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李进的头像

汪李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2/19
分享

鲁直的砚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无一不受文人喜爱。拥有物值相宜的文房四宝,也是文人的追求。但文房四宝也不是天定的物品,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出现的,文房四宝的发展历程中更是凝聚了文人的智慧和心血。北宋黄鲁直对砚就非常有研究,他不仅爱砚护砚,而且对砚石的产地、砚台的形制与实用都有很好的见解,对砚台的创新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在黄鲁直的那个年代,刚开始,还没有石制砚台这个专门的行业,就更没有砚雕世家之说。砚台制作主要是靠石匠,石匠制作砚台非常粗糙也很简单,就是在砚石上挖洞,而且洞挖的又深又陡,要把墨汁倒出来都非常困难。磨墨和储墨的地方也基本上是一体,没有凹凸面,这样磨好的老墨很容易把新磨的墨搞浑。这种不实用的砚台制作观念和方式沿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鲁直很看不下,非常希望加以改进,制作出很实用又很美观的砚台,让文人们很享受。

来一场砚台领域的头脑风暴,改制并拥有完美的砚台,黄鲁直确实下了许多功夫。在书写实践中,他与各地的匠人们探讨,对匠人们改制的砚台经常给予评价。其中有一个李尧辨的匠人他非常中意,认为李尧辨制作的砚台很好,经李尧辨制作的砚台他都收下了,而且还专门托李尧辨为他制作砚台。一次是元符三年二月的一天,李尧辨为鲁直雕刻了两方砚台,对砚台的内壁进行了专门的破损,这种破损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磨好的墨容易倒出来了,好用多了。他评价李尧辨会制作砚台,凹凸的地方雕刻的非常符合法度。既到了法度,李尧辨在鲁直心中已然成了砚雕大师了。

鲁直对四川万州金崖石制作的台砚非常推崇,还专门做了一篇《金崖石研说》,里面很自豪地记叙着,绍圣四年春正月雨水节气这一天,鲁直的老朋友盖明仲在万州做太守,专门为鲁直挖了一方金崖石制作成砚台。对于这方砚台,鲁直非常喜爱,也倍加爱护。这方砚的石质坚硬非常适宜笔墨,鲁直本来想给砚台做个砚盒,但因为太大了,不好做盒子,只好做了个覆斗,用覆斗罩着,这样砚台上就会不落灰尘。

另外,鲁直对四川泸州桂林那个地方的山石也做过宣传,认为桂林石很适合做砚台。还讥评过本地泸州人不能够开采,但富义的人却可以开采制作,打个比方,就象古语里讲的楚才晋用,即楚国有人才,但实际上是晋国在用。意思是要加快泸州本地砚石产业开采与发展,既增加文化价值,又增强经济价值。

有一次鲁直把桂林石制的砚台送给了好朋友王子均,并记下了原因,叫《惠王子均研说》。把砚台送给别人还不忘作说,充分表明桂林石这方砚台在鲁直心中的地位。那主要是什么原因把砚送给王子均呢,是因为鲁直嫌桂林石制作的这方砚台太重,太不好携带,所以就把砚台腹部挖掉了一大块,走到荆州的时候还是感觉重,就不得已送给了王子均。因为重,带不动,有点不得不送,实际是舍不得送给别人的情感在里面。

鲁直在文艺方面的追求和创造精神与他的老师苏东坡如出一辙。苏轼苏东坡所到被贬之地,从来都没被物质匮乏所困扰,从来没有让他身上的文艺细胞停止过活动,没有墨,就自己动手研制,在偏远的海南累有尝试,而且制作的材料和工序越来越考究,当然最后的制成品也就相当了不起了。苏东坡就是用他自己制作的那些墨留下了许多书法名篇。

鲁直与东坡的人生境遇颇多相似,采取的对策也是随遇而安,乐天安命,这与当时参禅悟道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但更多的是他们人生豁达的本质反映,更多的是对生命价值和艺术关怀的全新释放。他们既浪漫又务实,既安命又折腾,他们身上体现的价值理念和文学抱负,以及他们践行的实际行动,无愧于他们的那个时代,他们的时代因为有他们而更加显得璀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