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翰全的头像

杨翰全

网站用户

其他
202301/04
分享

脚步档案(杨翰全著)连载

脚步档案(杨翰全著)

开场白

 『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写道:我正是此人——我饱受痛苦——我在哪里。我想,一台晚会、一场讲座、一个座谈、一席谈话……都有一个开场白。写作一本书,有个开场白也不例外。怎样写?写什么?写辛酸苦辣,还是写身边琐事呢?是追逐名利,还是鼓舞励志呢?很难确定。随手翻开日记,有些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不管别人怎样看,得把昔日的日记进行“翻新改造”,目的是:走好该走的路,吃好该吃的饭,做好该做的事,让别人说开去……

本以吉予为代表的70版青年,看“农娃”跳“农门”的故事,得从其生活背景说起……』

  送我远行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中午13点多,吉予带着老婆孩子从梁河老家准备回芒市,白发苍苍的爸爸妈妈送吉予一家三口到村头,风不温不凉地从茶坡上飘逸而来,藏匿着微弱的芳香。

吉予准备开门上车时,怔怔地站着,芳香的气息施舍般浸透了他的心田,不经意间,脑子里反复出现当年上大学时的画面,父母送娃的即兴音乐如泉水而涌,心头泪水禁不住卡在脖子上。

车子缓缓驶过一个弯拐,在平摊的路上停了下来,吉予掏出手机,随便录个音记着……晚上,他回到书房,稍加整理,一首“送我远行”发到网上,恰巧被作曲家山鹰看中,不久发来了歌曲新谱和钢琴演奏小样,那首词是这样写的:

记得那晚明月光,

妈妈为我备行囊。

旧的衣裳留弟妹,

我穿新衣上学堂。

牧笛声声传耳旁,

游子心中好坦荡。

浮尘岁月不待人,

离别故乡走远方。

清晨披露蔚霞光,

爸妈送我到村旁。

难舍泪珠簌簌落,

嘱儿苦读成栋梁。

村头一别五味尝,

感念白发我爹娘。

上学路上立誓言,

学不成名不还乡。

回去吧!我的爹娘。

你们的话儿记心上,

回去吧!放心吧!我亲爱的爹娘!

回去吧!放心吧!我亲爱的爹娘!

儿不会让您失望,儿永远是你最美的希望!

~(完)~

本文的主人公,吉予,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为了求学,他背上行囊,翻过山樑,跨过沟坎,走向了他乡……

半工半读的酸甜苦辣

吉予的故事是没完没了的。他现在的大学生活与大部份的自费留学生一样,一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二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决定以学养学、半功半读。他卖过报纸,干过家教,做过销售主管员,干过商业信息,代写过文章以及装饰广告的文案管理等业务,为开展这些业务曾都遭到了父母的严厉反对,后来三翻五次,说服了自已,说服了父母,便成了校园里公认的“富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吉予并非因此而停止学习,而是继续着他的学习,继续着他的事业。他确信,未来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他会尽力带着坦然的心境去营造属于自己的空间,把人生的驿站视为拯救幸福的金钥匙,为自己的一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别人的嘲笑,就是他的兴奋剂

潞西市(现芒市),德宏州府所在地,10平方公里,是云南西边的窗口。

潞西市,距离昆明公里,距梁河公里;

潞西市,德宏州教育学院所在地,全州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2.3人;

1996年9月1日,吉予从梁河乘坐汽车,绕道腾冲团田,颠簸8小时后,来到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高115班念书。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在这里度过了最愉快、最美好的时光。

时间定格在1999年8月25日那天,吉予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晚全家人就为他过了一个“狂欢夜”。

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本是一所重点中学,教学质量很高,升学率也非常高。他本是一个勤奋好学、刻苦上进的学生,但他想不通的是,平日成绩不算差,第一次高考却名落孙山,一败涂地,第二次高考也不尽人意,只捞得一个本地专科院校。

高中毕业时,村里的人都讥讽他说:“你读初中以全乡第4名的好成绩考上中专不稀罕,现在又多读了三年的高中,一年的补习,也只考取一个本地师范专科院校,你何苦啊!你看,要是你当时‘心’小一点,也工作一年多了。”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认定吉予书读多了,也成了“老油条”、“书保子”,更有甚者说他“补习生”成了“补牺牲”,“复读生”成了“负读生”了,好在他的家人一直在鼓励和支持他,说他的前途是无量的,有时就连他也常常埋怨自己:“吉予为何不为学校,为家人,为自己,为村民们争口气,考上重点大学,而成为大家的笑柄呢?”

之前,有一个插曲很有意思:当年考取外地师专英语专业,州教委通知他去口语面试。父子俩乘车来到州教委,吉予突然变卦,决定放去面试,想再次努力,考一个梦想中的中文专业。他父亲急的跺脚,他却满不在乎。

在教委,父子俩展开了“口舌大战”,结果父亲妥协,他占了“上方”。其实,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他得到了一条信息:州人大常委会出了一个决定,州委、州政府委托德宏师专定向招收培养本土籍生源地的考生,统招统分,学费减免,每生每月定量补助,毕业后优先安排就业,以充实全州师资队伍力量。

有这么好的政策,何乐不为呢?只要用心读书,在州外州内读哪儿不妥呢?何况自己无背景、无关系,只要能当上老师,工作后再到高校深造,难道不好吗?吉予这么想着,也就这么决定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1999年,在9月5日那天上午,吉予带着浸透了父母的1600元的血汗钱跨进了大学的门槛,开学注册后衣袋里的钱只剩下250元了。“还能度多久呢?”他暗地愁着。难熬的三个星期终于过去了,衣袋也逐渐羞涩起来。

他坐在教室里时常想到同龄的取笑、家境的贫寒、父母的苍老,于是自己为自己打开了窍门,就想起了周恩来的读书原则:先行十里路,胜读十年书。决定半工半读,以学养学。这样一面可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另一面则可以磨炼自己,陶冶情操,增强社会阅历,丰富课余生活。在他极度失意和极度悲伤的时候,一位好友跑来为他打开了途径,帮他联系到一家报业公司卖报纸。

1999年10月1日国庆节,学校统一放假一个星期,有的同学回家看望父母,有的则外出观光旅游。而他只好利用早上的时间完成公司的任务,下午就到广场等人多处,为商家、厂家做些广告宣传。短暂的一周结束了,吉予捧着自己赚来的80元钱到邮局寄给了远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爸爸、妈妈。

在学校要期末考试,在公司也有年度结算。吉予在报业公司兼业务主任期间,他大胆和员工们商讨一些决策,并为公司痛下决心,尽量让客户得到满意的服务。为了工作,他时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12月的年底结算,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吉予体重下降了4.3斤,知己同学看他体质越来越差,每到周末就邀他进馆子,甚至叫他放弃这种非人的工作。老总也生怕影响他的学习,好几次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谈论这个问题。笔者翻开了他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着这么一段:2000年元6日,老总还当着公司的成员点名表扬吉予,说吉予做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应多给他多加些薪。说着说着,就从抽屉里把准备好的传呼机和名片递给他,满脸堆笑地说:“在市场已饱和的条件下,你两个月的时间内,产生了那么多的新客户,这是为方便工作给你的奖励,好好做事,将来一定有出息!”

时间久了,业务也扩大了。吉予生怕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只好每年花1500元人民币独立租了一厅一室一阳台。有空就自己下厨,没事时就在“快乐老家”里听音乐、看报纸、看电视、写稿子;或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窗前看,看那一个劳作的蜘蛛,在织捕虫的网。偶尔,他也试着用感情的粘丝去织一张友谊的网,可是吉予想到的却是自己读初中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性,在“快乐老家”里一要招待客人、二要学习和工作,更多的时候学习时间特别紧张,时常在学习上加班加点。有一天下午8时,吉予正在办公室代人写一份总结,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他说他来看他啦,令他马上到学校见他。其实,他在工作前,一直未对父亲说真话,还告诉他说:“吉予在学校上课。”但他真的来,一切也都明白了。事已至此,吉予也无法隐瞒真相,就把真实的工作向他讲了。半天,他没说话,“啪”的一声,电话挂了。

不知不觉间,泪水从吉予的眼角滑落,滑到唇边,滴进心里……但他很理解父亲对他的希望和厚爱。吉予无耐地向总经理递交了辞职书。经理不愿意他离开,在临走前并对吉予说:“你看,你有这么多的业绩,是大家公认的,你如果现在辞了,你展现才华的机会不是在先前埋没了吗?但是最后吉予再送你一句忠告,希望你多走弯路,少走直路、近路。”吉予一面点头,一面想着父亲的那副样子,最后只好对经理说:“我很爱干这份工作,因为我已初步在报刊上找到力量来拯救自己幸福的钥匙;同时,吉予也会走好路的。” 吉予紧握着经理的手说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溫馨的办公室。

时间已过了一个多月,吉予已习惯了那种紧张、繁忙的学习和工作,现在他最怕的是课余时间过于充足和那种踏着父母的肋疤闭门求学的方式。于是,他又总是催喊着自己,快走!快走!……

走,打工去

1999年9月30日这一天,是吉予打工生活中难忘的一天。别人正兴奋地盘算着怎样出门游玩,吉予已经下定决心,再去找工作,直到找到为止。早上八点差20分,吉予迈进云南日报经销部的大门时心情非常矛盾,他是不是该对经理隐瞒吉予是一个刚刚入学的新生。在这之前,吉予联系了几家单位,就是由于他有这种特殊身份而遭拒绝的。他们认为学生不能吃苦,只不过是闹着玩的,肯定会中途放弃,逃之夭夭。优越感受到了伤害,吉予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吉予下定决心不隐瞒吉予的身份,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要诚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次碰壁之后,吉予终于被录用了。他走在大街上,所有的街道被昨夜的一场大雨冲洗得格外洁净,空气也格外清新,两旁的树木更加葱绿。怀着几分自豪、几份忐忑的心情,吉予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吉予走在大街上,推着自行车,车上挂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包,吉予尽量让行人都看到报纸,自行来买,但他沿着街道跑了一早上都没有一个行人自动前来购买,包变得越来越重——一张报纸也没有卖出去,早上的光阴白白的浪费了,一分钱没有赚到,吉予又饥又渴,中午饭也没吃。过往的行人脚步匆匆,压根没有注意到他,似乎他是一根电杆似的。吉予不能像木偶人一样就这么站一天,于是他一咬牙,撕破脸皮,大声叫卖起来。

一位女士走到吉予面前问:“小伙子,丢报呀?”

