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调活波、浪漫、幽默、热烈。每逢春节,东北城乡锣鼓喧天,唢呐声声,人们欢歌劲舞。扭秧歌,踩高跷,好不热闹。曲调有句句双,柳青娘、满堂红、欢庆丰收等几十种。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最大的特点。秧歌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是东北秧歌的美妙特色。我与东北秧歌有缘,我喜欢东北秧歌,我爱听东北秧歌调,我爱扭东北秧歌。退休后创作改编了一首二胡独奏曲《东北秧歌调》,圆了我的秧歌梦。
(1)
我是出生在东北的北方汉子。小时刚记事的时候,大概三岁左右,春节期间村子里响起锣鼓唢呐声。我就向着声音跑去看秧歌。
四、五岁时,挤进秧歌队看热闹。看着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腰间系着彩带,扭大秧歌、踩高跷。
六岁的时候,基本懂得一些扭秧歌的习俗了。秧歌队现在大队部外打场开始。从起拍到落拍一共扭半个小时。我最愿意看的就是吹唢呐的人。只见他把腮帮子吃的鼓鼓的。一口气吹半小时,也没看到他吸气。整个秧歌队都听鼓乐的编排。他们慢拍鼓乐,人们就慢慢扭,鼓乐快起来,他们就快步扭。人们有的扮成张果老倒骑着一头黑毛驴;有的扮成猪八戒还背着媳妇;有的跑旱船;人们都扮成自己喜欢的角色,还有的男扮女装,男女相对,扭着,逗着,浪着,笑着。我也在队伍边上模仿着,扭着。
秧歌头是张大爷。虽然他个头不高,人也不帅气,还有点锣锅,只要鼓乐一响,他马上精神十足。他打扮成道人模样,手拿竹制的蝇甩子。他把甩子高高举起。口里唱着“哎嗨——哎——嗨——呦……。”大家也接着合唱“哎嗨——哎——嗨——呦……”。开场锣鼓响,落拍后唢呐起,秧歌扭。张大爷在队前指挥着,口里吹着哨子,手里甩着甩子。两手一分,两对人向两边分开走成一个圆。在两手一齐向后摆,人们又摆成两对。他一会把秧歌队指挥成8字,一会又把秧歌队变成一字长龙。这张大爷确实非常热爱秧歌,也确实会扭秧歌。
文大期间,秧歌被划为四旧范畴,被禁止了。唢呐声听不见了。锣鼓的声音总会听到。要么是村里开户,敲锣鼓叫人。要么就是敲锣鼓游街。人们脸上的笑容没了。也没人扭秧歌了。听那锣鼓声好震心,真是心惊胆跳。不知又游谁,不知又要干什么。
1973年,秧歌不再被禁止了。提倡新式秧歌。这一年的一月份我中学毕业,回村劳动。公社举办新秧歌培训班。我参加了培训,很快学会了。我所在的大队不办秧歌,我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晚上,爸爸回来了。这时他在离我家两公里的八家子大队当大队书记。为了引导农民不赌博,不打牌,春节期间准备办秧歌。苦于没人会新秧歌。爸爸和我聊了这些事。我说:“我刚学完,可以当教员”。爸爸说:“太好了,不过没有报酬哇。”“可以,有秧歌扭就好。”我高兴的回答着。
第二天,我和爸爸一起到八家子大队,开始教习新秧歌。我教的认真,男女青年学的很认真。十天的时间基本学会。
新秧歌不同于老秧歌,动作花样不多,要求统一。全部是地面扭,没有高跷,也没有各种扮相。只是穿着红绿绸装,腰系彩带,动作一致的扭秧歌。
我当秧歌头,指挥秧歌队。唢呐和鼓点只有句句双。我学着张大爷,变幻着队形,和着音乐鼓点扭起来,跳起来。到各村打场,一场接一场的表演着。中断了六年秧歌调,一下子又回来了,很受人们欢迎。我扭着,领着,笑着,心里特别高兴。从一村到另一村,每村至少3—5场。观众很多,参与扭秧歌的也逐渐增多。从48人增加到近百人。从正月初一,扭到正月五十五。真过瘾,真痛快。
1976年以后,允许老秧歌,高跷等群众娱乐。从76年10月庆祝胜利起,秧歌已经变成了群众庆祝的主要形式。
这时,我已经是镇电影队队长。放电影前也有的村敲起锣鼓,吹起唢呐,社员们扭上一段大秧歌。好不热闹!每次,我都会参在其中,享受快乐!
