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春林的头像

杨春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24
分享

我与《大草原》

二胡独奏《大草原》是我改编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这首曲子比起第一首改编创作的二胡曲《东北秧歌调》更悠长、圆润。我成功了,非常高兴。这首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我与蒙古族的缘分,来自我与蒙古长调的缘分,来源于我与大草原的缘分。

(1)我与蒙族的缘分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但在北方接近内蒙的省份也有少量蒙古族定居。

我与蒙古族的缘分是从1965年开始,那年我九岁。

1964年,父亲被公社党委调任为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1965年,我和妈妈弟弟妹妹一起随迁到白厂门公社所在地的城西大队。由于前任吴书记家在五队,所以,爸爸接任后,我们全家也把户口落在五队。

我们去五队种自留地。看到地里的农民一边劳动,一边说着我们根本不懂的语言。我感到很奇怪。回到家问爸爸,他们说的什么话呀。爸爸说,忘记告诉你们了,我们入的五队,整个生产队都是蒙族,只有我们一家是汉族。蒙族人在一起时只说蒙语,不说汉语。我这才晓得,原来他们说的是蒙语,难怪听不懂。

学校开学了。当时白厂门小学四年一班就有五名蒙古族同学。他们的长相和汉族区别不大。男生以方脸和国子脸为主,女生的脸偏圆一些。只是说汉语时显得不是很娴熟,生硬一些。下课时他们也愿意一起玩,一起说笑。用蒙语交流,很开心。有时也和汉族同学一起玩,用汉语交流,没有语言障碍。

蒙古族同学比较豪爽,说话也直接,不转弯抹角。也很好交。我班的吴志刚同学就是我的好朋友。

吴志刚同学和我一起上山割草,打柴,爬山,玩游戏。特别是他在大山中叫我蒙古呼麦!叫我蒙语。

我们一起骑自行车到阜新县喇嘛洞子,探索东藏的奥秘。

1966年11月,我们五个同学相约,以长征的方式,步行长征去沈阳。五人中也包括这位蒙古族的吴志刚同学。我们走着,很累,很冷,但是也锻炼了我们不怕苦累的性格。我们步行了240公里,到达了沈阳城铁西区十四路接待点。每天去工厂参观,游览市容。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真是见了世面。

一天我们五人乘坐13路电车,去南站参观。我们在沈阳站下车,看到苏军纪念塔,看到人声鼎沸的南站广场。心情特别高兴。突然,我发现我们一行只有四人,缺一人。缺的是吴志刚。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

我叫大家分头找,一小时后在纪念塔集合。

我找了中山路,太原街等周边几条街,根本没有吴志刚的踪影。差不多一个小时,我又回到纪念塔,几个同学都回来了,没找到。我们是第一次到大城市的农村孩子,我真怕再走丢了一个就麻烦了。我这个带队的要尽到责任。我叫大家先回接待站再说。

我们回到接待站。我反复考虑吴志刚会去哪里呢?突然,我的脑子闪出一个想法。吴志刚没进过城,胆子小,应该不会乱跑,有可能一直在车上没下来。所以,我把大家安顿好,自己一个人去了十三路电车终点站。

我等了一辆又一辆电车到站,大概等了四十分钟。突然看到吴志刚在坐车上。我急忙上车把他拉下来。无助的吴志刚看到我,心里总算踏实了。还是我猜的对,他怕下错车,就一直在车上来回坐了不知多少次。他也想我会到车站找他。我问他是否饿了。他摘下帽子,从帽子里面拿出半块面包。说:不饿,我吃了半块面包。

我和吴志刚的同学在白厂门小学同学两年。然后,我们随父亲去郭荒地大队,我去了谭屯小学读书。一直到中学九年,我又回到白厂门中学读书。我与吴志刚又是一个班的同学。

我的这位蒙族同学低调、沉稳,但性格豪爽、直接。

(2)我与蒙古调的缘分

蒙族歌曲我还是比较熟悉的。

由于西域的原因,我在学校文宣队也演奏过蒙古《好来宝》曲目。也跳过《草原雄鹰》舞蹈。

最熟悉的蒙古调歌曲莫过于胡松华演唱的蒙古族长调歌曲《赞歌》。歌曲开头的一大段长调好像来自天边,好像来自宽广的草原,沁人心扉。

1968年9月,锦州日报社通知,10月1日到我家采访爸爸收听十一社论后的感想。

爸爸是个复员荣誉军人,曾经在白厂门公社八个大队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因身体健康原因申请后原籍郭荒地大队当护林员。爸爸为了更好的护林,把家建在了林业队,七、八平方公里方圆只有我们一家。爸爸护林防火的事迹被省市报导多次。这次锦州日报的采访就是慕名而来。