“对,卖报——我是卖报呀!”吉予急忙应道。

“这是你的,还是公司的呀?”,“是公司的啊!”吉予急忙回答。

“你好厉害哟!”这位女士笑着说。

吉予笑了笑,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才好。过了一会,那女士挑了一份《大众消费报》和一份《滇池晨报》问吉予“多少钱”,“一块伍角”,吉予刚说完,那女土的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情,“贵了,少点吧,一块三角钱好吗?”

这时,吉予不知所措。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吉予还从没跟别人讨价还价呢!于是,吉予又乞求道:“给一块四角钱,好吗?”,“不,太贵了。”

想到吉予还没有开张,宁可少赚也不能为了0.1元钱在大街上讨价还价。

“好吧,给你,”吉予十分高兴,这笔买卖终于成交了。

吉予把钱收好,抬起头,发现自己已像怪物似的被同情,怜悯的目光包围着,两耳充满了议论声:“这学生真忙,上学还要打工,是不是父母下岗了,让他出来——卖报!”

当时吉予欲哭无泪,想大喊,但又忍住了,又想了一阵,吉予终于鼓起勇气,面红耳赤地向围观者说道:“叔叔,阿姨,吉予父母都很好,家里无事,吉予只是自己想体会一下挣钱的滋味,体验体验人生,到社会上学点知识,上几节社会实践课吧。”听罢,人们恍然大悟,有的老人竟向吉予点头呢。

接下来的一个下午,吉予的生意兴隆,大家都围上来买。

报纸卖完了,看看表已是六点钟,望望西边夕阳下沉了,吉予踏上归途,心中极不平静,这毕竟是吉予第一次挣钱呀!那讨价还价的陌生的面孔和父母慈爱心疼的面容交替出现在吉予的眼前。这次小小的社会实践,给了吉予一份人生体验。在他向家人宣布,他要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推销电脑)时,却遭到了来自家里最严厉的反对。首先是他的父亲,气得吞云吐雾、须发皆张、咬牙切齿、脸上青筋凸起,第一个暴怒起来,“不行,难道吉予供不起你吗?你安心、静心读书好了,别的事不要操心,只要你在校一天,吉予就供你上学一天。”最让吉予受不了的是他母亲温柔口气里那一份恳求的语气,“你一个大学生钻进单位办公室,手里拿着说明书大讲特讲,你大学生的体面到哪里去了?不要去出风头了。”他深知他们的暴怒、他们的哀求都源于他们的厚爱和期望。他是家里唯一考上大学的,为了让他多有一些读书时间,他们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但最后他还是向他们耐心地解说,再稚嫩的小鸟终要离开保护,独自到蓝天白云里飞翔,而最让他振动的是,一份来自大学生的报道,现在大学生的生存能力让人忧虑,报告说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让每十个在校的大学生拿着仅够一个月的工资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这十个学生要么吃不了苦,要么自己估价过高,重活干不了,脏活不愿干,结果都找不到工作,不能在陌生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吉予不想步他们的后尘,经过严肃思考,吉予庄重地宣布了他的决定:学习之余,找点事做做。

不知不觉几个月过去了,这几个月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上课前赶快收起报纸,下课后赶快背上沉沉的书包去卖报。渐渐地,当吉予走进他人的办公室时,面对重多的目光,他已没有以往的慌乱与恐慌。他发现自己已经有了变化,客人不停地表扬他,说他做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尤其说他普通话也讲得比较流利了,就连总经理也当众表扬他,鼓励他好好做事,将来一定有出息,但他们哪里知道,当初他迈出第一步时,他是费了多大的气力,说服了父母,说服了自己:走,打工去——卖报纸去!用实力拯救自己的幸福去!

获得新外号:大款!

2001年3月20日上午,教室里。

“吉经理(由于吉予原来在云南日报社德宏报业分公司兼职业务主任,后又在电脑开展公司从事电脑等推销而被同学公认了),看你手中那么多的电脑材料说明、电脑图卡,什么时候又做上电脑生意,以至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超群呢?”班长张凡对他开口大道。

他闻到此言,喉结速动……

说实话,吉予的语言表达不畅,普通话也说得不好,在班上是较差的,但他生逢盛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他常想,如果他经过长时间地在外从事电脑推销,也许会有助于提高自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交际能力,听别人说推销人员直接要求口齿非常清楚,表达能力非常强,所以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今年2月份,他又踏上了边读书边打工的征程。

某日,吉予在《德宏团结报》上看到一则招骋启事。启事说,某电脑公司要招聘3名销售员。

吉予个儿不高,有点瘦小,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光景。2000年7月19日,穿着一身黑色西装,手里提着一个文件袋,在宿舍里对着镜子走来走去。于是,次日八点差15分,吉予决定去报名试试,但深知自已不是口齿伶俐的人,怎么会聘得上呢?

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吉予再次迈进电脑销售部的大门,心情非常矛盾,看着那么多的“眼镜”前来应聘,吉予该不该对负责招聘经理隐瞒他的身份(隐瞒学生),仅会“智能ABC”基础入门的他,有何希望呢?失望地转身欲走,突然,一个念头蹦了出来:“吉予还要试试,也许这就是吉予成功的机会。”

他径直地走回应聘经理面前,乞求着说:“经理,请接纳吉予的简历和求职书吧。”他恭恭敬敬地把求职书和简历递过去!

“哟,你现在一面读书,一面在云南日报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德宏分公司兼职,真有闯劲,不得了嘛!看你搞推销还真有两下,那好!现在你先回去,如果真的能行,礼拜六公司讨论后通知你,好吧!”负责招聘的人个儿不高,不胖不瘦,看上去三十多岁,穿着一身淡色西装,肤色与广东福建一带人差不多,神情显得有点局促和不安,那人与说完话,整理了一下桌子上的文件,就直接上了二楼。

难熬的礼拜天到了,吉予终于被录用了。在星期天的培训会上,吉予在哪个楼上学得格外卖力。首先销售部经理就给他们喝了一杯冰冰凉:“《伟大的推销者》有这样的一段话,沮丧时,要引吭高歌;悲伤时,要开怀大笑;病痛时,要加倍工作;恐惧时,要勇往直前;自卑时,要换上新装;力不从心时,要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贱时,要相想自己的目标……"总之一句话,它可以使人斗志消失、垂头丧气,也可以使人意气风发、笑脸如花。”接着,给销售员介绍了天鹊、天鹤、天禧、天鹭、奔月、高博士、电脑高手商务通等一大串从未听过的新名词。

真可谓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平日在校上电脑课能用386、486、586上机操作就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而今就连wps2000 、window98等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甚至更多的时候专为学员和师弟们指点“江山”。

时间一晃快到期末考试了,熬过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吉予的总体成绩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再加上课外实践技能、技巧,竞成了学子打工“模范”、实践“校星”、学子“富星”,而且同学们都送他一串美其名曰的“名字”:吉经理、吉老板、吉大款、吉记者、吉编辑……似乎一夜间,吉予成了全校的“名人”,加之之前连续获得过云南省作文竞赛大奖、《东陆时报》社“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征文和德宏州首届“风尾竹杯”创新作文大赛等多项奖励,上课时同学都用一种敬佩、惊讶和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他感到莫大的幸福,心里乐开了花。

吉予闻得这串名词,忍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重重地擦了几把,还对同学说,吉予要感谢别人给予的“外号”。因为别人给自己起的“外号”毕竟符合自己的定位,这种定位能使吉予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内生动力。

这股动力是他参加小小的社会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靠天天不灵,靠地地不应,只有靠自己;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采访“文明人” :心酸

让吉予事先未料的是:在芒市广场“6•26”禁毒大会上,他遇到了一个走过花季踏入雨季而且还被曾经被毒品吞噬又过远离毒魔的少男陈明同学,他邀他到快餐店馆子里共进午餐,他两手紧托着下巴,向他讲述了关于他吸食毒品的悲剧。

1999年的春天,走过花季进入雨季的正读中专二年级的陈明,面对学校给予的重奖和荣誉,他有些飘飘欲仙的感觉。春季刚开学,同学们以对待英雄的礼遇欢迎他,欢迎他的还包括他的同学李某、秦某等几个吸食白粉的“瘾君子”。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言谈举止,陈明都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学习之余除了偶尔跟那些“瘾君子”一起玩、一起唱他们自编自唱“疲劳一天,不如吸口烟,多吸几口,定能赛过活神仙……”的歌曲之外,陈明深知,吸食白粉不是提神解闷、消除疲劳的灵丹妙药,而是一种迷魂药、崔死药,他坚决不吸。但经过瘾君子耐心地开导,慢慢地对此动了心。

