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钦飚的头像

杨钦飚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29
分享

最美的年华,义无反顾的时光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现代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穿越几十年的沧桑岁月,依然成为几代人吟诵的经典美句。

徐志摩,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按族谱排列取名章垿,字槱森,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名字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因天雨雾大,飞机撞山,坠入山谷,机身起火,徐志摩遇难,时值35岁华年

对于历史文豪,我向来是羡慕与敬仰的。在与时光的相遇也好,与历史人物的精神对话也好,总是讲究缘分的。这一趟行程,虽然之前有赖于对徐先生长久的敬仰,筹谋了好几次却未成行。前不久,在人间四月的一天,趁在海宁参加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秘书长联谊会议之机,与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们一起,走进徐志摩故居。总算是满足了心里早就想做的一件事情,话说人到知天命的年龄,能够把自己想的事情一件件付诸于实践,也是令人满足的事情。

在海宁硖石镇干河街,有一处叫“茅桥”的站点,再沿着干河街向东走一段路,便有一处小洋楼耸立其间。相比周围的现代化建筑,它显得有些独树一帜,远远看去,红砖与灰砖相间,相比于它的外形,它曾经的主人让它有了不一样的精神气质。没错,这个位于浙江海宁硖石镇干河街38号小洋楼,便是徐志摩的故居了。

其实,在这个故居,徐志摩居住的时间也不算太长。故居建于1926年,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砖造洋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整幢楼形似上海的石库门,楼的外部是青砖叠砌,灰瓦盖顶。正楼共两层,后楼亦三间,匾额为康有为所书“清远楼”三字。楼后有露台,登台可眺望东西两山。据说,徐志摩喜欢登台观景吟诗,《望月》等诗便是在这里孕育而出的。

正门是模仿欧洲建筑的格调,门的上方,有两座凸起的高墙。走过台门,抬头看匾,正门上由诗人的表弟金庸先生手书的“诗人徐志摩故居”几个大字;二进门的“志摩故居”则由著名诗人臧克家所书,而正堂上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安雅堂”三个大字则十分飘逸端丽。三位重量级著名人物题此三匾,令故居平添看点。走过正厅,到了主楼东西厢房徐志摩陈列室,底层两侧有徐志摩家世、生平及思想和文学活动陈列展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诗人的一生,内容详实,图文并茂。陈列室的灯光随参观者到来而自动开启,主要展示陈列部分光线非常柔和。《再别康桥》诗作摆放在十分醒目的位置,主人各种时期的一幅幅照片,一页页介绍,将我们带入了诗人生活过的那个年代。细细看,慢慢品,徐志摩35年的生活,徐徐展开,丝毫不觉枯燥。

走上铺着棕黄色地毯的木楼梯,来到清远楼的二楼,楼梯通道间的墙壁挂着陆小曼的充满灵气的画作。这里是徐志摩和陆小曼新房和浴室,还有徐志摩父母以及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此时已被徐志摩父母收为继女)的卧室。楼上的每间卧室一角有西式壁炉,很有西方古典情调;而客厅里则摆有红木的长台、八仙桌、太师椅、高脚茶凳等。长台上除座钟、瓷瓶外,中间还放着香炉、蜡钎,正面设有一榻,颇有魏晋风流余韵。别具匠心的设计,折射出主人在中西文化间游走的心境。到了主楼二层东厢房,那是徐志摩的新房,全部西式家具,漆成粉红色。墙上悬挂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婚照,陆小曼一袭似婚纱的礼服,徐志摩着中式长衫温儒俊朗,隔着八九十年的时光,还可以想见当初的柔情蜜意。这个在徐志摩笔下被称之为“香巢”的居所,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短暂的居住地。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一段“你浓我浓”的岁月静好时光,徐志摩的蜜月日记《眉轩琐语》就是从这里写起的,而他的书房“眉轩” 更是取自陆小曼的小名——眉。后来由于北伐战争的层层逼近,徐志摩和他的爱人不得不离开这座让他们满怀欣喜的爱巢。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尘封的记忆却让这座香巢秉怀着对主人的挂念和主人留下的人格魅力,使得小楼芳香满径,充满民国时期的文化味儿。站在二楼往下望,可以看到楼后面的一口小井,徐志摩曾经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眉,这一潭清澈的泉水,你不洗濯谁来;你不来解渴谁来;你不来照形谁来!”这汩汩井水,曾经映照过诗人“浓得花不开的”激情,见证过徐陆二人“即宁静又快乐”的美好岁月。

