。他散落在文人士族、朝野文录里的诗歌,会永远记着他曾经的存在。

他一生历经了晚唐从宪宗到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个皇帝当朝的时代,足迹遍及湖北、江西、浙江、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广东、广西等广大地域,其经历曲折而复杂,按陶敏、王达津等学者的考录,及依据诗歌志行纪事的时间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节点:

(1)808年至826年(唐宪宗元和时期):李群玉在澧州出生,度青少年时期,其间曾居澧州东溪七里庄(又曰南庄);读书仙眠洲、伏牛山;游于明月池。

(2)827年或829年(唐文宗大和年间):已有诗名,曾赴举,不第,闲居澧州约十年。期间结交杜牧、县令韦明府和张明府。

(3)836年至840(唐文宗开成年间):李群玉东游,首到岳阳,次至汉阳、沔州 ,后入池州、镇江(润州)、宣州等地 。结交李虞、张员外、费拾遗、封员外、唐侍御、崔大夫,在崔处遇杜牧,陪游宴。

(4)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居澧州,三月西游三峡。结交沈正字昆弟三人、魏中丞。

(5)844年至846年或848年(唐武宗会昌年间):到长沙投裴休,结交许侍御、崔八。

(6)847或848(唐宣宗大中年间):游岭南 ,先后到广州 、韶州 、大庾岭 、罗浮 、端州 、桂州。投岭南节度使李玭,结交于少监、方处士、韦益、梁侍御、马使君等。

(7)849(唐宣宗大中三年):春 , 自桂州北归澧州。秋,东游豫章(江西)。结交张舍人、萧绾等,到豫章投裴俦。

(8)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春在江西与方干相遇。 冬于九江取道宜春返湘。交往方处士、郑判官等。

(9)851年至853年(唐宣宗大中年间):李群玉从长沙返澧州,病2年。853年秋因裴休在朝为相,道江陵去长安。在长沙交结王璘,在澧州交结薛员外,并与绵州于兴宗有寄酬诗。在荆州拜访杨尚书。

(10)854年至856年(唐宣宗大中年间):在长安。其中854年进诗四通三百首,受裴休、令狐绹举荐,得宣宗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期间结交人物有裴休、令狐绹、宣宗、杨收、魏珪、萧十二、薛侍御等。

(11)856年秋至859年(唐宣宗大中年间):从长安返澧州。856年因上书招谗毁 , 七月请告南归,居澧州三年,老病、礼佛。

(12)860年(唐懿宗咸通年间):春,东游至湘阴 , 题诗黄陵庙 。又相继游鄂州、江州、洪州。 862年卒于洪井。其在生最后之游,主要结交人物是李频、段成式。

这12个时间节点基本上描述了李群玉的一生。在中国古代人物史上,可谓真正称得上是“以诗为人史”的人。

(二)

李群玉是在晚唐社会里敢于为进取付出一生的诗人。

正如羊春秋先生评价:“他一生很不得志,却自负才高,不甘心老死牖下。‘男儿白日间,变化未可量’,‘遐担鱼鹏化,开襟九万风’,说明他作过许多‘起飞’的努力。”最后得裴休、令狐绹、杨收等助力,得授弘文馆校书郎。

诗人的诗歌所描划的12个时间节点,基本上是他“求索—失败—再求索”的进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进取精神及其命运至少遭受了至少8次曲折而严厉的考验。

(1)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年方十八的他,应举不第,曾经“杜门”10年。

(2)836年(唐文宗大和二年),到岳阳投奔李虞,李虞视他“只如粟粒”。

(3)第一次东游约4年,求助无果,怅然而归。

(4)844年得裴休厚延,供职幕府,裴休调职到京后就失业。

(5)846年末,李群玉南游投李玭,却一直坐冷板凳。

(6)离开李玭后,李群玉848年到849年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地游走飘忽,身心像断线的风筝。

(7)大中七年即公元853年,应裴休之招进京,进诗300首,被授弘文馆校书郎,但只三年,因政局变化,更加“讦直上书”,被迫辞职返乡。

(8)从长安返归时,年届50,老病在身,最后东游未归,死于洪州。

李群玉一生经历的8个命运节点,说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他的志怀是坚定不移的,身心是艰苦而疲劳的,然而终不能凭一官半职养家糊口、颐养天年。但他的灵魂苦旅,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希望不因破灭而泯灭,追求不因失败而终止,他的脚步始终在进行中。晚唐以来,诸多关于李群玉“不乐仕进”“放诞风流”“吟咏自适”“亲友强之,一上而已”的评论,是多么皮相啊!