隆冬季节,晨曦朦胧。2000年11月的一个晚上,在一家宾馆里,已是午夜2时30分,月光柔柔地从窗上射进来,使这帮瘾君子的“办公室”又增添了几丝乐趣。陈明和“瘾君子”躺在床上聊天过后,兴奋在即,辗转难眠。“哧”的一声,何某划了根火柴,点燃蜡烛,接着拿出锡纸、麻黄素(海洛因类)、吸管等烟具。舜间,整个房间烟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麻黄素的气味。陈明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注视着掠过的镜头,心想,他平日学习成绩不错,吸几口白粉怕什么,况且它又能助眠。这时,李某一边唱着“平时不吸毒,难眠啦几壶,一觉睡到日透出……”,一边把吸管、麻黄素塞了过来。陈明不管三七二十一,接过吸管和麻黄素连续吸了五口,呛得他不停地咳嗽,先锋们见了小弟陈明的惨败状就哈哈大笑,还鼓励道:“万事开头难嘛!静躺几分钟后,你就能真正地尝到鲜美的蟹肉了。”

面黄清瘦,身体极度虚弱的陈明讲到他陷入毒瘾魔掌的时候,眼泪鼻涕纵横交加,吉予连忙把手纸塞给他,曾被毒魔逼疯的陈明喃喃低语:“第一次吸毒的时候,他不以为然,凭他的毅力总是可以戒掉的;第二次、三次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瘾君子’。这一切比想象还难于上青天,何况毒瘾成灾、‘瘾君子’又混为一团、形影不离使人无法想象。”

此事跟平常他听到的故事迥然不同,陈明的这段吸毒并非他心底的最痛,而是最痛的那个伤口再延续着无声的溃烂。

谈及毒品的危害,陈明还说他每到春季开学,父母给一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入学三个月就用完了,一个学期结束,还把多年积攒的压岁钱和学校发给的奖学金也全部换成白粉吸了,距毕业差一个月就被赶出校门。无奈之下,带着一身毒瘾回到了父母身边,还把家里的本田摩托和其它值钱的东西也卖了,化为青烟,化成烣尽。

当时,他摆了一下,然后紧追不舍地问:你走进毒魔圈后又怎样获得重生?陈明的那双大眼睛有些异样地盯着他,半晌才说:“说实话,在他走出毒魔圈子之前,家里的东西几乎被他搞得一贫如洗,弄得全家吃不安、睡不宁,无奈之下,父母将他送进了戒毒所,几个月后又获得重生。”

陈明从心底讲述了他细细碎碎的悲剧时,一股巨大的辛福感袭上心头,由悲转喜地对他说:“共产党帮他从毒魔圈内死里逃生,他并非挑剔和苛求自己的认识:生而守法并无过错,死而违法才是遗憾。因为他心底有了太深太重的负疚——对不起党和所有的亲朋好友,所以他触犯了法律,他愿意接受法律对他的惩罚。”

吉予想创根问底。他的沉着说,就是这些,已全盘托出了。

初入教坛当“园丁”

2002年10月,吉予从德宏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美丽的梁河县农业高级中学,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辛勤的“园丁”,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

当了16年的学生,如今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师,但与同龄人相比较,他自己应当说是幸运得多了,因为当时全县只有吉予等7个人毕业后被分配留在城里,其他的100来人都被分配到了乡下教书,吉予因此感到自己很幸运,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得学习机会,获得了比乡下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更应该加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2002年10月15日,吉予到县农业高级中学报到。学校距县城2.5公里,位于九保阿昌族乡永河阿昌族自然村,当天很热,和吉予一同分配的三个新同事,搭一张微型车找到学校,门头上“梁河县职业高级中学”字样,明显的感到“地方特色与学校办理念”很结合实际。

进了学校大门,在往前走几步,就几棵大青树像撑开的大伞一样高高矗立在左边的操场旁,有一棵金桂花树安然无恙地躺在大青树的怀里,据说青树和那棵金桂花已有400余年历史,已纳入了省级古树名木保护范围,衬托着右边白墙教学楼和水泥操场格外妖娆,一切都显得蓬勃生机。

吉予拿着毕业生派遣证走进教师办公室里,就有一位老师跑来问他:“同学!你是那一个专业班来的新同学。”接待吉予的是许校长,许校长热情地给他们办理了登记手续,就安排负责后勤给他们安排宿舍等系列工作。

吉予和清达二人合住一个宿舍,当时每月工资900元左右,每月除了还上大学时的600元“高利贷”后,还剩余300来元基本上吃光用光,生活比较拮据。因为每天吃饭要4快多,跟学生伙食费几乎一样,而最让吉予不好意思的是,那些从前教过吉予的老师们,他们一定笑的高深莫测,吉予过去还是妈妈眼中的乖孩子,如今吉予成为了上百学生的老师,成为了学生集体的管理者,成为了课堂上的引导者,成为了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

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同学们甜甜的一句:“老师好!”吉予更是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老师好!”,这“三个字”更意味着对老师的一份期盼,意味着吉予要勇敢地挑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吉予望了望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然后微微但有力地点了点头,点头之间有多大的分量,吉予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尽管肩上的担子已变得如此沉重……既然吉予选择了这份职业,接受了它,就没有理由做不好这份工作……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也要一如既往地向远方走去!”

工作了一段时间,学校的老师评价说:吉予除能教好书,还把创新开办“校园之音”广播站和文学社,学校文化氛围有了新的提升。第二个学期开始,学校安排特意他协助教务主任抓好教务工作和担任校团支部书记,每周只有六节课,跟学校领导班子的课时一样多,最关键的是,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发挥自身的才能,获得自我价值,让自己释放着内在的美和光亮。

在农业高级中学工作的那段时间,与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激情和热情,没有任何的负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校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应当承认,刚工作的吉予,经验有些欠缺,好在有工作的激情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弥补。在宽松的条件下,吉予把《国务院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省职业教育有关文件找来,对职业教育的目意义、办学理念、教育现状、教学优势、教学特点反复研究,最后形成自己的意见建议报告领导,借教育系统开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活动,在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本校培训,切实改变和更正了过去以往对职业教育的片面性认识,澄清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异同,有效促进了本校职业教师的思想大解放。

一个学期下来,吉予身边的老师们都说“吉予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扎实”,想通过吉予给他们修改并推荐到相关刊物给予发表。吉予认为,这样对自己来说,无非就是一种学习途径,而且很可能还会成为今后的方向。于是,吉予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梦想的尝试:充分利用为县教育局、曩宋中学、县教师进修学校委托自己评审教育科研论文的机遇,通过精心研究发现5乡2镇的15所中小学校86名教师的论文存在的现象:书写格式不规范的有61篇,占71%;论文主题不明确,材料陈旧单一,语句不通顺的有45篇,占52%;论文的文句之间、文段之间和层次之间,骨架结构松散,上位观点与下位观点不统一,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的有69篇,占80%。

为促进乡下中小学教师主动开展教学科研,吉予把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挖掘出来,整理成题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亟待加强》论文被《德宏教育》刊登并选送德宏州社科论文评选,结果获得了优秀奖和《文章写作的思想融合性新探》曾获梁河县科技论文二等奖,让吉予兴奋不已,非常轻松,对教师职业工作的热爱之情也与日俱增。一年下来,吉予写了教育教学论文有5篇、教育教学案例15例,在《德宏教育》、《德宏教育学报》、《德宏团结报》和德宏电视台、电台等媒体上发表40余篇。

吉予心想,自己的教育观、教师观的转变,与自己工作息息相关。作为年轻人的确要给自己树立一些短期长期的目标,主动及时地寻找灵感,借助媒体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羽毛。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经过努力,吉予给自己下一个客观的判断:自己虽未成功人士,但还算是有点爱好和特长。

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吉予在梁河县农业高级中学得到了同学支持、老师的帮助,确实拥有一条温馨的“写教”路。记得有一次,吉予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交了材料后,校长任树勋拉下吉予就问:“你熟悉刚毕业分配到你们学校的杨翰全老师吗!”

吉予回答:“任校长!你要找他吗?稍后片刻,你要找的人就是我了!”

他俩彼此谈了好多话题,任校长最后问吉予:“能不能帮他们学校执编一本‘素质教育成果集’。”

吉予将自己的优势与风险进行分析后说:“我尽量试试吧!”接着,任校长就将半尺高的一大叠教师赚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递给吉予,让吉予在两个月内完成一本书的编辑工作。

吉予欣然接受了任务,每天处了上班之外就蹲在办公室改论文、打印论文,有一位校领导看到了,竟然不允许吉予上班时间改论文,说吉予不务正业,但是吉予从来没有因此而停止写作,他边写边教,把最新成果教给学生,也把最有意义的课堂艺术总结下来,与同行者共同分享,到达“其文共欣赏,寓教于乐也”。

娇正学生巧出口

在梁河县职业高级中学,吉予承担了高中部的语文课教学和法律教学。

课前,吉予经常把语文分成现代文阅读、古文、写作三部分,事先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建议“怎么上”、“想上什么”……按照同学的喜爱因材施教。

吉予上课幽默风趣,逗得同学们喜欢,课堂艺术氛围活跃。比如:吉予在《梁河简讯》(2003年第2期,总44期)刊发了《娇正学生巧出口》的课题艺术,得到了广大同行和梁河县教育的认可。文章虽短,但教学艺术性很强,这个案例与评析是这样的:

梁河县职业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李某已是出了名的“害群之马”:他不愿听课就讲小话,吃零食,旷课逃学,样样在行。对他,老师们费尽心血,家长也伤透脑筋,但收效甚徽,谁也无法将他“拿下”。

高一上学期,吉予上语文现代阅读《包身工》一课时,李某啃着馒头大大咧咧地走进教室,坐下后一边吃一边跟同桌讲话,吉予见势情况,故意放慢语速,看了他几眼,他还是满不在乎。

此时,吉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加快语速,有感情地继续读:“……所谓的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行《包身工》)。

