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建雄的头像

杨建雄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2/07
分享

乡土札记

乡土札记

杨建雄

(一)古柏树

在我记忆中,永久地记忆着这样的一棵古柏树。这棵古柏树,主干树皮有些许脱落,又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霜雪雨,见证了时代的沧海桑田,仍然在我脑海里坚强挺拔。它,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棵古树,更是我心中的神。古柏树啊!古柏树。真的希望它生根发芽,枝叶繁茂,重现它当年的风采,但是遗憾填补了我的记忆。在我脑海里,古柏树在我们村里,位于路的中间。当然了,古柏树肯定要在路之前存在了。传说有四百年的历史了,在县志上有记载。这棵古柏树的传说,我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过,但是随着时间我的记忆模糊了。主要是在十多年前,这棵古柏树被村里当权者姓刘的人给砍伐了。在县志上有这些古树名木的记载,说是全省拥有古树名木最多的县市区分别是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彬县和武功县,总株数达到800株以上。当时林业对这棵古柏树是有登记,听说是古柏树患病了,又说是挡路了。在各种传言中就瞬间砍伐了。好像是名正言顺地砍伐了,说是挡了路,要扩路。叫嚣着说古柏树当了村里人的行路。这棵古柏树,人们伸开双臂是抱不拢的,主干高挺着有三四十米,有五个主枝杆,就象人的手指。在主干和枝杈间悬挂着生产队上工的铃铛,摇铃的绳子拴在主干的中腰子,只有大人们才能够得着,而且是专人司铃。在古柏树下,有一石桌,这张桌子,我见过,有几个石凳,我同样见过。不知是从什么时间,石凳在一夜间丢了。几个石凳的位子上就空了。此刻,石桌在悠然存在着。石桌上有镌刻的汉字,但是因年久而被破坏看不清了。我当时是在石桌和石凳上玩过,听村里人在这里围着古柏树开会,也见证过在古柏树周围发生的家长里短之琐碎的烦心事。古柏树被砍伐后,听说给姓刘的做了好几副棺材,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姓刘的在几年后去世就睡了这副棺木。而在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后,埋刘姓的那块墓地在小里小学的操场后边,让开发商看上了地皮,给开发商用挖掘机挖了。我们村里人说的死人居民点的“八队”。至此就不在了。关于古柏树的传说,还有很多鬼怪的事情,也在这期间发生过。听说是古柏树下面有几条关中菜蛇,还说这几条菜蛇出没在村里人的住宅里。之所以说起来古柏树的传说,是因为我家就在古柏树下。据了解,中国最古老的柏树生长在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东南方向约8公里的八一镇巴结村,在318国道旁边。该木已达2000-2500年之久,被当地人以“神树”之尊加以保护。古柏林在当地藏族群众心目中是圣地,常有信徒远道前来朝拜。

古柏树也成了我们村里的一棵神树。古树与人无争,与世无忤,增添绿意,送上吉祥,有时候还能为路人遮风挡雨。人们都不敢去触碰古柏树,更不敢动古柏树周围的土地。古柏树里我家很近,古柏树的树荫影能罩住我家的三间平房的西厢房。很多年,我都不回故乡了。故乡也因为我久久不回去,到了村里,很多人都不认识我,错把我当成了外来人。我说,我是鸿安家的老二。村里人才知道是炜他弟,知道我哥,而把我给忘记了,只是知道炜有一个小弟弟,就是我。也因为我从小就离开了老家,在我眼里的故乡就没有了多维的感受了。古柏树,树叶在春夏繁茂的样子,在我脑海里永远地留下了烙印。古柏树的被砍伐也证明了时代给人们的回答是无知者的无耻。在一边叫喊着守护传统和保卫环境,而一边在为了自利而忘乎所以。先父在十年前,落叶归根回到故乡养老。在2012年前后,先父在夜间让菜蛇咬了一口,在腰下边。第二天,我就陪父亲和母亲到了西安交通一附院和省人民医院就诊。医生说,是菜蛇咬的无大碍,开了抹的药。这也是我长大后,唯一的一次全程陪同父亲和母亲看病的经历。父亲在老家,有什么头疼脑热,都是母亲在身边伺候。我爱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同样也痛恨着故乡的一恶一刁的坏人。

(二)振兴路

故乡,我记忆中的关中白菜心的一个城南的小村庄。挥之不去的乡土情怀愈发浓烈是因少小离家。就在先父回乡养老后,村子的西边兴修了一条大柏油马路,自南向北,命名为振兴路。振兴路是四车道的宽阔的柏油路,绵长了几公里,围着云阳镇的东边,朝南边接着关中环线的环山路,一路向北通往安吴周 滢的庄园。在这条路上,开设了周六泾三原的花虫市场,当地老百姓叫狗集。