(三)

李群玉诗歌的题材丰富多彩。

李群玉诗歌的题材,从社会层面来看,上涉及到豪门士族、达官贵人乃至皇帝;下涉及到平民布衣。从社会职业来看,农、工、商、僧、道、官、仕女、歌妓、艺人、茶道等等,都进入了他的诗歌世界和情感世界。

李群玉诗歌题材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为山水纪行诗、赠答怀人诗、咏怀吊古诗几大类 。

李群玉的山水纪行诗据我们所录有120多首,在全诗中占比重最大。他一生游历,足涉地域广阔,阅览之情,多以诗记入。涔阳的秀丽、洞庭的波月、长江的奔腾、巴峡的云雨、黄河的浪涛、南岳的峻奇、黄山的雾霭、岭南的风光,湘南寺禅音、金山寺的钟声等等,以其宏观视野,展示着异地风物和阔大景象。而蛙声、兰草、月色、晚影、荷叶、蒲苇、竹树、鸟鱼等等,则以其微观的物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感受。李群玉游历中的山水诗以宏观和微观呈现玄丽幻彩的同时,往往潜藏或积淀着自己深沉的思想,以及对宇宙奥妙的独特领悟。正如羊春秋先生说,诗人“ 以特有的敏感,去捕捉和讴歌一瞬间的自然景物,又能把喜悦和惆怅的情感丝缕,编入这些天机云锦般的画卷之中 ”。让人读诗能入画,入画则陶于其境,醉于其情,触摸到诗人的感情脉搏。

李群玉的山水纪行诗中的许多咏物诗,巧妙地赋予自然景物性灵,体现了诗人在“齐物论”意识支配下与万物悟对的心理。如《新荷 》《 晚莲 》《 莲叶 》三首咏莲诗,不仅写出了新荷“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的初绽媚姿,也曲尽了晚莲“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的零落悲凉,还赋予莲“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的高雅品质。当然,从新荷“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晚莲“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莲“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蒲”的处境中,可以窥见诗人受压抑而不得意的内心。诗人的内心,是通过物的灵性来传递的。

李群玉的赠答怀人之诗在本集中有80多首(当然,有些诗可以从不同角度看)。这些诗,有的表达对友人诚挚的情谊,如赠方处士诗中的“岁晏入帝乡,期君在寥廓”、“送君无限意,别酒但加斟”即如此。有的表达梦想破灭后的悲愤,如“去事旋成梦,来欢难预期。唯凭东流水,日夜寄相思”、“郁抑不自言,凡鸟何由知”之类的诗句。有的是为了向友人倾诉自己或无奈,或高洁,或悔恨的情绪,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之类的诗句。辛文辛文房称这类诗句,“已曲尽羁旅坎壈之情”;谢榛称其“观此悲感,无发不皓”。再如“碧霄有鸠序,未展联行翅。俱笑一尺绳,三年绊骐骥。摧藏担簦客,郁抑胸襟事。名业尔未从,临风嘿舒志。”则表达了自己对身世不幸的悲愤,以及误入官场而不自由的悔恨。

李群玉也写有不少咏史诗。这些诗以慨叹盛世不再、壮志难酬,以及抒发对社会的不满为主要内容,且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感情。如,诗人在《登章华楼》里的诗句“楚子故宫地,苍然云水秋。我来览从事,落景空生愁”“伯业没荆棘,雄图成古丘”“空路不堪望,西风白浪稠”,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 产生了一种悠远的历史沧桑感和自我处境的困厄感。《石头城》里“伯业随流水,寒芜上古城”,则借古代王都的兴废境况,抒发“黍离”之悲,揭示了“人事已非”,“风光不再”的无情实事,使人有某种警策之感。《读