这可难坏了爸爸。我们这个林业队当时没有电,连广播喇叭都没有。想知道天下大事,只靠订阅的一份【锦州日报】。由于路途远,只能看到前一天的报纸。无法在当天听到社论。

爸爸和妈妈商量能否买一个收音机,收听国庆社论。妈妈打开了钱包,和爸爸一张张的数着钱。一元一元,一角一角的数着。一共是五十一元五角六分钱。这钱是我家的全部现金。这些钱有爸爸打草卖的钱,有我们采树籽卖的钱,有妈妈卖鸡蛋的钱。这些钱本来打算给全家每人做一套冬衣的。爸爸和妈妈商量,棉衣明年在换吧,先把这钱买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收听社论,关心政治。

妈妈同意了。爸爸步行十多里路去八道壕镇买了一个熊猫牌的半导体收音机,共花费了48.3元。

爸爸小心的在墙上挖了一个壁坑,把收音机小心的放进去。打开了收音机,调着拧着,就是收不到广播,即便收到了,杂音非常大,无法听清。爸爸说,供销社很清楚,怎么到家就不好用了。

爸爸看着说明书,拉出来收音机的天线,收音机有声音了。爸爸的手离开天线声音就不清楚了,手再摸到天线,声音又好了。反复多次都是这样。

我想起来了,大队部房顶上有个天线,和大队部的收音机相连,声音很清晰。我马上找到了军队野营拉练留下的炮线(即比较细的电线),爬到房顶上。用八号铁线围了一个圆圈,固定在房子烟囱上,然后将细电线接在铁圈上,再通过窗户送到屋内,接到收音机天线上。再开启收音机,声音很清晰,成功了。

十月一日,收听了国庆社论和新闻联播,锦州日报顺利的采访了爸爸的感想。爸爸真行,居然讲了半个多小时。十月二日的锦州日报刊登了这次采访。

由于这个收音机是我对蒙古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音机后经常播放胡松华的《赞歌》。真是太好听了。我从中学老师佟老师那里手抄了这首歌的曲谱。爱不释手。每当收音机播放时,我都会跟着唱。

刚开始仅能唱主旋律部分,前边大段长调只能跟着模仿。手抄歌谱也没有这部分。所以,咿咿呀呀的模仿,也不知像不像。

每当我上山玩的时候,我也高声的模仿这段长调。不细听还真听不出来对错。

1972年我毕业回林业队劳动,当护林员。每天上山巡山时,我肯定高声模唱长调。有时还站在山顶上练呼麦。终于让我把《赞歌》前的长调搞懂了。唱的更像了。每个弯,每个装饰音、滑音都研究明白了,唱熟了。

1974年10月,在民工团工地广播站当播音员时,我每天都放《赞歌》唱片。

1974年12月,我当了电影放映员,放电影前,一定播放这首《赞歌》。

后来,我在白厂门公社文宣队,每场演出都演唱《赞歌》。

在大学,我唱这首歌得奖。

工作后,每年单位组织文艺活动,我也会上台表演《赞歌》。

这首歌与我结下了缘分。蒙古长调在我心中,萦绕在我的脑中。

(3)我与草原的缘分

草原宽广无边,我总想到草原感受一下。

1996年,我到工商银行辽宁朝阳市分行任行长。朝阳地处辽宁西北部,与赤峰市接壤。赤峰市曾经归辽宁管辖,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长期以来,朝阳与赤峰两市分行的人员比较熟悉,也经常互访。

1997年夏天,我们到访赤峰市分行。业务交流结束后,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游览了贡格尔草原。

贡格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北,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草原。

贡格尔草原真美。美在“野阔牛羊同雁鹜”。这里水草丰美,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雄浑壮阔,草原如茵似毯,野生动植物繁多,河流牵沼串泊,查干突河、贡格尔河绕贡格尔草原而过。似戴在草原上的翡翠项链,为青青的草原平添秀色。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里绿草如茵,草丛中各色各样的小野花,把一片大草原点缀得如诗如画。

草原的四季景色不同,春天的草原,绿草青青,近水之地,到处是蒲莲,到处是黄花,叶早荫,花早放,姹紫嫣红,馥郁芳香;丹顶鹤、白天鹅、大雁等候鸟大批集合在这里。夏日的草原,碧草连天,蓝天白云,百花盛开,无拘无束地铺成了花的海洋,湖泊水色犹如天池倾泄。秋天的草原,秋风乍起,天似穹庐,白云朵朵,似明镜般清澈。冬季的草原,远山近地,一片银白,极目远望,原野茫茫,让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真是四季景不同,四季有美景。

我们是夏季到访贡格尔草原。茫茫草原上鲜花绿草,蓝蓝的天空上飘浮着白云,漫散的牛羊在游荡,河水在静静的流淌。

踏上这广袤的草原,蒙古长调又萦绕在我到脑中。我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先是小声哼唱,到后来,我竟然放声唱起蒙古长调。