我回乡后,也赶过狗集。狗集也是自南向北的在振兴路上铺陈开来,汇聚了农贸市场的各样功能,特别是临近年关。云阳的狗集就特别的热闹。这份热闹也集中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带动一方的经济繁荣。

振兴路的两边,目前还是农田,离村庄近的是云阳的东街,有几条路通向了云阳街道。这里就零星地开了几家泡馍馆,还有几家湘味的家乡菜的馆子。还有远处能望见的已经搬迁走了的云阳中学。

规划中的这块田地,说是修建广场,有说是把镇政府搬迁至此,有说是修建别的什么。一切都是风雨的传言中等待花落根处。而漫长的等待让这条路应运而生,振兴路从说起到建成,很快,速度是超乎想象的,开始建成后,没铺柏油,就是石子路,过了几年才铺了柏油。

随着拆迁的号角吹一会,停一会,振兴路上的热闹事情就多了起来。

先是在临近东街口,修建了一个大的牌坊。这个牌坊上书写着欢迎您到云阳来,说是孙悟空的故里,于右任的家乡。这个牌坊最大的功用就是给振兴路上过往的车辆来个限高。几个匝道就把车辆分流了。

我来来回回地从这牌坊下面走过,每次都有一种自豪感。自豪的是自己是云阳人,又自豪的是振兴路上的文化符号是在传递家乡的可爱,家乡的美。各样的美总是在不经意间地侵袭了我的内心。我翻阅过关于孙悟空的介绍,知道了于右任的逸闻趣事。更为让我了解的是红学家吴宓。每及研究吴宓者,让吴宓不像我想象中的大学问家。

狗集的另一种热闹是开始时,政策上扶持老百姓到这里来摆摊设点。听说是一个摊位给补贴三十元钱,还不纳税。一到周六,云阳狗集的繁荣似乎要赶超蔬菜市场的早高潮。

振兴路,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云阳要拆迁。就在振兴路的西边,拔地而起了一幢新式的高层楼房。开发商听说楼起来了跑了。各样的传言我也听过,但是至今这里好像还没有怎么入住,街铺有零星的营业。

从振兴路看未来,给我的是发展的强劲东风。这条路修完后,就把村里人的心给提振了起来。不但要富起来,还要强起来。这在之前,我是感觉不到的。也许,小寡民们除了吃瓜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一下振兴路的滋味了。

十年了,振兴路的发展真的是有了起点,但是发展的速度是缓慢。这个整体的规划有点关联,更为清晰的振兴地方战略规划还远远没有来到。在这个空窗期,振兴路上的热闹终将是有时与无时的热闹罢了。

有人笑谈,云阳狗集是地方经济的一面镜子,也许真的是这样。懒政和庸政致使地方经济在泥洼地里挣扎,呐喊也罢,哭喊也罢,振兴路上还是逢周六都是狗集。四乡八野的花虫草鸟们都汇集在这里。振兴路上发生的一点滴,都会触动人们的大脑神经。

(三)嵯峨山

即将消失的村庄,让我内心终将无法忘却的是一抹乡愁,而记忆中从我家后门处远望北边的是一座青山,就是嵯峨山。因在关中平原,嵯峨山的山势是拔地而起,所以说远望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挺拔入云霄。

嵯峨山的挺拔是端直的高耸,山的轮廓是那么地清晰,在万里碧空下,嵯峨山给我的记忆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我曾经问过先父,山怎么会那么青。山上有植被没有?这些回答,在我小时候,先父都给我了回答。从此,我是爱上了这座大山。嵯峨山之山高、险峻,然而山势虽高却易攀登。从二台山峰起以五条主要山梁向东北方向延伸,形成以东北坡为主的扇形地貌;五峰为五条山梁的最高点,峰的南坡陡峭,势如刀劈斧砍。登顶嵯峨山南眺,泾渭分明,关中平原尽收眼底。因此,嵯峨山为关中之名山。诗曰:“终南之北太华东,千仞嵯峨峙其中。峦突峰兀丘壑壮,山明水秀民物雄”。嵯峨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险峻秀丽,更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史记》记载:黄帝铸鼎荆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唐朝时这里曾设立鼎州,立有“黄帝铸鼎处”石碑,几千年来这里的人都以此为荣耀,然而“文革”时却把它当“四旧”砸了。

自从离家后,也就从一座山,嵯峨山到了另一座山,这另一座山是黄土高原陇东的笔架山。两种山的风姿决然不一样,让我无限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高山仰止。人生际遇的风云变幻,我的人生又一次交汇到了中国的父亲山秦岭,我到了终南山下求学与工作。智者、仁者对山水的青睐,让我悲喜交织在了一起。