(四)

李群玉的诗以感情格调而分,可以归纳为“悲情格调”和“乐情格调”两个类型。

悲情格调的诗如《秣陵怀古》《将游荆州投魏中丞》《湘西寺霁夜》《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湘阴江亭却寄友人》《将之番禺留别湖南府幕》《大庾山岭别友人》《中秋广江驿示韦益》《九子坡闻鹧鸪》《送萧绾之桂林》《赠方处士兼以写别》《登宜春醉宿景皇寺寄郑州判官兼简空上人》《金塘路中》《出春明门》《宵民》《吾道》《自遣》《北风》《杜门》等等。其关键词为“惆怅”“贫埋”“病压”“无语”“支颐”“肠断”“落魄”“嗟辛”“离思”“摧藏”“郁抑”“咄嗟”“黯黯”“沈沈”等等,可以用一个“愁”统领。表达的是诸如怀才不遇、希望破灭、时不我予、失望苦闷的情绪。

乐情格调的诗如《仙明洲口号》《湖阁晓晴寄呈从翁二首》《九日陪崔大夫宴清河亭》《长沙陪裴大夫夜宴》《长沙陪裴大夫登北楼》《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二首》《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东湖二首》《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广州陪凉公从叔越台宴集》《凉公从叔春祭广利王庙》《中秋越台看月》《将之京国赠薛员外》《赠回雪》《重阳日上诸宫杨尚书》《重阳日上诸宫杨尚书》《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赐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等等。其关键词如“玉绳”“银镜”“华筵”“松风”“绿珠”“竹烟”“龙骧”“珠履”“玉钩”“赤浪”“练影”“皓曜”“萦萦”“盈盈”“濯泉”“清响”“清风”“清辉”等等。能给人以清新自然,心旷神怡的愉悦感。

总观李群玉诗的感情脉络,其悲情格调的诗是骨干,乐情格调的诗起着精神调节作用。两种格调综合起来,骨干诗就像蔓延的藤条,起精神调节作用的诗是在藤条上应时而开的花朵。随着藤伸花开,描绘出李群玉诗歌的艺术风景线和感情变化发展线。

李群玉诗歌的感情是诗人以内心关照理想、处境与社会现状产生的。诗人向有“兼济天下”的入世理想,但这种理想总是受到压抑,不断破灭。使他的人生价值不能体现的原因就是晚唐社会的政治腐败。由此,诗人愁苦、悲哀。这样,诗人的感情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小我感情”,而是“大我感情”的反映。他的诗歌可以说是映照晚唐没落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如《穆天子》一诗,诗人以

穆天子骄奢淫逸、不恤民生、轻信佞言、追求虚无、残害生灵的昏庸,明显地影射了唐末几代君王的昏庸。正如马积高所说:“ 因为当时唐文宗、武宗及宣帝晚年都迷信神仙之说 , 妄翼长生不老,都既损国又害身。诗人显是为此而发。诗中既谓传说黄帝升仙事,暖昧难明,不可信,更指出好神仙者不恤民情, 用意颇深,全诗从周穆王轻天下以游仙 , 想到黄帝的升仙 , 忽以舜的歌南风与之对比,仍归到穆王惟以求仙是务 , 写得也很婉曲。”

其它如《乌夜啼》“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升仙操》“浊世不久驻,清都路何穷”;《别尹炼师》“尘笼罩浮世,遐思空飞越”“城市不可留,尘埃秽仙骨”;《放鱼》“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等等,都是对当时社会处处是污秽、处处是陷阱、人民流离失所、志士怀才不遇的腐败现象的影射。

(五)

李群玉的诗歌在艺术上是晚唐诗歌的一座高峰。

在这一点上,唐宣宗评之“吐妍词于丽则,动清律于风骚”“异常高雅”;《湖南通志,李群玉传》评之“诗笔妍丽,才力遒健”;辛文房评之“清才旷达,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卢肇评之“妙吹应谐凤,工书定得鹅”;张为评之“李群玉为上入室”;吴乔评之“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口”;翁方纲评之“李群玉五古,实胜司空表圣”;余成教评之“李文山群玉,性旷逸,才健迈”。如此等等,其艺术的高度在文论史上早已形成定论。

