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进云的头像

杨进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07
分享

舌尖上的臊子面

◎杨进云

扶风县地处周原,历史悠远,文脉长,地脉久,黄土广袤,盛产优质小麦,扶风人的一口香臊子面,自然是历经千年锤炼,成就了一道经典的地域美食。在扶风,大至酒店大厨,小至乡野村妇,都做得一手好臊子面。“揉得面儿团团转,擀的面皮纸一般,切的面条细如丝,下到锅里莲花转,捞上筷子荡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扶风人不管是过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招待客人,一口香臊子面都是非常正式的待客规格。主人做得精心,客人吃得酣畅,客人主人都欢心。

小时候过年,特别喜欢跟着大人走亲戚,因为不管是到了舅家、姨家,还是姑家,都能吃到香浓爽口的一口香臊子面。那时,臊子面对我来说,就是至美的味道,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后来读到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汤饼,就是古人对臊子面的称呼,才知道独居陋室,喜欢“调素琴,阅金经”的大诗人刘禹锡,也好这一口。

面食在扶风种类多达五十多种,唯一口香臊子面脱颖而出,是其中的翘楚和代表。一口香臊子面据说源于唐朝的“长寿面”,《猗觉察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世所谓‘长寿面’者也。”相传,唐代诗人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也特别喜欢吃汤面,还为此写下了溢美之词“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关于臊子面的来历,民间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一直在流传:古时,周人由豳迁至周原,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条恶龙为祸,致扶风地面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为了保护家园,与恶龙大战,后将龙杀死,为庆祝,就将龙肉和面集众食之。后来,凡有庆祝,都会以猪肉代替龙肉,煮上周原大地所特产的优质小麦面粉做成的的面条,围桌而食。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周原人红白喜事,节日庆典都要吃的臊子面的习俗,所以臊子面还有一个别称“浇(蛟)汤面”。

扶风人对臊子面的重视和情有独钟,古来有之,但凡年节庆祝,来客人来朋友,用臊子面款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高规格招待。如果客人不多,一般是家庭主妇下厨做臊子面,但如果家里孩子结婚,老人过寿,来得客人多,就得请大厨。四乡八邻,哪个大厨臊子面做得好,都有口碑在坊间流传,所以有名的大厨就成了被争请的对象。请到大厨,提前按大厨的要求,备好农家土养的上好黑猪肉,还有黄花菜、木耳、豆腐、鸡蛋、生姜、葱、菜子油、醋等配菜配料也一应按量备齐。大厨一般还会特别交待,醋要农家自酿的二道醋,头道醋、三道醋用不成,可见,醋在臊子面里所起的作用有多么关键。黄花菜提前过开水焯过,就会有几个来帮忙的妯娌媳妇,打打闹闹,一人搬个小凳子,埋头坐在一起,择码整齐。其它帮忙的叔伯兄弟就开始准备烧炭、借锅、借碗、借板凳,还有桌子和搭篷子的彩条布。派出去压面条的人是特别挑选的,要精明、能干、责任心强。每个村子都有专门给农家过事待客压面的加工点,压面的机械档次视各村的情况而定。加工点的人都是村里的能巧人,和面加水的比例,面压几遍精道柔韧,都熟稔于心,闭着眼睛也能压出地地道道的白细如丝的面条。

一过晌午,请的大厨就带着他的刀勺围裙来了,打下手的人有眼色,赶紧架火起锅。大厨开始燷肉炸豆腐,鸡蛋要摊得薄亮如饼,生姜要切成细末。臊子面,燣臊子当然是重头戏,肥瘦相兼的猪肉,快刀切丁,肥瘦分开。大铁锅内添菜籽油,烧至八成热,倒入切好的肥肉丁,翻炒出油后倒入瘦肉丁,等肉变色后,再加入生姜末文火细烧。未几,热气沿锅而出,肉香扑鼻。厨师一边和旁边的人聊天,一边随手用勺一勾,挪开锅盖,熟练地旋入两勺三勺农家醋,同时吩咐把火烧大,一边翻搅,一边放入葱段,倒入辣椒。盐和八角、桂皮、香叶等调料的放入时间和数量多寡,大厨各不相同,有些大厨还有秘而不宣的独家窍门,这也是各个大厨所做的臊子面各具特色的原因所在。燣臊子,看似都是铁锅翻炒,大厨的手艺却在毫巅微末处见功夫。燷好臊子,再备配菜,那些菜炒做底汤,那些菜细细切做漂菜,大厨心里有数,手脚不乱,很快准备得停停当当。

