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李进
三月的清晨,与妻上班。我们习惯性地打开车门,望望天空。
是雾还是霾?我问妻,这是自去年下半年入冬以来,我们聊得最多的问题。
雾,湿气大,是因为空气中水气多造成的。妻淡淡地说。
霾,颗粒大,是因为空气中尘粒多造成的。我忧忧地说。
那这是雾还是霾呢?没见到水气,也不见移动。应该是霾。妻说。
城市的天空已然被污染覆盖,灰朦朦的,黑黢黢的,没有过去清丽的美景了。
是啊,蔚蓝的天空已经不多见了,也很少看到像小时候那样朝阳喷薄而出,感受万道金光照在大地上的样子了。那时自然中的山、林中的树,都似乎披上了金装,那一道道的光线散发着金晕,如舞动的琴弦。飞舞的鸟儿不停地起落,清脆的声音如悦耳的音乐,此起彼伏,响过不停。阳光洒落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随风而动,层层的粼片如鱼鳞一样地闪着光,一层层,一浪浪,紧密地挨挤着,如果用手在河水里掬起来,感觉像是捞了一把金子似的畅快。
我们生活在江南的小城,风景秀美,山河清秀。但不知何时起,一种叫霾的东西移居进了我们的小城,在冬春天里有很长时间经常光顾,有时好几天也不离开,尽管滨临长江。看着黑黢黢的空气,一团团地包裹着,驱车比步行还慢,大家都把汽车打开了“双闪”。远远望去,打着“双闪”的汽车排成了一条条长龙,在团霾的空气中游走,甚是壮观。
我们不需要这种壮观,需要江风吹拂,需要山清水绿,需要空气环境的清洁,需要冬天像个冬天的样子。可以不戴口罩,在街道上穿行而过,哪怕寒冷刺骨,大家跺着脚搓着手,嘴里哈出的白气在空气中袅袅腾升。小时候,我们小孩子玩跳皮筋,吹牛聊天时,喜欢看小伙伴们嘴里哈出的白气,有时还比赛哈白气呢!
是雾还是霾?让我们小城的市民多了一个大众而又亲切的话题。我们不是科学家,可我们都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其中防霾的科学知识非常时尚而又紧迫,如果不学习或者不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显然你已经很落伍了,很out了。电视广告上铺天盖地都是防霾广告和兜销防霾产品,连房地产经销商也把抗霾的装修加算进去了,成为新的卖点和噱头。大家趋之若鹜,在购楼的队伍里讨论着谁家楼盘防霾效果好。是雾还是霾?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心中已经长起了防霾的根蒂。
是雾还是霾?希望这种疑虑早点过去。
“又下雾了。”希望早晨推开窗户,能尽情地呼吸,偶尔发点这样的感慨成为小城市民冬春天里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