李群玉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

(1)清丽独续楚风。李群玉生长在楚湘大地,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他诗歌创作的起源,也是他诗歌的血液。屈原、宋玉等楚风文化,是他诗歌的感情色调和艺术风格形成的营养。李群玉励志不懈的游历与进取行径,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精神的体现。李群玉“道远期轻世,才高贵重身”“高情偏似鹤”“虽生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的人格诗品,是屈原“美政”、“美人”思想的延续。李群玉游历多自涔阳而出,又自涔阳而入,总称自己是涔阳人,这也正是屈原的影响。李群玉的诗歌里的物象要素,多是屈宋楚辞里的涔阳风物,是兰芷、杜若、荇荷、蒲苇、薜荔、辛夷等美好的花草树木的移植。其意象要素,多有充溢着屈宋情愫的九歌、天问、招魂、高唐赋、神女赋、舞赋的遗风。以故他自己宣称,其诗“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荡思摇情”。由此形成了以清丽、迂缓的楚辞风格。他是古代诗歌独续楚风的人。

(2)沉郁不逊杜甫。杜甫由于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因而形成了诗歌思想的深邃与风格的沉郁顿挫,从而使得他的诗歌赢得“诗史”的称号。在这一点上,李群玉的诗可以说是杜甫诗歌精神与风格的延续。他的进取方式和诗歌,反映了晚唐朋党之争和官宦之争的现实。当时的科举皆由宦官、官僚垄断,选官多为拉党羽。马积高说:“真属平地拔起的孤寒之士是很少的,而且也往往赖巳名人(包括大官和著名文人)的提携、吹嘘。唐代虽采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而取录的人往往巳事先内定,故事先得到名人举荐吹嘘尤为重要。”李群玉是这个时代的人,反映他希图以交游方式求进取而又不得志的一系列诗歌,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从思想感情上看,以大中八年(854)为分界线,李群玉的前期诗歌表达愁绪沉郁婉约,后期诗歌表达愁绪直抒胸臆,沉郁顿挫。后期诗歌如《宵民》之“大雅无忧怨,宵民有爱憎”“鲁侯天不遇,臧氏尔何能”“惨惨心如虺,营营舌似蝇”、《吾道》之“吾道成微晒,时情付绝言。凤兮衰已尽,犬也吠何繁。轻重忧衡曲,妍媸虑镜昏”、《自遣》之“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等等,或直抒胸臆地派遣、或一针见血地剖析、或对人生的总结,都是很典型的沉郁顿挫的感情色彩。不过与杜甫不同的是,杜甫是权贵豪门出身,他的诗歌心路是“外观时局,内联自我”,其感情是“家国一体”构架下的“国乱则家不安”的忧愁。李群玉是贫寒庶子,他的诗歌心路是“内观自我,外联时局”,其感情是“人生价值”构架下,担心时代不公、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

(3)藏深于象外象。李群玉的诗歌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象外之象”的深厚性、蕴涵性和模糊性,创设了诗歌感情与艺术的多维性、延展性和可能性,因而在唐诗中最耐读。“象外之象”语出司空图的《与极浦书》。司空图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司空图在“象”外添一象,其前一“象”指的是外在的、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后一“象”指的是象征意义,即前一象所要达到的意旨、神韵。“象外之象”也可以理解为“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他致他旨”“余致余旨”,是一种有无相生,虚实相形,主客相通的艺术形态。

李群玉诗歌的“象外之象”,多借助比兴、比喻、象征、典故等构思艺术建立起来,在唐诗中不仅以清丽、纤秾、凄婉见显,而且以细致、内敛、隐晦见独,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情状有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是“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有时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悟其象外之象,需要下溯源追流、抽茧成丝、剥笋见芯、入针探血的功夫。

李群玉诗的象外之“象”以借典故营造居多。在他的268首诗中,用典诗达120余首。这不仅在整个唐诗中很突出,而且影响到以后特别是宋代许多诗人“无典不成诗”,以致出现“吊书袋”的现象(在此不论)。例如,世人多认为与李群玉生命相关的《黄陵庙二首》和《湘妃庙》,其象外之象可谓是多层含义与感情的叠合与糅合,形成了游历一生、求索一生、诗化一生、忧愁一生的李群玉暮年最动心的感慨、最痛苦的思索、最复杂的情绪和最简单的抉择。