在嵯峨山前,有一条河,名为冶峪河,这条河里的水流向了三原县的清峪河。而冶峪河里我家就是两公里的路程,我骑着自行车赶到了河边,曾经感受到河流对我的冲刷。我试图下水游泳,而干涸的河流无法将我的脚趾淹没,痛并快乐着回了家。

据记载,冶峪河在清乾隆《直隶彬州志》云:“冶谷水亦名淳化河,或曰县河,发源于淳化县和耀县交界处的英烈山,宋《长安志》说“冶谷其山出铁,有冶铸之利,因以为名”。自口镇流入平原后与泾河同向东南流,相距十余公里,位居高仰之地,汉时左内使倪宽曾于冶峪河上修渠,以溉郑国渠旁高仰之地。上游黑松林水库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59年5月建成。坝址位于泾阳县城北28公里的口镇以南冶峪河中游。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致使口镇以下河道经常断流无水可泄。

而在我的人生第二故乡的甘肃通渭,同样有这样的一条河流也折磨过试图去在水下认识自我,这条河叫牛谷河。这条河的河水流向了渭河,最后在陕西高陵泾渭镇的马家湾泾渭分明之地汇聚在了一起。

同样,在终南山下,有一条河,太乙河也是这样的几经三番地痛苦地流过我的人生之河流。我的一生总是在山水之间三番五次地摆渡着。不同的是牛谷河的河水、太乙河的河水都要高过冶峪河。而牛谷河的流域面积要大于冶峪河,再大于太乙河。

笔架山,从山脉上说是秦岭的余脉,而终南山是秦岭的主心骨。嵯峨山是另一个山系了,因与秦岭是相望而立,中间夹着关中盆地。

我的人生地图从乡土的记忆而起,人生的地理知识也从认识自我的家乡而崛起。我对家乡的认识或许要比别人认识的深刻,其一的原因就是从小离开了家乡,家乡的记忆就是更多地来自书本。等着手动获取第二手资料认识世界时,我已经大学毕业。而这期间,对山水的渴望全在了书画的习作和陶冶。不幸的是小学六年级放弃了书画之梦,踏上了另一条路。说来也是一种殇,待别日再叙。

我能够想象得出嵯峨山的高耸,这样的山的勇气是对自然的征服。我能想到冶峪河的河水为什么干涸就知道破坏自然的力量有多么地可恨。冶峪河的河滩地上的石块铺开来,白花花的样子,至今我仍能在脑海里来来回回地荡漾起一池水来。冶峪河的干涸是历史形成,还有人为破坏。

先父在家乡当了几年的农民,那些年,在生产队兴修村路。父亲和母亲挣着村里的工分,都让到冶峪河用架子车拉石子。一家一户规定好要拉多少立方的石子,将这些石子铺成了今天村子东边的南北走向的村道。这条村道和振兴路是平行线,中间夹着我们村子。因此,嵯峨山的记忆就无法让我灵魂安宁,这里有着父辈的心酸和甘甜,更多的是流泪的问天。

河流与山脉的相伴,总是让我做选择题。是书写高山,还是河流。我是在山的怀抱里书写了河流的纷争。河流的顺畅,大山的伟岸,都是带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抗争。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我们村子后边流过的一条渠,这条渠的水,都是被污染了的工业废水。而这条渠的废水来自造纸厂,又是电石厂,还有纤维板厂。这些废水把地下的水源都污染了。

村里人也得了不治的病,没有什么要说的,就是治不好的病,而且都是和水源有关。最后这些厂子都关停掉了。这条渠从此干涸了。就现在能看到这条渠的两边干涸的都是黑色的泥巴,像橡胶一样粘糊在了大地上,怎么都揭不走。

嵯峨山的破坏也是空前,没有绝后,挖沙采石。远望山都发白了。这些年,环境治理的有了效果,山有了青山的味道,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山,也不愿意谈山,见了山就是吃山挖山,认为山是一宝。而山的沉默就是空气的气流汇聚成地形雨来了。

并非为了关注山和河才去写这样的山,这样的河,而是内心泥泞的是山与河的动态发展,让人的活动变得不那么丰富多彩,才教训了人类要“耗子尾汁”。

(四)大棚菜

云阳,在历史上是著名棉花和小麦的种植基地。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后,这一面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得到了改变,就是村子里种植小麦和棉花的越来越少,而种植蔬菜的变得多了起来。农业的内卷化致使农民倾向于来钱快的作物了。边际报酬的变化让农民盯上了大棚菜,以满足城市的菜篮子工程。

云阳周围的村子里一夜之间都建了大棚子,种植反季节的蔬菜了。这与一个人的名字有关,还是我亲戚,听先父说过,就是焦志学,是焦家村人。他一手经营起了云阳的蔬菜市场和种植开了各样的蔬菜。也就在那个时代,云阳街道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大西安的蔬菜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家乡蔬菜市场。