(2)
扭秧歌是我儿时所爱。青年、成年时期,由于上大学、繁忙的工作,没有机会再扭秧歌。 休息的时候,偶尔看一下农村背景的电视剧,出现扭秧歌场面,还是很爱看。那鼓点和旋律那么熟悉,心情很是高兴。
退休了,有时间了。可是,我定居在南粤羊城,这里没有东北秧歌。公园和广场上是广场舞。
我拿起了儿时喜爱的二胡,演奏着北方的歌曲。我在网上下载了40几首歌曲的伴奏,运用编曲APP对伴奏曲升降调、剪辑、合并、加音量、配器。形成了适合二胡演奏的伴奏曲库。
我在公园和着伴奏演奏着二胡曲,有幸与共同爱好的二胡友组成了琴韵长流二胡队,并被推为队长。我给大家拷贝了二胡曲,指导大家如何听伴奏,何时起奏,何时等伴奏,还带了大家在文化公园大舞台演奏二胡曲,取得成功,赢得掌声。
人员发生变化,琴韵长流队解散了。我又组建了东湖春晓二胡队。这期间结识了二胡高手贺老师。贺老师军队将官背景,虽70多岁,精神抖擞。低调的老人家二胡拉的好。演奏的都是二胡独奏曲。那么多曲目,根本不看谱,全部在脑子里。《赛马》、《奔驰在千里草原》、《喜唱丰收》、《喜送公粮》、《喜看麦田千层浪》。他演奏的非常好。
我开始跟着乱竽充数的演奏着,好像有些入道。不久,居然能够跟上贺老的节奏,我喜出望外。我看着这些曲目的曲谱,一句句的找着感觉,还多次听这些独奏曲的录音。我坚持练着,研究着。渐渐的找到了一些感觉。
突然一场大病,我不得不住院治疗,手术及各种治疗进行了好长的时间。近一个月的时间与二胡队失去联系。一个月后,我拖着尚未痊愈的身躯,到公园欣赏贺老与琴友们演奏的曲目。这一个月他们又学了新曲目《河南小曲》。这首曲子比较难,是八级考试曲。他们已经有了模样。我根本没听过这首曲子。
因为身体状况差,没办法在公园长时间练琴。只能在家关上门窗,在阳台上练。我打印了《河南小曲》曲谱,一句句的练,一句句的学,进步很快。半个月的休息,曲子成了。
我的身体也基本恢复。我又去公园和大家一起练琴。我能够跟上贺老的旋律。地方特色的曲目真好听。
我在网上下载了二胡独奏的《河南小曲》伴奏曲。经过增音调速,形成了非常合适的伴奏曲。和着伴奏演奏特别好听。我把伴奏拷贝给琴友,《河南小曲》的旋律飘响在东湖公园。
我演奏着,高兴着。突然想起家乡的秧歌调,那欢快的曲调能用二胡演奏吗?如果有这些曲目当然好了。我开始有梦想了。
(3)
有了梦想就开始研究。我找遍了所有的网,变换着输入关键词寻找二胡独奏的东北秧歌调,竟然没有一首独奏曲。仅有东北秧歌的歌曲。我非常失望。
转念一想,没有这个曲目,就应该创新,改编一个东北秧歌调的二胡独奏曲目。
决心一下,开始了曲目的设计。我找出多个东北秧歌曲目。逐个研究旋律,调式。选出一组曲目作为改编的基础。经过多次研究试验,设计出比较满意的二胡独奏曲的框架。
引子。受秧歌头张大爷开场的第一声吼唱启发。设计场景是一个小山村,晚饭后村长叫大家:“扭秧歌喽…”,大家回应,声音响彻山村。“2—6—1—2—2……,哎—嗨—哎—嗨—呦。”“6—3—5—6—6……,哎—嗨—哎—嗨—呦……”。
然后配器开场锣鼓。
第一段开始, 在浪漫句句双乐曲中人们深情地扭起秧歌。从慢拍起,第一遍漫起超浪漫,动作夸张。采用了回滑音技巧表现浪漫舞步。第二遍速度加快,欢快的句句双舞步,每步都稳稳地踏在地上,又快速抬起,铿锵有力。舞步越来越快,在高潮中落拍休息。
第二段,两个二人转演员给大家表演二人转小帽《月牙五更》。F调的变奏《月牙五更》 诙谐,浪漫。用滑音、回滑音、打音和内外弦对比音来表现。乐曲模仿二人转演员的腔调演奏,结尾鹞子翻身,重复三次。
第三段快板。快板锣鼓,奏满堂红快步舞曲。第一遍正调,用顿弓表现。第二遍变奏满堂红。然后接快弓的变奏满堂红曲。这段表现年轻人欢乐的秧歌舞,全体村民也集体扭起快步秧歌,越扭越快,越来越激奋。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突然短暂停顿。
第四段,尾声。中速的句句双奏起。扭秧歌的男女两两成对,有问有答,相互表达感情。最后,大家欢唱着结束了一场秧歌会。歌声回荡在山谷中。
设计完成后,我开始改编曲目。先定调式。我把独奏曲定为F调,2/4拍。然后,从引子开始,一小节一小节的写着,改着,编着。
第一遍先把曲子的骨架搞出来。然后,我拿起二胡找着感觉,一句一句的试着。加一种指法听效果,成功了就标在谱子上。调整弓法,成功了也标在谱子上。一遍遍改,一遍遍标,再改再标。把纸标乱了,就誊写一遍,再改。经过半个月的试演奏,基本成型了。
我把谱子发给我的大学时的齐老师。他是东北人在大连退休,他参加了一个二胡队,经常演奏。他试着演奏一下,觉得还不错,就印给琴友演奏,并把那位琴友的演奏录像发给我。
把谱子发给友人检验是个好办法。通过看录像,我发现了一些曲谱瑕疵。比如,节拍,速度,切分音,连音都需要校验清楚,发现问题马上修改。
我又修改了一稿后,自己认真的演奏一遍,自己录音。又发现一些瑕疵,再修改,再演奏,再录音。直至比较满意为止。
我把录音发到东湖春晓二胡队圈子里。给每位琴友打印一份曲谱。大家反应较好。几位琴友也在练这首曲子。我又接受了贺老和聂校长的建议,对曲子做了微调。
(4)
我演奏着自己改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心里非常高兴。每天都必须演奏几遍。曲子熟了,情感也加进去了,效果就出来了。我又发到琴友圈里。琴友曾老评论说,“演奏的非常好,单弦独笛能有这效果已经非常好了。赞!”
