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李进的头像

汪李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09
分享

难忘的一碗裤带面

喜欢吃面,缘于西安。在西安上大学的那四年,让我领略了西安面食之丰富,之味美。人们都讲,陕西八大怪,面条如裤带。我认为这是对陕西人的赞美,说明陕西物产丰美,为人大气豪阔。

我的家乡在安徽太湖的农村。在上大学之前,我很少吃面,甚至与面都不怎么接触。家乡一年两季水稻,从春到秋抢种抢收是我们那里生活的主旋律,一日三餐大米饭,是人们裹腹增力最重要最经常的食品。“鱼米之乡”是我家乡的美誉。人人都说,吃米饭的人,个小人精,吃面粉的人,彪悍粗犷。一入三秦大地,或许是看到秦人的高大,自己个子瘦弱矮小,那时想通过改变饮食来改变身材的想法的确在心中有过强烈的滋长。也从此爱上了面食。在学校饭堂里,我几乎有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买面包、面条、馒头吃。没有想到,因为吃面,有一件事情,一直如哽在喉,几十年虽过去了,却一直无法释怀。那是一碗难忘的裤带面。在西安郊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吃过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如影随形,让我欲罢不能。

1997年的冬天,寒冷似乎来得早。一大清早,受系学生会同学的邀请,我们一行20多个大学生志愿者,坐着大巴车,前往西安市郊县山村一所小学校帮助贫困学生。学校的名称已经记不得了,权且叫她郊小吧。那时。西安的天空,总是灰灰的、蒙蒙的,似乎总是没有睡醒一般,浑沌浑沌的。即便天亮的一刹那,也不够清新精神。我喜欢南方的天空,它清彻又湛蓝,时有白云,在天空飘荡。

我们的大巴车只能开到镇上。如果从镇上到我们要去的小学,还需要走十来公里的山路。步行的话,需要个把小时。我们虽然都年轻力壮,但一路走下来,又饥又渴。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早早地站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拿着那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捐赠品,好几个编织袋装得满满的。我们虽是大学生,但都没有收入,家庭也都不太富裕,大部分物品都是靠大家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买的。钱款总数大概有一千多,买了笔和纸,学习用的工具书,还有一些玩具,等等。我们肩扛手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不敢把编织袋里的东西碰着摔着。

老师和孩子们看着我们到来,或许是因为太激动,大家似乎都傻傻的,站在校门口互相看着,互相笑着,竟然没有一个人鼓掌。我们也没有过多地留意这些形式,进了学校,就迅速分发捐赠品。每分到一个孩子,孩子都很高兴,因为兴奋,使得脸红扑扑的,像熟透的红苹果一样。山里的孩子很纯真,眼睛里面透着纯净和清雅,亮亮的。

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的求知欲望,因为大山的阻隔,而显得那么无奈。每将物品分发到一个孩子的时候,真想用手去摸摸他们的脸蛋,来表达对他们的喜爱。有一个孩子好像在小声地哭,刚才她拿到了崭新的文具盒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睛里有着晶莹的泪水在打转。她想努力抑制住这欢喜的心情,可是倒底没抑制,就忍不住地哭了起来。

文具发完了。有个老师对我们说,要请我们吃顿饭。请吃顿饭,其实就是到学校隔壁的农户家吃面条。等我们走进农户家的客厅时,乡亲们已从厨房端来了满满的几大盆面。热气在面盆中升腾旋转,再向外散开去。白气雾中夹着面的香味,浓郁而又热烈,如裤带一样宽宽的面条,闪着肉一样的光亮,让我们这群早已饥肠辘的大学生口水直咽。大家纷纷都端起碗,拿起捞面的长筷行动起来。显然人多面少,大家都不敢捞的太多,每人也就小小的一浅碗。一会儿,吃面发出的特有吸噜声音,在山间农家的客厅里此起彼伏地回荡着。

如此,故事也就完了。在大家正吃得起劲的时候,一个老师问,面少了点,大家有没有吃好?不行,再下点。听到这话,我们停下了碗,都在互相望着。

那就再来一碗。看到许久没人回应,我扯着嗓子喊了句。

行,那就再来一碗。刚才问话的老师边讲边向边上的妇女做了个挥手去兹的动作。

不一会,就见一个中年妇女端了一盆面来了,面宽宽的,有些淡黄,泛着油光,面上撒着青葱,散发着满屋子的香味。来来来,再吃碗,从城里大老远的来,连面都吃不饱。中年妇女放下面盆就热情地再招呼我们几个。

我们几个男同学又就着面盆各挑了一碗,端着热腾腾地吃开了。

吃完面后,我们几个人簇拥着走出房屋。就在走出房屋门槛的时候,我听到了屋边上两个妇女的对话,她们两人声音很小,小得似乎是故意压低嗓音,如细蚊鸣吟一般。但如我,却如牛哞之声,炸响在耳边。

“这下好了,你过年没面了,还有两个月,上哪借去?”一个妇女有些忧怨地说。

“没事,过年面没有就没有,大学生们来也是为了娃,咱可不能太小气了。”刚才端面的妇女以干脆的语气回答说。

我没有想到,我们加了碗面,把人家过年货吃没了。没想到,我们来支教帮扶,却给家长们增加了这么大的麻烦。一碗面,对我们本不算什么,权是充饥的食物,于农人却是过年的希望与喜悦。

我为自己的轻率与贪食而深深自责。一路无语返回了学校。

光阴易逝,岁月荏苒,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岁月磨蚀了许多记忆,唯独这碗面的记忆却越来越深刻。

参加工作后做过许多志愿服务,也到贫困的乡村走访过,进村入户都对自己定了一条心律,那就是首先到厨房,到灶台看看,米缸里、水缸里、面盆里是否有经常使用的痕迹,是否存有米和面等食品。也不敢随便到农家吃饭,生怕多吃了一碗,就让别人少吃了,更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痛快,别人要忍饥挨饿很长时间。自己温饱已然解决,就不必再添米食了。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语意义很深,我想如果因为作了一点善事,就骄傲自满,希望人家回报,其实也是小恶。

郑板桥在中堂内置一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天里夜雨的品质更为人喜爱器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