在草原上,我才体会到蒙古长调的完美,也理解了长调的精髓。我走在草原上,一遍遍的唱着,体会着。我敢说,这有这次草原之旅,我才真正能唱好这首长调《赞歌》。

(4)《大草原》创作花絮

后来,工作担子中了,没有时间唱歌,特别是没有时间哼唱长调了。偶尔休息时,还会打开音响,唱些歌,第一支歌还是《赞歌》。

2006年,我退休了。经常和琴友们一起去公园拉二胡。在贺老师的帮助下,我的琴艺有所提高。从演奏歌曲到演奏独奏曲。

独奏曲目中,大部分是江浙民风、华北民风、西北民风和河南民风的独奏曲。东北、内蒙风格的二胡独奏曲很少。总想自己改编创作几首二胡独奏曲。

这种想法出现后,我就开始收集资料。用了二个月的时间改编创作了二胡独奏《东北秧歌调》。作品截稿后,把演奏小样和二胡曲谱发给远在大连的齐老师。齐老师我在大学学时的东北财大老师。他爱好二胡演奏,也参加了一个二胡队。他的队友演奏了这首曲子,评价很高。齐老师也对我的曲子很感兴趣。发微信来,让我再创作一些二胡独奏曲。

这次作曲尝试,让我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更让我产生了试图再创作的冲动。我想再创作一首草原风格的二胡独奏曲。

我构思着。勾画着描写草原上一天的生活作为独奏曲的框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草原的场景。

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草原上传来了蒙古长调声。

人们唱起草原上古老的传说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

牧民们心情非常高兴,载歌载舞歌唱赞颂祖国。青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步,两队青年策马扬鞭,奔向远方。

傍晚,草原上恢复了平静。马头琴声由近及远,飘向天边。老人们在蒙古包外又唱起了古老的歌谣。

嘹亮浑厚的蒙古长调飘向天边。草原之夜幽静深远。

二胡曲要表现的场景构思完毕。如何完成这样的构思呢?要用哪些歌曲或音乐的元素呢?

我翻遍了蒙古族歌曲的曲谱,听了无数首蒙族歌曲和乐曲。但是,蒙族长调的韵味一直挥之不去。莫非长调就是我的创作元素!我的感觉找到了。

在众多的蒙古族长调歌曲中,《赞歌》和《马头琴的传说》两首曲子,作为我改编二胡曲的曲目。

我设计着,编辑着。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设计着。用我的构思,和着二胡弓法指法的表现特点创作着。

首先,二胡曲开头,用一整段蒙古族长调由远及近,由弱渐强。表现了草原的早晨一轮红日从天边冉冉升起,牧民们从清晨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接着,用《马头琴的传说》主旋律,表现了草原的神秘,传说远远流长。衬托出大草原的广袤、天然、古朴。

在《马头琴的传说》高亢的副歌之后,接八拍前奏,引出来《赞歌》主旋律。表现了牧民们载歌载舞歌唱赞颂祖国。后边接两组快弓变奏,表现青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步。最后运用中速顿弓接八拍颤弓,表现两队青年策马扬鞭,奔向远方。

马头琴伴奏响起,长调伴奏曲表现了已近傍晚,草原上恢复了平静。

慢速的 《马头琴的传说》主旋律响起,马头琴声由近及远,飘向天边。老人们在蒙古包外又唱起了古老的歌谣。

结尾用了半段变奏的长调,表现了嘹亮浑厚的蒙古长调飘向天边。草原之夜幽静深远。

我写了无数次,改了无数次,也用二胡试了无数次。终于满意定稿了。

我又按曲意编辑了二胡曲的伴奏曲。我用手机上下载的音乐编辑APP,不停的编着,改着。采集、变调、变速、配器、剪切、链接。终于编辑成功了十二个子段伴奏,并成功的将子段连接成满意的伴奏曲。

此去有了满意的伴奏,演奏效果更好了。我在珠江公园里演奏着我自己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大草原》,获得许多游人的赞赏。我把我的演奏小样发给二胡大家贺老师,他很满意我到创作。香港二胡名家曾秋坚老师,听了曲目后也很赞赏。

清晨,我在公园里演奏二胡独奏《大草原》,两只喜鹊和着二胡曲高叫着。预示着友朋自远方来。 真的,友朋来了。东湖春晓二胡队的琴友们,得知我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大草原》后,组团到珠江公园切磋琴艺,听我到演奏效果。

我和大家一起演奏了几曲二胡曲后,应大家强烈要求,我认真的演奏起《大草原》。琴友丛梅蹁跹起舞。琴声,掌声和着热烈的舞步,场面非常感人。

我复印了乐谱,发给了每位琴友。大家很满意。

我非常高兴,我成功了。一首二胡曲装载了几十年蒙古族的缘分,长调缘分,草原缘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