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进云的头像

杨进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5
分享

午井镇和张载故事

午井镇和张载故事

◎杨进云

扶风县午井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也是扶风县的八大古镇之一。街边的建筑式样简约古朴,在冬日暖阳的沐浴和普照下,温暖而和煦。街道也不繁复,有两条主街,街旁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店铺。有一个不大的综合市场,镇区周边的农民,常常把自己田里的物产,拿到这里交易。逢双有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人们的日用杂物,盐醋酱油、蔬菜米面、种子农药、字画书籍,都在街上能轻松找到。关中特有的经典小吃,也卖的热火朝天,面皮凉粉、肉夹馍、扯面豆花,都香气撩人。在街上走着,忽然就饿了,随便在那家的木凳上坐下,都能得到热情而周到的接待。在这里生活的人,都能惬意地吃到香辣酸爽的地道吃食。

在很多地方都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日新异地发展变化的今天,午井镇却不急不燥,步履迟缓,对旧有的生活显得恋恋不舍,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人古朴的生活风貌和村野习俗,而且底气十足,理由气壮。午井镇作为扶风县最古老的镇子之一,其实是有理由这么底气充盈,自信满满的。因为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处处遗留着古风古气,在它纵横交错的阡陌里眺望,随处可见的是流淌着的古老文化的质素。

距午井镇五里地的地方,有一个叫南官村的村庄,西汉时就已建村。村旁有一处沟壑秀美,环境幽静的贤山寺。贤山寺在南宋时就已是一个有名寺院,常有贤人在这里聚会参禅,也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词篇章。北宋的大儒,关学创始人,理学奠基者张载,小时就在贤山寺读书。那时的张载,因父亲张迪早逝,家住距贤山寺不远的眉县横渠镇。家道贫寒的他,少年聪慧,勤奋好学。为了能专心读书,他选择了清静的贤山寺。那时,他一心读书,对吃穿都很随意,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糙的食物,专心笃志,学习刻苦。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左右都是书籍,俯而读,仰而思。晚上睡觉也思考着问题,有时忽然灵光一闪,心有所得,就不顾冬夜酷寒,马上起床点上蜡烛,把心得写在纸上。

“贤山晚照”为扶风八景之一。传说就是因为张载读书时手不释卷,直至黄昏,太阳将要落山,他的书还没有读完,于是随手在墙壁上画了一个酸枣树树杈,架住了快要落山的太阳,太阳就真的没有落下山去,让他继续读书。据说从此以后,贤山寺方圆范围内,太阳总比别的地方落山要晚,成了贤山寺有名的景致“贤山晚照”。现在到贤山寺去看,每至黄昏,周边村落鸟雀早已入巢,房舍树影,一片昏暗,都沉沉地在夜光里看不见影子,而贤山寺周边却仍亮如白昼,山崖花草,色彩斑斓。拿本书,字迹也依旧清晰可见,果然还可以再读一会儿书!

北宋以前,午井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古老的镇子,并不叫午井。这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日子。午井这个名字的来源,也跟张载有关,这是有史料记载的。著名理学家张载成年后在贤山寺讲学,试验井田,以子午正方位而得名“午井”。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张载学有所成,学名远播。御史中丞吕公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见问询,为朝庭出力。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高兴地说:“你先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作些事,以后我还要重用你。”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但张载委婉拒绝了王安石,这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因与王安石的变法有异议,感觉政见不合,所以想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但没有得到爱才的神宗批准。不久,张载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这时候张载的弟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徽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具,张载于是辞官回到眉县横渠。

此后,张载仅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日子过的并不宽裕,但张载一心做学问,很少过问这些事情。他在贤山寺等地讲学读书,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这一时期,是他理论的成熟期。一般认为,张载一生的重要论述,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

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改革主张,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他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他和学生在今天的午井镇等地买地数百亩,进行了大量恢复“井田制”的实验。他按照《周礼》的模式将数百亩田地划为若干个由九块地组成的“井田”。井田的形式是把中间一块作为公田,周围八块划为私田。私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同时还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改善耕种条件。张载试验井田,力图证明他的社会改革主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张载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虽不能为朝廷采纳,施政于国家,但完全可以在一乡一镇试验这种改革的合理性和可存在性。他想通过试验来证明这种主张确实可以让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可惜,“井田实验”还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张载便于1077年在困病交加中与世长辞,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张载虽然离开了这片热土,但他的报国热情和丰富的理学著述,却作为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千百年来激励着午井镇和华夏子孙们孜孜以学的精神力量,成了一个民族的辉煌。

如今的扶风县午井镇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纯朴勤劳的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虽然一代大儒张载力图强国富民的改革试验没有结出丰硕成果,但“午井”这个名字,却如一枚闪亮的纪念章,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黄土地上。午井镇也因此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

贤山寺,贤山晚照,午井镇,这些词汇也都因为这个旷世学者而闪耀着文明的光华,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都倍感自豪!张载遗风在这片土地上浩荡长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