紧接着,吉予又说:“同学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人们吃的饵丝、米线、馒头、面包之类的副食,跟包身工时代的主食也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对于饮食、食品的吃法,我们要掌握好吃的时间,讲究吃的方法,分清地点和场合。否则,我们吃下肚子的“东西”,跟包身工时代吃的‘粥’和‘粥菜’也没什么两样,仍然会使人的肚子疼痛。

话音刚落,吉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P”字,连忙脱口而道:“如果同学们过去没有见过‘粥’和‘粥菜’之类的‘佳肴’,一点也不要紧,只要对‘P’字发音正确无误,包身工时代所谓的‘粥’和‘粥菜’,就能呈现在眼前,也让大家一饱眼福!”说着说着,“嘙”地一声,李某嚼细的碎馒头突然间就从嘴巴里四面喷洒,飞溅到书桌上,飞溅到前桌女生的长发上,全班同学笑声四起,狂吼一片。

这时,吉予也趁热打铁,严肃对李某说:“Somy(对不起)!我讲课将你的美味佳肴也‘噗’了出来,实在太可惜了,请你别生气。如果有机会,改天我单独请你饱吃一顿,以补刚才的损失。”

顿时,全同学掌声齐鸣,有的学生还翘起大母指赞道:“老师真幽默!我们服了!”吉予话锋一转,轻声地和蔼可亲地说道:“李某,时机难得,谢谢你跟老师共同导演《包身工饮食》的戏剧小品。希望你能在今后的文艺晚会上,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多彩的文艺演出。”李某无地自容地出手纸,擦了擦嘴巴,从课桌里把语文课本也掏了出来,认真的专心的上课。

从此,李某逐渐改正了在课堂上吃东西的恶习,学习积极性也逐渐提高了,高一下学期还当上了该班的文艺委员。

案例评析:“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而不是制栽和打击”。在一个班集体中,免不了有这样和那样缺点的学生。对这类问题学生,老师决不能用“不开窍”“顽固份子”“一窍不通”之类的词语去指责,更不能严厉批评,给他进行心灵施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有问题行为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类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屡教不改者,更要为之设立情景,因材施教,因人治人,因课治课,热抌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吉予所教之班,李某上课爱吃东西、爱说小话是属于典型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吉予的课堂教学艺术中,上课“寓教于乐”的三条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一是“启发一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包身工恶劣的饮食条件,从而使学生更加共爱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是有效地制了李某的问题行为,使李某体会到“老师导演的戏剧是针对他的不良行为而心设计的教学艺术”。三是吉予说“Sorry”是觉察到自己在说课中的“过失”,反应出吉予老师能屈能伸,当众作了自我批评、自我检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幽默”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心听讲课堂艺术。

……

现在想想,如果自己被那些闲言碎语所妥协,可能就没有那种课堂艺术和数百篇论文经自己圈点和勾画,更不可能经我主编那文图并茂的《梁河继续教育》……看来,很多事遇到困难时,如果是对的,真要相信自己,要敢于坚持;如果是错误的,一旦随波逐流,事情可能就很难做成或者会做得更糟糕。

教导主任悄悄来听课

课堂是一个诞生故事的地方。

“下课,起立,老师再见!”教导主任也与同学们一起喊了起来。

“天哪,教导主任来听我的课,我怎么不知道呢?”下课了,才见教导主任与同学们站在一起。

吉予没想到的是,为什么不通知一声,教导主任就来听课了呢?吉予虽然头天背了两遍教案,但心里实在没底,实在不知到领导听出什么错漏没有?

听老师们说,打招呼随、机听课是教导主任多年坚持的习惯,常常跟同学座在教室后面,一是可让老师和同学们不容易发现,二是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三是可以看到教师讲课时脸上的表情。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第一课结束08:45分,天还有些昏暗。

“上课!同学们好!”吉予脸上常常带着微笑,与孩子们打着招呼,教法也很自然。

“大家一起读读黑板上这些词,每个词读两遍并注音组词。”吉予侧身面对黑板,逐字逐词带着孩子们读完,不时纠正着他们的发音并在黑板上标出注释。

按照头天晚上备好的教学流程,所有生字词学完,该进入课文了,吉予逐句逐字讲解词句意思、用意、修辞等,其中讲到‘水汩汩流淌”的“汩字时”,他注了音并强调是拟声词,也叫相声词。

同学们有的记在笔记本上,有的注在课文上,结合实际,抓紧记抓紧学。

正当课程进入中间环节,突然发现许主任 在倒数第2排边头坐着以认真听课。一眼见到许主任,心里老是忐忑不安,不知是祸是福。自己来不及细想,吉予只能努力定神,脑海使劲鼓励自己按照教学流程讲好课。

下课了,教导主任走出了教室,吉予紧追上去问:主任,我的课有问题吗?请你指点指点!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说了一句话:“大家都说你上课不错,今天我听了,总体上的确不错,但有些细节还是出现了问题,比如“汩”读错了,下来我再跟你交流交流。”

听了主任的话,心理总算是热乎乎的,上完第2节课,吉予连忙回到办公室,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准备查个证实。

尹老师突然跑过来说,听说你上一节课,教导主任去听课了,说你基本知识都讲错,比如他把“汩”字教错了……不过,你不用担心,你们是专业的,好好地教你书吧!

接着,又一个语文老师说,所有语文老师不怎么样吗,我感到很奇怪,你教错了,怎么还牵扯这么多的人呢?

另一个语文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就在办公室的黑板上写下“沮”、“泪”、“汨”、“汩”、“洄””等字,而且注了音、组了词。同时,在黑板上写上一句话:为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而教学,才应该是教学的本真!

刹那间,办公室里气氛热闹了起来,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要说说自己的观点。

唯独不发表看法的是吉予,但他心里明白了其中的一切:这才是开始,还不是结局,也没什么好说的,暗暗下了决心:只能认真备课,认真学习,认真教学。

一个学期下来,吉予发现自己有了较大的变化:自己对课堂教学艺术的把握越来越游刃有余,在课堂初期见到领导时的紧张感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愉悦感和进步感——我与同学快乐成长!

  成为“名记”

2003年7月放假后的第二天下午,吉予忽然接到县教育局办公室来电:“杨老师,请明天早上到教育来一下,有个工作想跟你商量商量。”挂了电话,吉予心里坦荡不安,不知是什么工作需要与我商量呢?下午两点半,吉予准时来到教育局,办公室同志把他带到局长办公室。

一进门,梁河县教育局局长连忙让座,还说:“局里现在人手紧张,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局里认识你的和你们学校的都说你人品好、工作也踏实,极力推荐你到局里工作。但因你还没转正,先借调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你看怎样?……如果没什么意见,你上午先准备一下,我也给许校长打个电话说一下……下午你就帮写一个党风廉政建设的总结,基础材料让办公室同志给你找一找,明天下班前要报县纪委办公室。” 吉予领了任务,走出办公室,心中“需要商量”的铅块总算是落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八点,吉予准时把书面“任务”呈报办公室。到了十点多,局长把叫他到办公室,局长说:“刚才,我看了你写的总结,不错!可以上报了。不过,县委宣传部刚打电话来,说是想调你去里工作……宣传部是教育部门的司令部,下级要服从上局,个人要服从组织,县委宣传部能借调你去,你就去吧!这说明我们教育部门有人才,而且也得到了县委认可和肯定……现在你先准备准备,下午就到县委宣传部报到吧!过一会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会也通知你的。” 吉予从尹局长办公室走出来,心里仍有些不踏实,才来教育局上半一天,又被调走了,“好运”为什么会这么快呢?吉予寻觅着答案。

从梁河职业中学被组织调到县委宣传部,他凭着自己上大学时以卖文为生的经验和当园丁时学到的处世行为。在漫长的宣传工作生涯中,他从一知半解的臭老九行列,慢慢摸索,渐渐成长为拥有自己的写作天地和通讯员团队,走过的路虽很艰辛,但却令他永难忘怀。

(插曲雷部长春节回家)

记者一直是他非常羡慕的职业,既风光又招人,更是他一直追求的奢望。2003年,吉予接手《德宏团结报》梁河记者站站长、梁河宣传网络中心主任以来,深感压力大、责任重,再加上工作任务的逼迫,他经常出差采访,一篇篇文章也陆续在省州以及网络媒体上发表。据不完全统计,吉予在中央、省、州、县级媒体上发表稿件500多条(幅),有相当一部分理论文章被有关媒体转载和研究人员索引。在500多条(幅)稿件的背后,凝结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但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始终坚持“勤、廉、信、慎”的做人标准,把自己当成为机关单位的“勤务员”和提供准确信息的“管家婆”。在每一次采访活动中,他始终一如既往吃住在办公室,夜以继日、不辞劳苦、毫无怨言,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几年的经历,培养了吉予凡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培养了奋不顾身,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吉予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在负责大量繁杂具体的日常事务工作时,除了具备谦虚、谨慎的做人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办事作风外,还必须“坚持写作”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目标。2003年8月的一天,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通讯,文章是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写成的。他把这“部”凝结了无数心血的作品发电子邮件给《云南日报》总编室,但却遭到了无情的退稿处理。可他依然不灰心,更是没日没夜地写。过了一段时间,吉予又把自己单独采访题为《下岗了也不流泪》的通讯稿件,发给人民日报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特色乡镇建设与管理》的编辑,编辑看后回电话说:“不错,你这篇文章的时政与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结合得很好,我再给主编帮审审!”一个多月后,吉予捧着印成的铅字图书呈送给部领导,部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扬说:“近年来,本土作家第一次人民日报社发表外宣作品!” 吉予百感交集,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由于长期的文字功夫,“无冕之王”的稿件得到了单位领导和知名不知名人的认可,慢慢成为读者眼中的“名记”。2004年,先后被德宏州委、梁河县委评为“云岭先锋”宣传工作者和先进个人,同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7•5和7•20抗洪抢险”宣传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2005年度考核为“先进工作者”。通讯《乡供电所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如何向农民多收电费-----透视梁河县小厂乡供电所‘坑农害农’案”》荣获2005年德宏州“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二等奖,得到州县领导的批示,被推选为云南省“云岭先锋”反面典型案例。同时,吉予所带的《德宏团结报》梁河记者站也被评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先进单位”,《梁河宣传网》也被中国万宣网总部评为“地方示范宣传网站”一等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的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利用网络宣传是势在必行的。”吉予越来越认识到。他通过多方打听,于2004年1月1日与中国万宣网取得了联系,利用周末或休息时间的大好时机,于1月7日建成了由县委宣传部主办的《梁河宣传网》站,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半的精心维护和运行,他梁河宣传网开辟了网络电视、梁河新闻、理论园地、文化视野和梁河葫芦丝等60多个专栏和频道。