每到过年时节,箱装蔬菜也是来自我的家乡,连公交车体广告都做上了泾阳蔬菜。村里的大棚菜从一个试点开始,到了每家都两三个大棚菜。每个大棚从建设的费用从五千元钱涨到了前几年的五六万元的成本费。

我家所在的村子就在云阳东南边,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云阳城原有的城墙,在那个什么都砸的时代给拆除了。先父说,云阳的城南边的城门东门径直走就到了我们村子。

大棚菜占据了村子里的所有的庄家地。在宅基地的周围都建成了大棚菜。村民们都在忙碌着大棚菜。从种植到出菜再到营销,大棚菜的发展就空前。不过,大棚菜在发展中也走了弯路。村里有人就扒了大棚菜,种上苹果树和梨树,等过了几年,果木树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大棚菜又回潮了。这次的回潮带给村民的是大规划的合作化的经营,而不是散户的分散。在从云阳到泾阳的公路两边,大棚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样的风景点缀着钱包,让钱包鼓了起来。

也就在本世纪的前十年,云阳的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这股力量是空前的,让人应接不暇,不知道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电商和蔬菜大棚的联袂,让云阳这颗耀眼的星星点亮了人们在城市的夜空。吃菜要吃是云阳的大棚菜,而云阳的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在回乡的几次里,在云阳东街的广场,就能看到云阳电子商务中心的招牌格外耀目。曾经到大棚菜里采摘过新鲜的西红柿,还有黄瓜。大棚菜的品种和产量都在向前发展,现在的大棚菜发展的级别都让人们无法想象。

但是,这一切给人的感觉,是乡村振兴来得有点晚了些。乡村远离的人们再回到乡村的难度是加大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建设,让乡村成了空巢化、空心化。村里常驻的是老人和小孩,而青壮年的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去了城里和南方,各地兴起的“孔雀东南飞“格局很难打破。村里真正留得住的是靠土地吃饭的人,而有点能耐的都在试图走出。在关中平原不见得是有什么手艺和技术,而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仅此而已。

当你在每个城市的角落看到泾阳锅盔、泾阳穰秴,还有泾阳茯茶,你就知道泾阳输出的是什么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支撑起来的经济后盾是什么?这些问号都在引发文化思考。

大棚菜引发的经济驱动并没有停下来,电子商务的助兴都让大棚菜再次发力。汇聚泾阳和云阳的各样的经济动因的发展子循环都在驱动了金钱与利益的纷争。而这些最大的满足的是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棚菜的第二个触动点是很多外来的人省份的游民在村里开始承包开了大棚菜,这不能不是一次融合,更多的人们关注的是眼前的经济发展。连政策上大规划都说,要把云阳建成现代化新农业的生产基地。我内心期待中大棚菜能带动一方经济,而事实上的发展缓慢与曲折是无法挥去,也抹不掉。曾经,也一味学别的省份,没有了本省的特色,就是外来加工,装箱,又开始了外卖。这期间演绎的分外妖娆也只能是我了解的一个冰山之角了。

数十年前,走访过大棚菜种植户,当时是想采集些这方面的资料,而在发展过程中,后来因很多事情没有再进行下去而终结了。至此,写点大棚菜,也算是对当年走访的一点回忆和怀念。

大棚菜,真心希望是一个云阳大品牌,在人们的内心竖起来。

(五)崇文塔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言: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对于塔的真正认识,源自于2009年参观过江苏常州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宋代诗人杨万里“题太平寺诗”中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一句,写的就是常州文笔塔。远观文笔塔,令人赏心悦目。始建于南朝的文笔塔,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

其次,追述在西安时,对于小雁塔、大雁塔自然了解就不必多舌了。然后,2010年在河南开封参观过了铁塔,惊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铁塔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形式,塔砖饰以飞天、麒麟等数十种图案,砖与砖之间如同从凿,有沟有槽,垒砌严密合缝。铁塔建成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令建筑专家和游人叹为观止。

写古塔,我们就不得不说我2018年去富平美原。在美原街道看到一个塔,已经有点斜了,也是用铁扎拉围了起来。这个塔的保护工作不知道展开了没有。关于这座塔的历史,史书上是这样说的。该塔名为法源寺塔,传为唐咸亨二年(671)建美原县后所建,从塔形看,确有唐塔形态。塔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结构,共7级,高20多米,底部周长29米,壁厚1.75米。塔的一层至四层檐下有砖砌斗拱,叠涩挑出,檐口有砖雕方形檐头,间以菱角牙子;五层至七层檐下有砖砌莲花瓣,叠涩挑出,檐口亦有砖雕方形檐头,间以菱角牙子。第一层开有券洞门,可入塔内,从二层以上每层四面均镶嵌1尊浮雕佛像,每层对开券洞形望窗,隔层错位。塔顶造型别致,像有一口小铁钟端置塔尖,并砌有两层莲花瓣。春夏之际,群燕栖息塔内,成群结队,蔚为壮观,称为美原八景之一“百燕朝塔”。法源寺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翻阅了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他的笔法是游记性的,对于塔的描写不是着墨太多,而是重游览者感情,说了很多脑海里想象的物象。