文化这词,还是挺抽象的。尤其是在海宁徐志摩的故居,大概也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些东西自然是说出口或者说的太明白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在这里,有着徐志摩曾经生活和写作的痕迹,也有着他短暂而绚丽一生的回顾——在后期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大文豪所布置的展陈厅里,栩栩如生地述说着他的传奇。徐志摩的生平、家世、思想、文学活动,从那些黑白的照片和眉飞色舞的手稿中,便可窥见主人的潇洒不羁和骨子里的浪漫情怀。

徐志摩成长在一个动荡多变的时代,他带着古老文化的熏染,也带着西方文明的印记。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三个女人的故事伴随徐志摩的浪漫一生。 虽然,在婚姻关系上看来,徐志摩和他的前妻张幼仪的关系颇受争议,但无碍他的文学成就,人无完人,终究这些瑕不掩瑜让他的个性和文风更加鲜明和真实,除了骨头更有肉的饱满。更像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文采飞扬拨扈如斯,却又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存在着“咬啮性的小烦恼”,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这种充满矛盾的综合体,也像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先生给他和陆小曼的证婚词中写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梁启超先生的证婚词在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着实让大家震惊了一回,可却是蕴含着梁启超先生对徐志摩人物性格的深刻揣摩和真心实意的托付寄语。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曲折故事,多少有点因果的预见意思,终究还是不可言说的爱和纠缠。

疯狂的爱,单纯的爱,看似两种不同的类型,却在徐志摩的身上成为并不自相矛盾的存在,这就是志摩式爱情的执着——爱我所爱,无问西东。对陆小曼的疯狂,对林微因的单纯,都是出自于徐志摩本尊的,并且两种类型无从比较,一种浓烈,一种清丽,说不上更爱谁一筹,也说不上那种爱更加刻骨铭心。徐志摩自己的诗中也有写道:“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只是相遇的时间不同,不求别的,只求义无反顾中燃烧自己的真性情,最美的年华里不留遗憾。也如同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的那样:“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睿智如他,徐志摩怎么会看不清真相呢?可是有时候他大概更想让自己随波逐流,随心而行罢了吧。甚至是最后那场飞机失事,也像是冥冥之中的宿命,为他年轻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句号和惊叹号。凡此过往,也只能留给后人当做一代文豪的传说了。

    徐志摩一生,热爱自然,追求光明,崇尚自由。人到半百,在睹物思人的徐志摩故居游览中,我也由此引发了对自己人生的追忆,不曾像徐志摩那样的自由的爱,是不是也是一种遗憾?不过后来想通了,在平淡中积淀的睿智和豁达,这也是我一如既往的追求。遵循初心,追求真我,大抵就是如此,这是属于凡人的“真性情”吧。至少,不用去曲意逢迎别人的意愿和选择,过好自己的人生,也算是一种“最美的相遇”和不留遗憾的“义无反顾”。人生的版图中没有固定的地图,只有源源不断的曲折坎坷,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或许,我们心中期待的和拼命追求的,就在那个不经意的拐角处幽静地等待着我们去轻轻采撷。

离开故居,我慢慢随着友人们一起离开那幢穿越时光的小洋楼,心中的所思所惑却不能像脚步的挪移一样渐行渐远,淡出视线。胡适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带着对徐志摩这样中肯的评价和心中不灭的执念,顿时他的突兀、他的唯美、他的怪诞、他的智慧、他的不羁……都化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记忆的味道,如果慢慢品嚼,就会像他的诗歌一样,带给我们前行路上对自我的不断叩问和对信仰的孜孜追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