第二天一大早,鸡鸣起床,厨师先就位。专职烧火的人捅开火,两口大锅烧水,一口锅浇汤,一口锅煮面。客人一入坐,就要把热气腾腾的臊子面端上席。客人气定神闲,一边客气着,一边端起一碗臊子面,筷头一挑,滋溜一吸,一碗面下肚,搁下碗又去端另一碗。扶风臊子面,汤汪面少,所以又叫“一口香”。厨师把汤浇多,面却只捞“一筷头”,只要端的过程中汤不溢不撒就行了。只见席间香气缭绕,碗碗臊子面色香味俱佳,让人口舌生津,谗涏欲滴,真的是“汤清香远银线乱,金玉数枚玉箸横”。看着客人举起的筷子停不下来,吃了一碗又一碗,直吃的额头见汗,直说“嘹咋咧!”厨师的手艺得到了嘉许,也高兴得红光满面,一脸的皱纹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扶风和岐山人同居周原大地,同是炎黄子孙,吃穿住行,自然有很多相似。岐山人也吃臊子面,但扶风臊子面和岐山臊子面在经历了久远岁月的沉淀后,各有演化,也各具自己的特色。扶风臊子面汤清,没有辣椒油,因此臊子面汤色金黄,岐山臊子面里面却有大量的辣椒油,因此臊子面汤的颜色呈鲜艳的红色。然后是所用漂菜也有区别,扶风臊子面的飘菜,以优质大葱葱白部分精心切制面成,入口细嫩微甜,比较温和,而岐山臊子面则多用韭菜或蒜苗,辛辣刺激。由此看来扶风的臊子面更讲求的是自然和原生态,因此扶风臊子面的味道也更香,滋味也更长。岐山臊子面里因为有油泼辣子,所以味道更重,口感就更浓郁。扶风的一口香臊子面讲究的是面条薄,薄如纸,但得益于黄土地的优质小麦面粉,面条劲道有韧性,丝丝如线,细而不断,所谓之“银丝乱”,汤汪面条少,保证汤味纯正,口口鲜香。再佐以农家醋的醇厚酸香,各种底菜漂菜的红黄青白搭配,观感美感绝佳。一碗冒着热气的臊子面端上桌,保证客人鼻息生香,无不食指大动。

我生于扶风长于扶风,从小吃扶风一口香臊子面长大,扶风臊子面在我心目中当然最正宗、最传统的神来美味。扶风一口香,也早已声名大噪,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专营扶风臊子面的饭馆。前几年在深圳上班,跟几个外地同事闲聊天,说起家乡美食,在几个同事的怂恿下,一起去扶风老乡宽哥开在龙岗的东方宫面馆,吃最正宗的“扶风一口香”。几个同事一上桌,便吃得不亦乐乎,桌上摆满了碗,还叫嚣着“再上再上,别舍不得钱”。走时恋恋不舍,直呼过瘾,向宽哥讨要名片,说要交个“食友”。扶风臊子面不但在异乡异土均有店专营,备受青睐,在故地扶风,更是扶风美食的招牌,凡是来扶风的旅人游客,不吃几碗扶风的一口香臊子面,哪能算来过扶风呢?

有人说,扶风的一口香臊子面,臊子是主味,是灵魂,有人说,一口香也是吃面条,应该是那细如银丝的面条是灵魂,有人说汤宽面稀,那让人齿颊生香的滋味,全在那碗汤里,汤是灵魂吧?要我说,扶风一口香的灵魂,应该是周原大地的皇天、厚土、绵长的风、悠长的岁月……

2020年9月23日于扶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