为了确保这块阵地发挥出最大、最好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和落实“大外宣”和“文化外宣”的理念,宣传部积极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推介和展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适时开设了“中共梁河县第九次党代会”、“文化产业”、“梁河三年大变样”等专栏和频道,刊发重点报道、系列报道,借他山之石,纳各方之策,深入系统地研究、发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和新经验,逐步形成了文图并茂、音色相容的外宣阵地网站,深受网友的好评。

一位叫小尹的读者看了我做的网站后,在留言板上留言说:“我一直在关注家乡的发展,网站办得很好,至少比《徳宏之窗》中介绍梁河要办得好多了:一是网速快,二是内容多,三是图片也多了。”另一位名叫赵郁洁的网友留言说:“我把网站发给我的网友,他们说很好,很有民族特色,我看了也很高兴!谢谢你们设计出那么好的网站来宣扬梁河,我会把网站发给更多的网友,让他们了解梁河、喜欢梁河的。”留名为陇川县委宣传部的杨昆艳在“留言板”上留言:“XXX,你好!我看了你们的梁河网站,再对比我们的陇川网站,我才知道我们彼此的差距,才明白原来你们外宣网也可以做得如此之好,从这里可以看出你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业务技能、理论功底,深感佩服,同时我也自叹不如。我在管理陇川网站时,总是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我非常希望能得到你的大力帮助……”发布亟待投资开发的项目是互联网的一大优势,“梁河宣传网”也为全县的招商引资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一则“梁河发现生态燕子石”的消息,就引起了广东、福建和云南大理等外地投资者的极大兴趣,他们有的来电来函,有的实地考察,纷纷寻求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大略;家住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年近60岁的浙江吴连法,从半年前“梁河宣传网”上得知梁河是葫芦丝之乡,他很愿意资助家住勐养的一名小学生完成大学的学业,通过梁河县委办副主任穆晓丽牵线搭桥后,就将芒轩村棒良村民小组冯德华确定为每年1000元“吴老教育资助”对象。

由于“梁河宣传网”确实发挥了互联网自身存在的特点和优势,县直许多单位请求吉予帮助规划建设一批网,面对别人的深情邀请,吉予先后向雷逢晓部长、梁兆佩部长回报同意后,年初大张旗鼓在全县选择1个乡镇、1个县直单位、1家企业单位作为全县诚信文明示范单位的建网重点对象,先后帮助遮岛镇、三禾林业有限公司、梁河地税局免费规划、建成了他们自己外宣网站,同时也纳入了中国诚信文明单位查询系统,网站属于《中国宣传网站》的二级域名,开通了文件传阅、领导去向、产业推荐等栏目和频道,并在此制作了关于梁河的flash公益广告常年播放,让世界了解梁河、让梁河走向世界,不断推动梁河传媒的发展。

为推介梁河,吉予将年来自己拍摄、收集的上万幅图片,通过整理、筛选、编辑等工作,最后选用了精心拍摄的50多幅照片,组成了《到德宏去撒野》和以中、英、傣、景四种文字为一体的、梁河个性化邮票为“亮点”的集邮文化产品——《葫芦丝艺术之乡——梁河》珍藏画册,为宣传梁河注入浓厚文化内涵。由于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各种杂志上,引来了多家媒体向他们约稿,但平日通讯员稿件有限,于是吉予想到为什么不能培养爱好写作的人,帮助他们增强新闻意识和排除写作上的“四难”问题(即一难在水平低,总怕写不好;二难在题材少,写作难丰收;三难在上大报,老是“小儿科”;四难在非议多,写作劲头低),让他们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呢?吉予在充分发挥岗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职能作用,就主动深入到了小厂乡政府、云锡矿业公司、囊宋中学等地举办了“文学与新闻写作”培训班4期1000多人,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广大通讯员的好评。在吉予负责的业务中,凡是上级领导来我单位检查指导工作或者上级媒体记者来梁河采访,他都能够协同有关部门认真准备接待,拟定接待计划,注意接待细节,先后组织接待了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云南省电台、云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记者1500多人次,采访梁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民风民俗等,从没有出现纰漏。2014年,接待港澳台记者采访团,但由于他们身份复杂,涉及政治因素多,事前县委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协调会,安排分解了接待任务,安排我认真起草、打印、制作有关梁河对外宣传材料,我在一个星期的时间收集、编写了一本并附以彩图、装订成册的《葫芦丝之乡——梁河》,推介了梁河自身的存在的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从而提高了梁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时俱进,敢于争先”是吉予的座右铭。吉予作为一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子弟,经历过农村艰苦的生活磨难,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心理素养,造就了自己不认输,不服输的性格特点造就了他,即使是再多的任务、再大的困难摆在我的面前,我都能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按时按质完成工作,对待现在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他绝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重托和期望,一定要扎实工作、与时俱进、转变作风、谦虚谨慎、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增强团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力争当好人民的公仆,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网络言板,怪他为何不当编辑。点开梁河《葫芦丝之乡》网站,在2006年11月17日的《葫芦丝之乡•网留言板》上,网友尹大海发来一个帖子,题为《杨主编为何要在线隐身》的诗歌,其内容如下:

春日萧萧/你悄悄把自己隐藏起来/心不在焉地打量着屏幕/QQ上过客匆匆/纷纷打开明亮的窗子/等候接待情人知己的倩影。

寂夜如风/默默收拾零乱的心情/失魂落魄地看着你/不/是看着你没有颜色的头像/你/不在线上/却躲在我们大家的心里。

懒洋洋地上了线/点亮一盏小小的灯/灯光招来闪烁的呼唤/过客抛来一声刺耳的嘲笑/这世上还会有谁/笨得为爱某一个人而隐身憔悴呢。

我想狠狠给你一把快刀/用鲜血的代价教训了狂夫/让你放聪明点/不许质疑你没有忠实的网友/不准轻蔑我们神圣的情义/为了网民/你应该愿意舍弃一切。

不习惯没有你在线/也一样为你守候/习惯在等待的每秒/一遍遍地想你/不要在线隐身/听到了没有?????/杨主任/你还不上线---/还不回来/制作属于你的网络天空。

2006年11月17日,正好是吉予被借调州委宣传部的第二个月,《葫芦丝之乡网》的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特别是大家喜欢的文娱频道也变成了“荒地”,曹先贵同事特来电说:“你制作的网络天空,网友特别喜欢,你现在调走后,专找你的网友电话也响起来了,留言也多起来了,追问的目的大多是问你怎么还不回来-------”此前,因工作关系,吉予平时除了接收到网友发来的一些帖子和短信外,压根没注意到网友的公开留言,吉予按照先贵同志的来意,打开网页仔细研读,总感觉得这首自由诗写得比较生动形象、情真意切,虽然有些词句过激了点,但是字字透露出对他工作的肯定、对他的牵连牵挂,同事也鞭策着他对葫芦丝故乡——梁河这种特殊的感情,真是感慨万千、喟人长叹!

“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毛泽东语),为坚守阵地,不被别人占领,吉予把《德宏团结报.梁河专版》视为阵地,四处采访,天天写稿,那个时段的《德宏团结报》几乎变成了他的“自留地”。为何会这样呢?在2013年1月12日《德宏团结报》11版珍藏版上,曾刊出《德宏团结报助我成长》的文章回答得好,其内容如下:

在一次宴会上,几个记者朋友围坐一桌,侃谈着自己从事的行业,其中一个说:“2009年,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我在基层一线报道抗旱救灾时,被晒得黑呦呦的!”另外一个接着感叹说:“哎!近年来,不是旱灾就是震灾!我们当记者的真是辛苦‘死’了!”又一个朋友也接着说:“是呀!我在新闻部门一干就是30多年,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一线的镜头几乎被我捕捉了,但与其他行业比起来,记者这个行业既危险又光荣!”大伙儿议论着工作的艰辛与困惑,语气里充满了“当下自己从事的行业是伟大而神圣的”感觉。

朋友们的侃谈,把吉予记忆的闸门再度激开,吉予与《德宏团结报》的情缘,可以追溯到10年前。突然间,10年前的经历和往事,就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一幕一幕地掠过。

吉予出生在美丽的葫芦丝之乡梁河平山高寒山区,1996年考入高中,在阅览室里有缘与《德宏团结报》相结识,清新靓丽的“德宏团结报”五个大字偶然间闯进我的视野。吉予迫不及待地从报架上取下来浏览,发现里面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喜闻乐见,而且地域色彩鲜明、匠心独运,可以说是集天下之精华而成独特风骨的好报。从此,只要吉予有空,他就会跑到阅览室先睹为快,然后整整齐齐地放回报架。当然,习作中总会有报上的内容。后来,吉予上了高等师范中文系期间学习,有幸参加了“德宏创新作文大赛”颁奖仪式,结束后拿着自己的“大作”来到报社,在德宏团结报社值班编辑倪桂英老师的精心指点下,第二天“消息”刊登了,校领导还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表彰奖励了他,让他兴奋不已。从此,吉予对周围的事情更加关注了,接着又写了题为《还市民一片净土》、《警惕中学生“吞云吐雾”》寄给报社,很快便在“读者来信”栏目变成了“铅字”,师生们争先传阅、相互点评。