琴友曾老的点评是说,没有伴奏演奏到这样就不错了。如果有伴奏才能更有感染力。我下决心编伴奏曲。
我在几个音乐网站下载了多段秧歌歌曲伴奏曲。从中找出适合我的曲目。这些大多是歌曲伴奏。调式,速率,节奏各异。必须统一,必须做大量的改编。运用音乐编辑APP开始改编。
首先,我把G调的句句双伴奏改为F调,把速度放慢20%,做成第一段句句双的主旋律伴奏。我又把速度提高30%,做成二段句句双的加花变奏伴奏。
其次把G调的二人转小帽《月牙五更》的伴奏降为F调。并把速度放慢15%,这样就更有味道了。
第三把满堂红快步舞曲伴奏作为第一段快步曲。把快步舞曲伴奏加快10%,作为满堂红快步舞曲变奏快弓部分的伴奏曲。
第四,截取句句双伴奏曲的后半部分,速度略调快一些,作为尾部伴奏。
伴奏曲的主体已完成。我试着演奏几遍,效果很好。
问题来了。前奏怎么办?各段之间怎样连接?缺少锣鼓喧天的气氛,必须配器才行。
在音乐网上发现了秧歌锣鼓,但不能下载,只能录音。我用了几个手机,用了多个录音APP录音,找到最好效果的开场锣鼓。又下载了中场快板锣鼓,放在快板之前。还用通用F调伴奏曲的部分经改造后加在需要的地方。
总体说,伴奏成了,最后就是组装合并好这些段落,一共有14段,要链接好,不能出现一点瑕疵。我反复编辑了许多次,一微秒一微秒的调,终于成功了。
1、开头,啪,啪,两个击板声开始。2、静音十八秒,用于二胡演奏引子。3、开场锣鼓。4、慢拍句句双前奏,句句双慢板伴奏。5、句句双快板变奏伴奏。6、静音12秒,用于二胡句句双结尾过渡到减慢的连接曲。7、二人转小帽《月牙五更》伴奏曲。8、通用F调轻音伴奏,用于《月牙五更》尾曲转连接顿弓快板的过渡连接曲。9、中场快板锣鼓。10、满堂红快步舞曲伴奏。11、满堂红变奏曲伴奏。12、《句句双》变奏伴奏。13、静音八秒,用于演奏尾曲。14、高亢欢乐的结束曲。
编辑好的伴奏曲特别带劲,演奏几遍后,觉得还缺点啥味道。反复琢磨句句双第一段和第二段节奏感差一点。我运用配器软件在句句双第二段加上了哨音,节奏更明快了。
我和着伴奏演奏着独奏曲,逐渐成熟,越来越有味道。《东北秧歌调》把火爆、泼辣,稳静、幽默,哏、俏,稳、浪。表现的淋漓尽致。我又把录音发琴友圈,得到了一片好评。
我拿着音响和二胡到东湖公园会琴友,我演奏了这只独奏曲,琴友们和游客居然扭起来大秧歌。年近八十的曾老一直带头扭着,丛梅、环琴心琴友也扭着跳着,好不热闹。贺老也拍着手叫好。我心情特别高兴,我收获了成功,收获了欢乐。
我在珠江公园湖边亭子里演奏二胡独奏曲《东北秧歌调》,静园德公老先生为我录制了视频。我发到抖音、头条。在标题部分写上了“二胡独奏曲《东北秧歌调》——大白杨改编并演奏。”视频得到广泛的点评和雅赞,播放量一再创新高!
这是我改编创作的第一支独奏曲,我还在梦想改编创作一首蒙古风格的二胡独奏曲。也可能会实现。
成功的喜悦在我的脸上,欢快的二胡独奏曲响在公园里。我演奏着,快乐着,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