凡此种种,唯独家乡的崇文塔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官认识。据记载,崇文塔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所建,是中国最高砖塔。其风格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87.218米。崇文塔为全国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崇文塔历史久远,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得,在1997年的冬天,骑着一辆借来的重型自行车到了崇文塔。当时,并没有保护起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收门票,而是在一个学校的操场,有一扇铁扎拉门,将我拒之门外,但是这绝不影响我观仰崇文塔。崇文塔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塔基至塔顶全用青砖砌成,为八棱形,底边长9米,底层为重檐式,在南向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4字。最高层为城堡式塔垛,以铜葫芦收顶。1979年在塔顶部发现8尊铜佛像、菩萨像和天王像等,造型逼真生动,为明代珍品。崇文塔在形式上打破了唐代方塔的典型而变为八角形,并且所有的洞均系卷拱式样,其层次高度和宏伟的挺秀姿态可与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媲美。“浮图杳蔼入青云,渭水泾流远近分。”“久裂不用柱,谁复东南造。削顶刺碧空,迷离云作帽。呼吸风雨声,环曲独龙道。十里长安城,缩来只一隅。下视苍苍色,可畏亦可悼。”

伴着一轮夕阳的落下,在昏暗的阳光里,我对崇文塔的四周进行了观望。当时,回到永乐镇的路上,就想着写点文章,但是一直以来就没有写崇文塔。其实,这些年来在外面的奔波,一刻也没有忘记要写点乡土乡情的作品,崇文塔跃入眼帘。曾经到了茯茶镇,说好要去再看看崇文塔,而为意外之事给搁浅了。那日,我回了泾阳县城,吃了泾阳穰秴,待到肠胃舒畅了,又回了西安。多少年后,在一个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午后,写下了这篇崇文塔小文以记之。

有很多同学就是崇文乡的村民,他们每天都在崇文塔下走过,又走回。他们给我说过的崇文塔的故事很多,我也记得我的同学有从崇文小学毕业的,而这所小学就在崇文塔围起来的院子里。而今天,让我能写下来的是我的同学中,他们也不会想到,崇文塔下现在是一个大广场,周围建得好漂亮,还收门票参观了。这也是我当时没有想到的事情。

(六)茯茶镇

郑国渠,在泾阳现在纪念的就是在泾阳建成了郑国广场,郑国的雕像竖立在广场中央。泾惠渠的建设到今天仍在发挥着灌溉农田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张家山。张家山是泾阳一座有名的山。我家里喝的桶装水就来自张家山,自来水引进来的也是张家山的水。张家山风景是很不错,我可惜是没有饱眼福,听人说有一个张家山水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跟随先父到了甘肃。在去往甘肃的路上,认识了一位张家山的同行者。他是去青海德令哈上班,带着他的爱人。我们四人一路从云阳镇到了甘肃,在通渭,他短暂逗留了两日,就又乘坐班车到了兰州,转火车到了西宁,再到了德令哈。一路上,父亲与他聊的最多的也是和泾阳有关的逸闻趣事。我作为忠实的听众,就听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紧接着,他在通渭两日的休息,就在通渭汽车站的招待所里。每次到吃饭点,父亲就派我去唤他们一起来吃饭。在饭桌上,聊得最多的话是和泾阳有关的。这些都在填补我对张家山的好奇和回味。其实,我没有可回味的,只是一种向往。出门在外的泾阳人,在外地,也多了许多的联络站点。我们和他的来往多了,因父亲工作上的联系,他来通渭搞过几次牧工商公司的业务往来。

秦腔戏,在泾阳的发展也是很不一般,我亲戚就是唱《下河东》很有名气的角儿,他家在云阳南门外,我小时候陪着母亲去过他家。他当时灌制的唱片很大,像烧饼那么大的,要放在留声机里才能播放,后来有了磁带播放,也送给我们几盒磁带。我从小在村里也听着秦腔戏,粗狂和豪迈。

年关时,当时有县里举办的物资交流会,秦腔戏是在台子上要唱几天几夜,我是与父亲母亲一起去逛物资交流会,购得年货。去泾阳走的一段公路,要过宝峰寺。宝峰寺的大坡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个坡道就到了泾干,到了北极宫,到了泾阳县城。