在下来的日子里,吉予的名字就经常印在《德宏团结报》、《德宏教育》、《德宏语文报》、《春城晚报》等刊物上,其中散文《夜雨》相继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广播和《春城晚报》刊播,论文《文章写作的思想融合性新探》、《简析“梦”的抒情言志性》、《观察物态着重要写出“立体美”》分别被《德宏教育》、《德宏教育学院学报》、《凤尾竹文学》刊发,吉予在校就露出尖尖角。为鼓励创新发展,中文系副教授文静斋推出新规:“只要同学们能在《德宏团结报》等州级刊物公开刊物上发表报告文学、调研报告等理论文章,期末可以免考《现代新闻写作》、《写作》两个学科,而且得分最高,至少是全级第一。”期末,吉予果然夺得了两枚学科“金奖”,学校还特意安排吉予作新闻写作专题讲座,他组织创办的《晨曦文学》刊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2002年7月,吉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梁河县职业中学高中部任教。自己感觉很幸运,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机会,获得了比乡下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同时也给自己压了担子:每月在《德宏团结报》发表2~4条消息,每季度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1篇有深度有高度的社科论文。年底盘算,已在《德宏团结报》、《云南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条),最荣耀的是被县教师进修学校聘为《梁河继续教育》执行主编。正是在《德宏团结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下,吉予认识到,只有确立“品行+行动+技能”的总体目标,教学相助、教研并举,职业教育才能上水平上台阶。在家访调研中,吉予虽然听不懂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等少数民族语言,但所到之处,却因得到“翻译官”的鼎力相助,可以说是畅通无阻。记得有一次,吉予到阿昌山寨就民族教育进行调研。由于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第一天去采访失败了,第二天聘了一位“翻译官”,顺利完成了调研任务,不到一个月,题为《由“读书无用论”引发的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亟待加强》发表在《东陆时报》《德宏教育》上赫然变成了“五号铅字”,同行们看了文章,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扬他,后一篇文章还获得了“德宏州优秀社科论文奖”。

2003年7月,吉予借调县委宣传部时,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特别是在担任《德宏团结报》梁河记者站站长期间,由德宏团结报牵头组织到云南新闻出版局学习培训并颁发的《新闻培训班合格证》和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记者证书》,标志着他从“通讯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后来虽然离开了这个重要的岗位,但他还是小心羽翼底珍藏着,烫金的封面依然闪亮,吉予在思想上行动上彻底否认了过去对“两瓶啤酒一顿饭,每天出门有戏看……记者不出门、照样写新闻”的看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在记者站工作之初,凭着“老掉牙”的工作经验,尽管勤跑基层、埋头苦写,但是收效胜微。后来,吉予得到了时任《德宏团结报》总编辑杨丽云的鞭策鼓励和精心指点:“当记者很辛苦的,而且你还刚参加工作,注意请示汇报,注意加强学习,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吃透党和政府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抓住问题后再写稿,这样写出的新闻才有指导性和针对性,见报率自然就会提高。”之后,吉予大胆采写各类新闻报道,果真收获不小。

2008年5月,吉予调离记者站时,主讲党课、新闻专题写作8场,对外发表3000多篇(幅),收集整理成6册“外宣汇编”,其中参与组织编辑《德宏团结报•梁河专版》230期,在《德宏团结报》发新闻图片250幅,新闻稿件2000多条(幅),特别是在借调《孔雀之乡网》工作期间,日编辑(更新)新闻量近百条(幅),其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日报》、《南方周末》、《社会主义论坛》、《云南支部生活》、《春城晚报》、《滇池晨报》、《民族时报》、《云南经济日报》、《云南法制报》、《东陆时报》、《民族音乐》、德宏电视台、德宏广播电台和各级网络媒体上刊发,有效地宣传了经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和新经验,有的稿件(摄影)多次获得了省、州、县举办的征文奖项,其中:省委办公厅、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德宏州委、州人大常委会、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州委宣传部、梁河县委分别授予了“宣传先进个人”、“宣传先进工作者”、“优秀撰稿人”等多项荣誉。

荣誉虽多,并非代表自己高水平。吉予把自己看成了小学生,只要见到同行就请教问道,用心记用心学,结合自己采写新闻报道的体会,写成了《种好县市专版自留地努力构建和谐的管理模式》、《从写作的角度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关于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调查研究》等论文10余篇,前两篇曾被新闻界的同行借鉴和索引,后一篇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成为梁河申报葫芦丝之文化乡的主要材料和理论依据。为充分发挥记者站这块阵地作用,建设了《葫芦丝之乡网》站,开通了新闻、理论园地、文化梁河等11个频道,为梁河发展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这张文墨芳香的《德宏团结报•梁河专版》,为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默默贡献着。

记得有一次,吉予随同梁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雷逢晓到平山乡梁子街调研时,途中遇到一个路边放羊的老农,闲谈间,得知了这位老农“第一年养山羊,纯收入达9000多元,加之饲养的鸡和猪,全家收入翻了几番,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当天,吉予回到办公室,把事情处理完毕,就写了题为《灵羊起步奔小康》的通讯,在以《工作简报》的方式呈报领导的同时,还分别发至《德宏团结报》、《云南经济日报》,一个礼拜后,两张报纸相继刊出,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

感怀《德宏团结报》,因你伴我成长;寄情《德宏团结报》,因你创新发展。吉予在秘书岗位和编辑《德宏纵横》时,在《德宏团结报》上发表“豆腐块”、“火柴盒”之类的文章,也时常会得到了别人的夸奖和鼓励:“你人年轻,人品好,工作强,有奔头,好好把握,将来一定有出息!”这几年来,吉予的确是好好地干、用心地干,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岗位,也接受了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仅拿了几个奖项,最重要的是获得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别人的鼓励和表扬,就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肯定和赞扬;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就是对自己信心的巩固和增强;别人的批评和教育,就是对自己工作的鞭策和提高。这笔财富,必将成为吉予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必胜信心,必将成为吉予不断进步的收藏法宝和闪光航标。

“转”是一种常态,“变”是一种心态。在这飞快的10年间,吉予虽然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过变动,但唯一不变的是:不管多忙,吉予每天总在第一时间读报,已成为我工作的一种方式,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成为吉予人生中的一种品质,这一切都与《德宏团结报》的培养和帮助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经过报社编辑的精心指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大家的关心、支持、帮助、激励,才使他有了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吉予时常提醒着自己:我最大的优势是得到了别人信任和帮助,最好的感恩方式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多干实事和好事。

这样的提醒,让他如青苗茁壮成长。

这样的工作,让他如轻舟顺风航行。

这样的生活,让他如云雀怡然自得。

这样的关心,让他身份转变,成为“国家公务员”。

2006年6月,梁河县委研究决定,让吉予担任梁河县文产办主任。这个职务,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为葫芦丝之乡品牌打造伤了神

2006年的一天,时任梁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在会上宣布省政府发布的一条重要消息:梁河葫芦丝之乡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名命。

此时此刻,10多年前为打造葫芦丝之乡的一桩桩往事波涌似的从吉予心底泛起……

2003年11月16日,时任梁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俄吞主持召开县长办公会,内容是专题调研梁河葫芦丝发展现状问题。

虽说会议是县长办公会,但会议开得很热烈,大家各抒己见,吉予是被县长点名参加了。

通过激烈讨论,会议决定:一是以“挖掘葫芦丝文化、打造葫芦丝品牌、发展葫芦丝经济、建设葫芦丝之乡”为发展定位,以“研究葫芦文化、开发葫芦产业、建设葫芦特县”为基本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配合协调,通力合作。二是成立以梁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俄吞为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雷逢晓为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稚泳为常务副组长的葫芦丝课题调查组,抽调县人大常委会助理调研员杨常升、县政协原副主席段一全、县文化局文馆所所长杨文贤和时任宣传干事、德宏团结报梁河记者站站长的吉予为成员。三是由梁河县委宣传部牵头,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文化局配合做好梁河葫芦丝收集、整理和申报工作。四是调查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由杨常升负责审核把关,段一全负责整理傣族葫芦丝传奇故事,杨文贤负责改编傣族葫芦丝传奇故事(傣戏),而吉予负责执笔起草《梁河县葫芦丝调查报告》的主题报告、摄影、各类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协调服务工作,其中傣族葫芦丝口述故事和傣戏作为调研课题的附件。

任务一明确,关键靠落实。会后的第二天,梁河县葫芦丝调查组就深入河西、芒东、勐养和遮岛等乡镇的十多个村寨走访调研,时间一直持续到了11月30日。期间,调查组走访了40多位民间艺人和葫芦丝爱好者,收集了大量鲜活而翔实的资料,以此同时,还专程拜访了时任州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杨世庄和州文联、州歌舞团、州傣剧团的龚家铭、龚灿政、孙家显等音乐界的权威人士,并通过电话等方式多次与龚全国、哏德全、石兰英等知名人士对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通过深入走访,调查组写出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很强的《梁河县申报葫芦丝之乡的调查报告》,包括《主体调查报告》1份、《民间传奇故事》2篇、《传承人小传》6份、《葫芦丝的传说剧本》1篇、照片200多张,为后来申报和注册“葫芦丝文化艺术之乡”奠定了基础。

