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磊的头像

杨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8
分享

乡关何处

乡 关 何 处

杨 磊

崔灏的一首《登黄鹤楼》,让李白都自愧弗如,千古名篇,总会勾起他乡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遥想当年,崔灝从河南行走到武昌,登临黄鹤楼,身处异地他乡,眺望滚滚东去的长江之水,看汉阳树晴川历历、望鹦鹉洲芳草萋萋,联想起自己落魄的身世,失意的仕途,万千感慨,禁不住脱口而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脍炙人口,代代相传。

“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每逢落日余晖、黄昏迟暮,总会如崔灏一般撩拨起我的思绪和乡愁,行走江湖,故乡在何方?

我有一个出生地,一个生活地,生活地在洪湖县城。能够在县城生活,曾经是我年少时最大的梦想,县城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满足了我对城市的所有想象,我在这个县城生活了三十年,成家买房,结婚生子,后来,我又去了武汉、深圳、北京等大城市,才知道“城外有城”、“楼外有楼”,走在县城新堤的大街上,三十年了,环顾四周,依然是行色匆匆的陌生面孔,这里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小巷我都去去来来,烂熟于心,曾经,县城里大多是地道的本地人,他们本能的排外,歧视“乡下人”,时移世易,来自各乡村的人们渐渐在县城占据了主流,真正的“新堤人”已所剩无几。可是,我却莫名的感觉有一层隔膜,对常住的县城总是没有归属感,感觉是一个过客,为什么到了城里却依然思念乡村?为什么总是认定自己依然是那个来自老家的“乡下人”?

我的出生地,那是江汉平原上极其普通的一个村庄,偏僻闭塞,从出生到上中学寄宿,我在这个叫杨家墩的村庄生活了十五年,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路都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的足迹和回忆,想当年终于能离开村庄时,态度是那么的决绝,决绝得不想回头再看一眼。离开故乡多年,故乡的一切又很多次清晰的出现在我的梦里,重回故地,已物是人非,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睹物思人,浮想联翩,村里的年轻人面带微笑,只有追问其父辈、祖辈的姓名才知道是谁家的后生,小媳妇们热情的打着招呼,她们都是从邻村或外地嫁过来的“媳妇”,仿佛在接待远方来的客人,热情而陌生,我这才感觉到:在故乡,我成了一个传说,我心系的故乡其实早已不属于我,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那我的上游在哪里?我上游的上游在哪里?

据族谱记载,据依然健在的老人们讲述,杨氏先人是在明朝年间从江西迁往湖北,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他们认定了长江,有水的地方就能生存,把长江作为一个最大的地理坐标,他们拖家带口,沿江而上,没有具体的目标,他们相信,长江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只要不离开长江,就会有活路,就这样沿江走啊走,停啊停,终于停泊在了一个叫金口的地方。

前几年,我曾经自驾到江夏金口寻根。金口是一个古镇,青石板的老街,衬托出其岁月的沧桑,走在这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想像着这个古镇上居然生活着许多和自己血脉相通的人,心头不觉涌起一股浓浓的暖意。金口座落在长江边,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的中山舰在这里被日军飞机击沉,六十年后被打捞上来,并建起了中山舰陈列馆,我去江边探访,果然在金口找到了许多杨氏的族人,我伫立在江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江水,遥想起先辈们当年的艰辛,依稀看见远方一干人马衣衫褴褛、衣袂飘飘、拖儿带女地从长江的下游蹒跚走来,蜿蜒逶迤,一路走一路看,看看哪里是他们的生存之所,他们走过九江、走过武汉,走累了,终于看到了江夏的金口,这里倚靠长江,依山傍水,是一个宜居的所在,他们决定不走了,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存。

就这样平静的生活了许多年,终于有一个先人也许是厌烦了这千篇一律的生活,也许是和族人发生了一些口角,他决定决定再次离开,带上妻子一起,挑起一担箩筐,继续溯长江而上行,走过咸宁、走过嘉鱼,他看见了一片湖泊,这就是后来的洪湖,苍凉的湖水一片白水茫茫,他抬头看见白水之中一个台墩,高出湖面,一年四季湖中鱼虾菱藕不断,应该是一个良好的生存之地。

先人眼前一亮,不走了,就在这里安营扎寨,放下箩筐,搭建草屋,看到白水淼淼、草木葱荣,他给台墩取名“白林”(后来合村并组改名“杨家墩”),从此生儿育女,先人共生育三个儿子,按杨氏族谱的“师君志于唐,元辅玄中道”等辈分代代繁衍,到了我这辈属“唐”字辈,家中男丁都按“唐”字辈取名,我在家族中排行较小,族中侄子有些比我年岁都大,大家族自然的形成了三个“房族”——大房、二房和三房,三个房族按血缘远近分亲疏,我家属二房,二房也共有十多户,家族中属大房人丁最兴旺,到现在共生长养育到了两百多人。我作为村里的男丁之一,青年时正赶上国家的计划生育国策,只生育一女,按照传统的宗族观念,我这条血脉到了我这一支脉就断了,戛然而止,如泥入海。

再往上溯,据相关记载,江西的杨氏先人们则是很早以前从山西迁移而来,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属黄河文明,从山西到江西,也算是实现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大迁移,从江西到湖北江夏,又从江夏到洪湖,蜿蜒逶迤,筚路蓝缕,家族的流动正是中华民族人口流动的一部分,是一部部艰难辛酸的血泪史,也是一曲曲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

乡关何处?我想,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一株漂萍,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吾心安处即为家,在不可预知的土壤和环境下落地生根,永远在路上,尽管命运多舛,仍然薪火相传,世代守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洪湖市支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