说泾阳,不能不提说泾阳茯茶。关于泾阳茯茶,还有一段佳话。说是毛泽东一生奢烟、喜茶。1936年底,红军前敌指挥部及各方面军陆续进驻泾阳县云阳镇一带,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派人会同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前来慰问。慰问品有猪肉、羊肉、面粉、布匹、兰烟、茯砖茶等,其中以茯砖茶最为珍贵。自红军驻扎泾阳,到改变为八路军的数月时间里,指挥部的首长们,包括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日常喝的都是泾阳茯茶。彭德怀回延安开会,带了一些泾阳茯砖茶给毛泽东。毛泽东得知此茶是用湖南茶加工筑制而成之后,颠沛了大半个中国的他,感慨而又高兴的说:“很长时间没有喝到家乡的茶了,留下来尝尝"他品饮后,连说:“好茶,好茶”。毛泽东非常珍爱泾阳茯茶,在延安喝了好长的时间。

杨广虎在《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里是这样的写泾阳茯茶,党崇雅让蛮牛和袁楷一起上灵山,袁楷说,这么冷的天,喝喝泾阳茯砖茶再走不迟。然后,在房中支起了铁罐罐,用火反复沸煮,砖茶浓浓的味道香飘四溢。

自秦岭以北是不种植茶,而泾阳茯茶是丝绸之路上茶马交易给西方输送的一种饮品。关于泾阳茯茶的来历可以追溯很久远的古代,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就有人从湖南输进黑茶,经过了发酵,制成了容易携带和保存的砖茶。黑茶引进陕西后,都是茶沫子。要制成砖茶,要进入秘方压制才能成型。史书上这样记载着泾阳茯茶,在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茯茶在泾阳出现是在北宋神宗 熙宁年(1068-1077)左右;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泾阳处在 丝绸之路的起点上,恰处于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的必经之地。过往茶到泾阳后必须转水路为陆路。为方便运输,就必须在泾阳另行加工,压缩体积。宋代以后历代多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多设有茶马司,专门经营用茶来换西北少数名族的马匹。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据品级和传统贸易对象茯茶有分为贡茶、商茶、官茶。清代,茶叶延续明代之制,为政府实行专卖的商品,一般人不能随意贩运。产茶地区生产的茶叶,除少数优质茶叶作为“贡茶”上贡外,还分“商茶”和“官茶”。“商茶”由茶商向政府请引后,从茶区运销各地或输往国外,茶引一道,准运茶一百斤,每引征银税若干“官茶”由政府委派官员招茶商领引纳课后,从茶区贩运到陕甘等地,交售给官府的茶马司,然后由茶马司将茶叶与西北等地少数民族交易马匹。

泾阳茯茶的历史,我听先父叙述,我们村子原来生产过茯茶,因为停歇了就没有再生产。中途中断了几十年,自改革开放后,泾阳茯茶才又梅开二度。而这次泾阳茯茶的发力是空前,一夜之间,泾阳生产茯茶的厂家二三十家。这次的发力是将泾阳茯茶推向了全国,在几年前,还到了北京开会研讨泾阳茯茶的养生功效,故而有“生命之茶”之说,补充膳食营养,消食健胃,降血糖、降血压,抗血凝、抗血栓作用,特别适合老年人喝。还总结出了泾阳茯茶的工艺多达29道工艺,并有三不制之说“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这三大条件。

我第一次品泾阳茯茶是在云阳一家无名茶社,当时不知道是茯茶,恰是云南普洱,茶色红泽,回味香甜。主人给茶里放了冰糖。她让我猜是什么茶,我说是云南普洱。错,是泾阳茯茶。

因为这一次的印象,我对茯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说总是把这两种茶的味道混淆了。再喝泾阳茯茶,知道要煮茶才能熬出味道来。

茯茶镇,也是为泾阳茯茶应运而生的一个衍生品。我是2018年去过一次,作为旅游景点,夹带消费点,建议茯茶镇的营销多元化,摊铺上的茶品和城市里的专卖店增加体验式服务。其中,茯茶镇文化经营茶品的理念要树立文化茶的未来走势。

泾阳茯茶,我的理解是一种文化茶,并非是为了好喝而才去喝茶,全然是一种文化享受。就要在文化上加大力气,做好泾阳茯茶的大文章。

(七)青训班

云阳镇是一座古镇,可谓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在革命年代,云阳曾为红军、八路军总部及中共陕西省委所在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阳镇以其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良好,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而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成为全国各地投资商向往的一片“热土”。

父亲曾给我讲述过云阳的红色革命摇篮的故事。说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云阳曾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中共陕西省委驻地。父亲的乳名为红安,意喻红军来了就安全、安宁、安定了。

父亲说,红军总部设在云阳南门文家,该家院落分正院、东院、西院三套,总宽32米,长80米,坐北向南。正院是总部首长办公住宿的地方,东院是总部直属机关部队住所,西院为总部马厩。现仍存正院两间厢房。在云阳中街镇政府门前的现有旧址的保护牌匾。毛家大院、文家大院的旧址,我曾经去参观过,听说要恢复重建。