《葫芦丝调查报告》报梁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后,申报注册工作也随即展开。但尤为可贵的是,吉予在《主体调查报告》明确提出:梁河葫芦丝文化底蕴深厚,打造“葫芦丝文化艺术之乡”势在必行,而且不能耽误,必须抢时间、抢宣传,绝不能步别人后尘。如果一旦被外地抢宣注册,在梁河传承几百年的葫芦丝优秀文化就会被他用,建议梁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尽早协调争取、申报立项。

当然,这也是吉予梁河县委常委会上和县委领导面前多次提出的主张。光有说不做,也是空中楼阁。吉予主动撰写《梁河县打造葫芦丝文化艺术之乡》的百字消息,先后在发至《德宏团结报》、德宏电台《新华网云南频道》《春城晚报》刊播,由此吹响了打造“葫芦丝之乡”品牌的新号角。

回想当初,吉予研究葫芦丝文化时,互联网上几乎搜索不到与葫芦丝相关的资料,后来笔者着手构建“葫芦丝之乡网”(原“梁河宣传网”)、“葫芦丝网”和葫芦丝博客等载体,借此将自己的调研资料陆续刊发,供网友查阅与索引,结果被互联网批量转载,点击率上亿人次。特别是在2007年的“中国·德宏首届国际葫芦丝节”前,组委会知道吉予对葫芦丝文化研究不浅,便要求他带着记者前往梁河深入采访,全由他负责提供或书写葫芦丝文字材料。

根据德宏州委宣传部领导的要求,吉予把自己多年的调研成果压缩成4.7万字的《葫芦丝概说》(简本)无偿提供给了组委会,让媒体记者和专家学者们直接选用或分享,几日的功夫,铺天盖地的葫芦丝消息迅速流转到了各级各类媒体。

此时的心情,吉予不禁热泪盈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很清楚地记得打造葫芦丝之乡品牌的来龙去脉。但自己是由于工作变动,条件不允许,角度不适合,文稿也不太成熟,评职也不需要,苦心写出的《葫芦丝文化探析》(28万字)在出版社书沉睡10年有余,时值2012年,返家乡挂职,乡亲力挺建议:尽快出版发行,多给家乡做些努力!

当然,葫芦丝的事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期待的目光,沉重如山,吉予也不敢懈怠。

直至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个研究生登门求情,执意要他为他的“导师”,可他深知自己才识浅薄谢绝了,但时过不久,那人又托州委领导几次登门恳求,让他给他辅导辅导,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吉予实在难挨情面,又不好推却,老觉得大家对他信任有加,尤其是梁河父老乡亲的厚望,只好利用节庆假日修修补补,出版了结心愿,一来可以回报家乡,二来可以充实葫芦丝之乡品牌内涵。

写书不容易,出书也艰难。整整过去了17个年头,终于在2019年4月由德宏州民族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吉予本人将自费出版的书赠送给各级各类学校、乡镇村组及机关干部600余本,价值3万多元,以这种最完美的形式了结了心愿。

这种心愿,完全是在葫芦丝文化理论成果不多的情况下,吉予把“苦与乐”撒于田野乡村,希望能诠释少数民族音乐思想,实现童年的梦想;希望能总结出葫芦丝的阶段特征,展示出葫芦丝发展的演变轨迹;希望能建立以葫芦丝为研究对象的民俗文化学科,引导民众心灵飞翔;希望能探索出葫芦丝文化发展繁荣之路,让更多的人热爱天籁之音。

如此种种,在业余时间,全凭吉予踏着对童年音乐记忆的脚步,非常乐意将自己了解到的葫芦丝文化献给喜欢它的朋友们。

吉予从山村娃娃变成国家干部,凭着别人帮扶的外脑和自己的大脑,作为打造“葫芦丝之乡”地方品牌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建言者,这是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宣传生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事,怎能不激动、不兴奋吗?

调州委核心机关

吉予2006年9月还在梁河工作,9月中上旬的一天突然收到州委宣传部的通知,拟安排吉予到省云网培训学习两个星期,要求他尽快协调安排好手头工作,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在州委宣传部的安排的带领下,吉予和一位科长于2006年9月15日到省委宣传部、云网跟班培训。时间虽短,但学到了许多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知识,那是他第一次获得网络培训的机会。

9月30日,收获满满的吉予回到州委宣传部,及时向田大余部长和分管领导汇报了学习情况。可出乎意料的是,田大余部长对他说:“国庆黄金周放假回家看看老人,好好休息几天,收假就不回原单位,就直接留在国际互联网德宏新闻中心工作一段时间,至于借调手续问题,先让人事科协调办理。”

观念不变原地转,思路一变天地宽。吉予借调工作又不止一次,能参与孔雀之乡网(http://www.dehong.gov.cn)建设正是自己发挥优势的好地方。

孔雀之乡网前景美好,但起步却异常艰难。当时,国际互联网德宏新闻中心、孔雀之乡网有三个人(两人借调),都没有计算机网络专业背景。唯有吉予摸索创建过《梁河宣传网》,但经验不足,技术部精,有待提升。他们三人,既分工又协作,谷泉音负责总协调总调度,蔺以能负责文字审核把关,吉予负责技术支撑和一线采访报道。网站就这样尝试着诞生了。

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至2006年11月底,经过4个月紧张筹备,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国际互联网云南新闻中心策划、设计、制作网页、网站logo、频道栏目,在租借的100平方米办公室里,孔雀之乡网站投入试运行。网站的采编和技术力量弱小,新闻内容大部分转载自《德宏团结报》,表现形式依然是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原创新闻少,栏目比较单一,网页版面单调死板。

如何把德宏的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以及政务新闻等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互联网对外快速有效地推介,方便州内外民众及时获取关于德宏的新闻、信息,成为摆在新网站面前的迫切任务。问题怎么办?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是当前明摆事实。州委宣传部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决定通过公开招考与聘用的方式,后来引进了6位同志充实到团队里,为孔雀之乡网输送了新鲜血液。

2007年3月16日,第一次网络直播在芒市宾馆举行孔雀之乡网开通仪式,在德宏这个边疆地州掀起道道涟漪,孔雀之乡网也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德宏的第四大媒体,标志着德宏外宣跨进了网络时代,德宏人有了自己的网络媒体。

第二次直播是在当年的德宏“两会”期间,运行不久的“孔雀之乡网”正式对外网络直播,让网民们足不出户就在网上直接了解当年的“两会”盛况,让代表委员们步出会场就在芒市会堂门口两侧的屏幕上看到刚刚召开的会议实况,代表委员们都看到自己的图像,深受好评。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快捷、面广、生动、多样的传播功能和多元化、立体化的网络直播,成为德宏对外宣传的一个新渠道。

有了第一次直播,便有第二次,日后更有若干次。在积极做好全州重大活动、重要工作新闻报道的同时,先后策划制作了“缅桂飘香,胞波情深——中缅边民联欢大会5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大工作研讨会”、“首届国际葫芦丝文化节”等大型专题并现场网络直播,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快捷、面广、生动、多样的传播功能和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2007年7月,吉予离开州委宣传部时,孔雀之乡网站已开设了12个频道(含一个为英文版),150个栏目,涵盖新闻、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旅游指南、投资环境、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发展政策等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站访问量日益增加,网友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台湾及南亚、东南亚等,良好的外宣效应日渐凸显。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积累,网友们都能在百度等搜索功能上找到想要的 “东西”,并成为德宏网上大百科全书,综合实力在全省州市新闻网中名列前茅,德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示。

机遇总是给了有付出的人。吉予从州委宣传部安排到州委办综合科主持一个《德宏州情介绍flash网络课件》。

吉予接到这个任务,感到很别扭,因为自己的技术不过硬,平日也没有机会系统学习过软件“三剑客”,要制作一个60分钟的flash网络课件确很难。吉予左右为难,该怎么办呢?需求外援,恐怕是唯一的途径。于是,吉予驾着摩托到电脑公司请求支援,几乎跑遍了芒市的大街小巷,没有哪家公司能完成。

最后,吉予找到一家公司说是可以承接,但要到昆明订做,以秒为单位计算,60分钟的flash,将付约28800元,还需自己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工作方案,如有改动将另附费用。这么昂贵的钱,到底由谁来出钱呢?自己出钱吧,工资才1700元,那是天文数字,不足启齿;去找领导汇报报销呢?也恐怕不行,这本就是对我的考验,只能另谋出路。于是,他眉头一皱,说干就干,白天收集整理文字材料,晚上就跑到电脑公司求师学艺,专门学习flash等有关软件,加班加点时常干到凌晨两点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电脑公司的帮助下,经无数次修改完善,终于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也得了州委领导的肯定与好评,但是自己也消瘦了许多,早上上班时脸色苍白,胡须夹杂着面部油汗,一看便知,正是熬夜连战的成果。

任务上交后,州委办公室领导让吉予继续留在综合科顶岗学习,时间长短没确定。一年后的2008年5月,吉予才被正式调至州级领导身边工作,使他有了直接向上级领导学习的机会,得到了很多启迪,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省委学习获丰收

2009年11月3日,吉予怀着激动的心情,省委办公厅常委办报到,顶岗一直持续到2010年4月30日,时间为期半年。

31岁的吉予,原本打算于今年过年前后结婚,为了把握到省委大机关学习机会,决定把婚期推迟到今年年底进行,可见他非常珍惜那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省委办公厅,吉予被安排在省委常委办工作。一起顶岗的有瑞丽市委办的徐千军、丽江的龙雨、郭丽娟四人。省委常委办是省委的首脑和中枢,承担重大调研、重要文稿、重要会议、重要接待、重要公务活动的协调服务,牵头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他重要客人的组织协调等等。