发生在娥皇、女英与帝舜身上的那些事,被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所丰满而打造成为凄美的故事和道德理想的化身以后,就深入到李群玉的骨髓。李群玉在被迫辞职、年老病笃的生命余年,最后到黄陵庙拜谒女神,见其“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风回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鹃”的凄凉,不禁悲从心来。此典故中那位德才兼备的君王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是为悲情之源。两女抱忠守贞殉情,投溺湘水,是为悲的至高点。李群玉此时置于此境,自己的落魄悲情被他们的悲情煽起,主观与客观相映照,从而与二女之间便有了一种命运与情感的同质同构和共鸣,于是在“疑是行云秋色中”的思维牵引下,提出“相约杏花坛上去,画栏红紫斗樗蒲”的邀请,实属同命相怜、惺惺相惜的心理反射。这种反射的前提就是德才兼备的君王没有了,抱忠守贞的理想落空了,执念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古碑无字草芊芊”的凄凉。所以他最后也效法二女而去。一个典故,如此蕴涵,可见李群玉是何等认真!

(4)二次元的飘逸。“二次元”这一概念来自日语,指人类用各种憧憬幻想出神奇飘逸的唯美世界,以袭击和征服阅读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体验。相对于二次元的三次元,是现实的世界和现实的人物、事物。三次元世界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局限着人的精神世界和虚灵的灵魂,所以人们要超越到二次元里去,释放精神、放飞灵魂、构建理想和愿望,以求得对自己最好的表达。检索李群玉的二次元类的飘逸诗作,有《玉真观》《宿巫山庙二首》《云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二首》《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登蒲涧寺后二岩三首》《法性寺六祖戒坛》《将游罗浮登广陵楞伽台别羽客》《饭僧》《黄陵庙》《题二妃庙》《湘妃庙》《宝剑》《升仙操》《王内人琵琶引》《湖中古愁三首》《感兴》《送友人之巫峡》《骢马》《送郑京昭之云安》《游玉芝观》《法华微上人盛话金山境胜旧游在目吟成此篇》《湘中别成威阇黎》《别尹炼师》《失鹤》《龟》《醉后赠冯姬》《赠人》《谪仙吟赠赵道士》《戏赠姬人》等等。李群玉的这些作品,除了借助庄子、佛道、隐士、仙人的世态及其超现实的元素演绎精神、聊发感慨外,主要的是摄取澧浦沅湘风物、荆楚风情及其它意象性元素,构建精神家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以二次元世界的“所有”影射或折射三次元世界的“所无”;带着三次元世界里的伤疤或疲劳到二次元世界舔舐、歇息;在三次元世界不好说的话到二次元世界去说;借着二次元里的形象隐喻现实中的自己。如《游玉芝观》这样的作品,就是诗人在二次元世界里找灵魂休息的场所的。其诗曰:“寻仙向玉清,独倚雪初晴。木落寒郊迥,烟开叠嶂明。片云盘鹤影,孤磬杂松声。且共探玄理,归途月未生。”在远离尘嚣的玉清仙境里,观雪映初晴、木落迥郊、烟淡叠嶂、云浮鹤盘,听松风传磬,任禅声清心,才能消除红尘的劳累,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在这一点上,李群玉的“二次元”飘逸风格的诗,与李白的“游仙体”诗,有“同工异曲”之妙,即其诗歌的飘逸风格相承,但其感情的落脚点不同。李白诗歌的感情落脚于“出世”,以故玩世不恭,自得其乐。李群玉诗歌的感情落脚于“入世”,以故他羡佛而不入佛,想隐而未隐,始终直面现实,经受苦难。

李群玉的诗歌是楚风文化后续发展的大成,是湖湘诗歌的一座高峰,是澧土文明的一枝奇葩。他的诗写在命运苦旅。读其诗要诗与人、史、境相参照,整体与细节相与析,这样才能从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上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看到人物千古不逝的灵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