据《泾阳县志》记载,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于12月15日南下关中,进入渭北地区,集中主力部队,准备还击国民党亲日派“讨伐军”的进攻。同时成立了以彭德怀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邓小平为副政委、刘伯承为参谋长的前敌总指挥部。总部及直属机关参谋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皆驻扎云阳镇内,分别以代号“长江部”、“武昌部”、“衡阳部”对外工作。

革命先辈在云阳的照片,在陈列馆里都能见到。这个陈列馆就在振兴路口,云阳粮站前的拐弯处。红一军团、三十一军团、九十三师、七七一团、七七二团在云阳至安吴一线驻扎,机枪连守卫在云阳东门外,担负着保卫总部的使命;红军总部卫生部、野战医院集中于镇北马家村,为西安谈判作了强大后盾。

红军改编东征在云阳,并开赴抗日前线。在从泾阳到云阳的公路路口,现在建成了红军东征改编誓师的雕塑群像。

在史料上是这样的记述云阳革命旧址,说是在“七·七”事变后,为了促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致抵抗日本侵略者,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改称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改副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总部也随之改为八路军总部。下辖3个师,3万余人。

1937年5月,徐向前来到云阳,驻扎在冯家大院。

1937年8月下旬,在云阳镇中街大操场(云阳镇初级中学)举行红军改编和抗日誓师大会,刘伯承主持大会,左权作了抗日誓师动员和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意义的报告,彭德怀宣布了中央军委改编的命令。泾阳县和云阳镇各人民团体、政府机关及附近学校都派代表参加了大会,这是我军在云阳期间的一次盛会,会上,红军战士将带有五角星的帽徽改为青天白日帽徽,不少战士痛哭流涕不愿意更换,有的战士还把换下的帽徽珍藏起来作为留念。

1937年9月6日,八路军总部由云阳出发,经三原、富平、蒲城、澄城、合阳、韩城而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与此同时,中共陕西省委迁入云阳镇,初设小北门毛家大院,后以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名义活动。周铭、汪锋、赵伯平等住在邓家、杜家办公。革命青年奔赴边区或参加安吴青训班,均由中共陕西省委介绍。1940年5月1日全部撤往陕甘宁边区马栏。现仍存厢房2间。

关于安吴青训班,我听父亲讲的次数最多。多年后,我在家里翻看到了黄华题写书名的《熔炉丰碑安吴青训班文献集》上下册一书,对于青训班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是对青训班树碑立传,肯定了青训班的历史功绩,明确了在中国青年运动史的历史地位。

安吴青训班是我党在国统区创办学校的成功典范。“西安事变”前后,青运工作在全国逐步开展,青年干部十分缺乏,培养抗日救亡工作的青年干部,成为当时一项紧迫的任务。安吴青训班(以下简称“青训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领导的四大学校(抗大、鲁艺、陕公、青训班)之一,是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委)在国民党统治区泾阳县创办的一所新型战时青年干部训练学校。它最初称为战时青年训练班,以后又改名为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这些学员相继奔赴各条战线,从事军事、政治、民众运动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了中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党我军在国统区创办学校的成功典范。

安吴青训班举办地就在泾阳安吴镇安吴堡村,以吴氏庄园开展活动,历时两年半,共办班14期,组建了127个连队,先后培养了12000余名青年干部。这个“特大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应运而生,无愧抗日青训的旗帜,是革命青年的熔炉,是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把对我认识提高深刻的一段记述下来。刘光在《论青年与青年运动》中,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青年的命运,在第四节,青年的政治地位与权利写下了这样的论点:资产阶级非常惧怕青年过问政治,因此而极端敌视和限制青年参加政治。资产阶级的烟幕弹,既不能永久地掩蔽着铁的事实,更不能消灭劳动青年为争取自由和权利的斗争。其中,社会革命中青年的作用和任务,劳动青年的觉醒,学会领导劳动青年的斗争以及青年化的问题,什么是青年人的特点等都有着崭新的论述。

另外,西安财经大学杨学兵教授在《陕西红色旅游》一书中,也记述了安吴青训班,并配了史料和图片。

(八)云阳郡

据史料记载,秦直道起点的革命云烟。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的确是“千古一帝”,有着“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野心与气魄。为了更好抗击匈奴,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秦直道,堑山堙谷,南起秦都咸阳的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泾阳县云阳镇至淳化县凉武帝村之间),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向北穿越今陕西的14个县,700多公里。这条路,可谓是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秦军的千军万马3天3夜便可风驰电掣从秦都到达蒙古,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秦朝遗风让云阳镇民风淳朴,敢闯争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形人物悟空法师也是云阳人,后圆寂于泾阳北部嵯峨山护法寺,山上至今尚存唐代“悟空法师塔”。