在那里,吉予学理论学业务。每天梳理工作情况,每天阅读新闻、报刊杂志,结合实践实际,自觉总结整理了《关于承办省委大中型会议会务工作程序》、《关于省委会议、领导公务活动现场检查工作程序》2个心得体会,交给带分管领导帮过目审核把关,领导看后当场表扬“他善于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于是,省领导特意安排他收集、整理、编辑《常委办工作制度规程》汇编,具体内容划分为:4条工作职责、10余个工作制度和规定,7类24项会务工作细则,9个工作流程图及《省委执政纪要省委主要活动综述》,包括省委主要领导调查研究、慰问走访、出访会见、参加仪式庆典为主要内容的编辑工作。严谨细致是省委坚持的一惯作风。让吉予记忆犹新的是,有两个例子会不停地在脑子里翻腾。

第一个例子:领导安排丽江的一个同志送三份《拟办单》复印件给一位处长,可能是材料夹紧在一起,也许是他没注意到,就多发给这位处长1份,没有料到的是,等他回到办公室不久,这位处长就带着《拟办单》复印件来办公室问他们,为什么要多发给我?你什么意思?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可是他们也承认了错误,作了自我批评!可是他当场就打通主任的电话,把情况说得非常严重,现在不是辩护谁对谁非,而是要一个观点再次敲响了警钟:办公室工作无小事;第二个例子:吉予有幸服务2010年3月“庆三八”联谊会议,承办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但会前有个细节却出了意外:会前,演员们将一只开着的无线话筒置于某角落,待省委领导作重要讲话时,由于电磁波干扰辐射,音响出现了两次刺耳的尖叫音,严重影响了会议效果。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一条重要启示:无论干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沟通协调,决不能忽视或放过任何细节问题,细节问题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

第二个例子:吉予处置了中央打来的一个重要电话,那是一个星期天17:30,我接到中央某局的一个重要电话,按照工作程序和要求,制作了《重要电话记录》,同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可是在报告一位处长时,电话却无法拨通,随后又反复拨打了几次仍无结果,直到当天19:40才拨通电话,这位处长却严厉地说:“我刚才在办公室,你怎么不打办公室的电话报告;我现在刚回到家,又让我回去处理,岂不是影响工作了吗?”事后,他进行深刻反思后明白,其实只是多打一个电话就完全可以解决的事情,结果却忽视了这个细节而给工作造成了被动和不利。不过,他提前能获得那份“厚礼”,既是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又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政治待遇。

这两件事给吉予一个深刻教训和启示:办公室工作无小事,工作不出事则已,出了事就是大事。

在省委常委办,吉予时常忙前忙后、加班加点,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做法……

在那里,吉予学制度学规律。省委常委办除了大量协调沟通外,按规定、制度、按规律办事是最基本的方法。譬如:在办会、办活动中,承办单位不与正式请示文件报批是坚决不受理的。特别是承办单位在报送办会、办事请示时,要求来文单位按照请示公文要求并将代拟领导讲话稿、主持词作为附件等一并报送,否则是不受理的。即便是承办单位将代拟通知、代拟稿件等报送领导个人批示,虽然领导也批示同意,但常委办认为这是不合乎办工作规律程序的,一般情况是下是不受理的,要将原件退回原单位,要求承办部门按照程序逐级报批。承办部门接到请示件后,研办人填写《省委常委活动拟办单》,写明来文单位、收文时间、办文号、类别、事由等等。在充分掌握有关安排情况和征求有关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拟请有关省委领导参加活动或会议的建议和意见。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中,必须写明活动或会议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范围、议程、主持人、讲话人、着装要求,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及相关会务单位就组织筹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新闻报道、安全保卫、交通疏导、医疗保障、卫生检疫、文稿审改和机场(车站)、边检也有明确要求,对保密性要求较高的活动以及规模较大的活动或会议提出召开协调会的建议。《省委常委活动拟办单》应在3天内拟办完成,按照逐级报批的原则,当领导批示或领导报告完毕,及时将领导批示的《省委常委活动拟办单》复印后发送或传真至有关会务部门尽快落实工作,这样既不会造成工作被动,也不会造成工作失误。

在那里,吉予学统筹学协调。立说立办、常事快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是省委常委办的一惯特色。例如,每次召开省委领导出席的重要会议之前,都要与相关部门多次进行沟通,协商会务准备工作是否成熟,涉及多个部门的会务是否达成共识,需要省委决定的事项是否明确与成熟等,并在会前到会场做全面细致地检查,保证会议的质量和效率;对重要待接待,事先与领导秘书反复沟通联络,争取工作主动,明确领导考察的目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环节,主动与相关单位沟通联系,协商有关考察地点、考察内容等,始终做到“接待前耐心协调沟通、接待中细心协调服务、接待后认真总结成效”,让领导、基层、群众“三满意”。吉予顶岗期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对工作大胆思考、大胆总结:当人们把某事弄糟时,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工作之初,我们准备充分、安排周密,可是在工作开始后,一些细节问题却不断“冒了”出来,给工作造成被动和不利。作为办公室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工作实际、工作规律、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办事,注重调查研究,用心工作、用心做事,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总结,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思路,采取措施、弥补不足,会办难事、敢办新事、能独立办事,努力使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和高效。如果在细节问题上心存侥幸、自以为是,工作中就非常容易出纰漏,往往功亏一篑,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轻视沟通协调,哪怕是少打或漏打一个电话,都会给工作留下历史遗留,直至积重难返,影响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平日,只有多学习、多思考、多琢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厌其烦、一丝不苟, 化被动为主动、尽最大的努力,才能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工作协调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那里,吉予学方法学经验。在办会、办活动中,有五个环节或经验值得学习:一是材料准备。提前准备活动或会议方案、人员名单、有关背景材料等,并及时提供给省委领导审定。二是协调落实。提前将公务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有关情况通知省委领导的秘书和有关人员,协调落实新闻报道、安全保卫等事项。重要活动还需召开协调会,协调相关事项。三是现场布置。要求承办单位提前1天对活动场所进行布置,包括主席台、会见厅、宴会厅、休息厅的布置,席位的安排和音响、录音、合影现场、行车路线、停车地点的准备等。重要活动,如表彰大会等还要提前演练活动程序,确保周密严谨、万无一失。四是检查落实。工作人员提前40分钟到达现场检查准备工作,落实其他参加人员、新闻单位、警卫人员和需向领导提供的名单、议程、主持词、讲话稿等到位情况。如有安排不周密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五是现场服务。承办人员要在现场负责引导参加公务活动或会议的省委领导到休息室休息,待相关领导到齐后,引领进入活动场所或到主席台入座。要在活动现场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掌握活动或会议的进程,及时处理活动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等,以防个人扯皮找借口推脱理由。

在那里,吉予学值守学应急。值守应急是省委常委办一项主要日常工作,是保证上传下达、政令畅通,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以前,吉予在地方上只是配合值守,现在在省委核心部门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应急值守工作的确发生了大变化。当然,大家可能会听说过另一个版本,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玩笑背后,我们也忍不住深思,此时的舒服,会是永远的舒服吗?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适者生存的道理,强者有能力适应环境,而弱者有能力安慰自己。颓废的美丽,不过是为失败找的借口。为了不安慰自己,吉予对常委办值守应急进行总结梳理:一是分主班、副班进行,主班每班工作24小时,副班工作8小时,每天08∶00主副班进行交接班,双休日09∶00交接班。主班负责处理当值工作,副班协助并于次日转为主班。主班应完成当值承接的工作,因客观原因未能完成需要接班人员继续完成的,在交班时详细交待清楚。确认没有差错和疑问后,双方签字完成交接班。二是当值主班每天22∶00前(节假日除外)通过电话联系领导秘书收集省委常委第二天活动安排,随即打印完成《省委常委每日活动表》并呈送常委办领导审定后付印。三是当值主班每月14日、28日负责电话联系省领导工作人员,收集整理省领导计划到州市调研活动信息,即时完成《省领导调研安排通报》对并呈送常委办领导审定后付印。四是处理上级、平级下级来电来文时,接收前请对方提供单位、姓名、联系方式等,接收后要及时办理,登记接收和转交时间。传达领导指示、批示应要求提供书面材料,遇有特殊情况不便发送传真的紧急重要情况时,认真做好记录并主动复述核对,确认准确无误后即刻打印《重要电话记录》,尽快按程序和规定办理。四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按《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办法》的规定办理。

在那里,吉予学写诗写词、寓教于乐。工作之余,吉予积极撰写工作论文和文学稿件。在顶岗期间,根据工作实践,吉予撰写心得体会交至《秘书之声》杂志社,编辑老师在文末用黑字写道:“XX作者是云南省秘书学会会员,工作单位:中共德宏州委办公宣综合科。曾到中共云南省办公厅常委办公宣顶岗学习半年”,同时在本刊“编前语”中写道:“在‘专稿’栏目,除了刘明同志的这篇文章,XXX(本文作者)、杨正江两位会员同志,分别写的《如何搞好党委办公室协调工作》《群众接待工作忍受耐心》,谈的是一段时期的工作体会或是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吉予想,正是由于本文概括了协调工作的“秘诀”,才得到编辑的重推与肯定。后来,根据州委某领导看到此文并批示精神,建议吉予把此文的标题改为《做好协调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不久后省机关事务局发出通知,获奖名单里写着“三等奖”;歌曲《边境大盈江》获云南省委省政府第七届云南文艺创作基金奖二等奖;《你腻了么?》获求是杂志社优秀征文奖,在全国几千篇征稿中,公平公证选出100篇刊登在《生活与哲理》(求是杂志社出版)里,而且自己也竟然属于哪个幸运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