大秦帝国的粮仓与血脉。一条富有创意的“疲秦之计”,让泾阳走向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中央舞台——公元前249年,秦国夺取了韩国京畿重镇成皋、荥阳,在兵峰之下苟延残喘的韩桓惠王,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思:派出一个间谍说服秦国大修水利,使得秦国无力东出,从而保全韩国。于是,水工郑国带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来到咸阳,向秦王提出在关中平原兴建以邗沟为蓝本,沟连泾河、洛河,灌溉渭河以北数百万顷广大农田的灌溉工程的设想。这条建议与当时秦国主政者吕不韦急于建功的想法不谋而合!吕不韦没有细想这一建议隐藏的杀机,就把这条“疲秦计”,当成了秦国富国强兵、实现一统的好棋。于是,秦国便与当年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当然,历史证明,韩国讲了一个伟大的笑话,不但没有避免灭亡的命运——郑国渠功成当年,韩国被灭;渠成之后的十年,大秦铁骑以风卷残云之势,相继翦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将中华大地第一次以统一的中央王朝形式进入世界历史的中央之地。郑国渠及其后续的各项引泾灌溉工程,也直接促进关中平原成为“衣被京师、食泽秦中”的“天府之国”,也为西安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持续不断注入强健血液!这个史上最伟大的笑话,也让郑国渠一举拿下三个史上第一!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泾阳永乐店镇还是中国雄鸡的地理中心,除了北京,还有哪里敢称是祖国的中心?泾阳大声说:“我是中国的中心!”1978年8月,中国地质测绘工作者利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的方法建立的全国统一坐标系,也就是地理地质学界赫赫有名的“1980西安坐标系”。这个坐标系,明确了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地理中心,是国家地理坐标—中国版图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从这里起算,距中国边界正北为880公里,距正东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大地原点的确认,对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华大地原点的整个设施由中心标志、仪器台、主体建筑、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组成。高出地面25米多的立体建筑共七层,顶层为观察室,内设仪器台;建筑的顶部是玻璃钢制成的整体半圆形屋顶,可用电控翻开以便观测天体;中心标志埋设于主体建筑的地下室中央,大地原点建有中国地质测绘体验公园,置身其间,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家乡距离中国地理中心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祖国的山川河岳囊括于心。

话说云阳郡, 是在中国南北朝晚期( 6世纪)的郡名。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立云阳县,属北地郡,县治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口镇南长街村。北周周明帝时,在云阳县设云阳郡,管理云阳县一县。

关于云阳的历史沿革,要从战国时秦置云阳县说起,治所在今 陕西淳化县西北。秦统一后,属内史辖区。两汉时,属 司隶校尉部 左冯翊。 三国魏时,废县,置抚夷护军,属雍州。 西晋时,属雍州扶风国池阳县。 东晋十六国时,其地先后为 前赵、 前秦、 后秦所有。 南北朝时,复置云阳县,先后为 北魏、 西魏、 北周所有。

隋朝建立,县治移今泾阳县云阳镇故水冲城一带,与 通川郡、宜君郡同属。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云阳县直属宜州。属于京兆郡,治所迁至 郑渠南岸,今 泾阳县西北,即今云阳镇附近。 唐代,属于关内道 京兆府,等级为赤县。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从云阳县划出一部分设置 石门县,三年(620年)以石门县、 温秀县置 泉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泉州和温秀县,将石门县改名云阳县,而云阳县改名池阳县。八年(634年),废云阳县,将池阳县又改回云阳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以云阳、泾阳、礼泉、三原四县置 鼎州,大足元年(701年)州废。县境内有 尧山、甘泉山,有郑渠、 白渠流经。崇陵在县北十五里嵯峨山,贞陵在县西北四十里。

五代时,其地先后为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所有。 北宋时,云阳县隶属于永兴军路耀州。 金时,属于京兆府路京兆府。

到了元代,云阳并入泾阳县,属陕西行省奉元路,此后一直没有恢复县级。明代,泾阳县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代,泾阳县属陕西省西安府,云阳已明确为镇一级行政单位——云阳镇。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云阳镇在列。

以上是我将云阳郡的历史沿革简单罗列了一下。著名作家李若冰就是云阳镇人,国家一级作家,还有白描(白志刚),三渠人,还有泾干镇的雷抒雁,这些都是泾阳文化名人,再追溯还有吴宓、于右任等等。

乡土札记粗略地第一次白描般地记述了我的听闻和见闻,因我在乡土熏陶和浸染得时间很短,也就六岁之前在云阳的乡土里,是土生,但不敢说土长。所以说,我的乡土记忆一定会有别于在我温暖大地泾阳土生又土长的人们的各样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与我亲人们的也有与众不同之处,因时代的不同,记述的方式和笔法也不同。我能获取的第二手资料很有限,对于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