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生彬的头像

杨生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11
分享

做饭的情愫

常言道,吃饭,享受的是味道;做饭,享受的是过程。对我而言,粗茶淡饭最宜,案头灶台最烦,能不做饭最好。尽管如此,我也断断续续做过几年饭,虽色香味一直没有长进,但心思、心情、心意却在不停的变换。

休学的那半年,做饭是一种好奇。初一第一学期,由于我身材瘦小、举止腼腆,从家里到学校要步行30华里的土石路,当时一周又只放一天假,父母心疼我每星期打一个来回,还对我上灶买饭打开水放心不下,便给我休了半年的学。休学期间,我除了多多少少看看课本外,还笨手笨脚体验过犁地、放牛、挖药材、捡地软等许多农活。也许是因为年幼,所以好奇,竟然对做饭也产生兴趣,勉强说是学着做,其实主要还是为了玩,就如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次自告奋勇、碍手碍脚地帮着大人捏饺子、搓麻食、搅搅团、揉蒸馍的面。每次,虽做不了几个,却浪费不少,但经反反复复,竟也象模象样,很是有一份成就感。那半年的时间,既是一种难得和无法复制的经历,更是想好好念书、跳出农门的动力之源。现在来看,在学做饭、体验农活的过程中,大人的没有横加阻止,也就是没有扼杀我求知的兴趣,从而保护了我至今还会偶尔挑战自己的勇气。

教书的那两年,做饭是一种无奈。我最初的工作是教书,而且是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学校条件差,没财力、也没有闲置的空房办灶。学生都来自临近村子,放学后全部回家吃饭,教师的一日两餐,不论春夏秋冬却只能靠火炉子自作自吃。没有办法,为了温饱,我也买了个案柜,置办了几样灶具。天热了,把火炉子放到窑口,天冷了,把火炉子放到室内。课间休息时,备好料、烧上水,手忙脚乱;放学后,一个人连做带吃,简单凑合。几乎每一天,早上,炒一碟宽窄不一的洋芋条,就着吃两个馒头;下午,扯两碗长短不齐的软面,拌点红油辣子和盐。由于缺油少菜、经常重复“老三样”,丝毫没有“常闻泥土气,更觉菜蔬香”的乐趣,除了口感上寡淡乏味,更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早点离开这个地方的念头。唯一的好处是体重毫无增加、十分稳定,压根没有现如今体重超标的烦恼。那段时间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做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情,都蕴含着复杂的内容;任何事情,会说到会做中间往往隔着一座山。

孩子读高中的那三年,做饭是一种责任。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不知不觉间,孩子已经步入高中就读。孩子在我的工作地上学,妻子在外地从业,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任务便落在我的肩上。孩子学习紧,我的工作忙,无暇做饭,便给孩子在学校附近找了个职业化为学生做饭的“小饭桌”,每天两顿饭,放学去,饭后回。一年下来,钱没少花,孩子却去的很不情愿,原来饭菜不可口尚在其次,更主要是没有家的感觉。设身处地想,让一个未成年人经常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例行公事似的吃着并不喜欢的饭菜,真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为此,我宁愿把更多的加班时间调整到晚饭后、节假日,尽可能地下班后匆匆回家,亲自给孩子每天做一顿晚饭。于是在大多数日子的傍晚时分,我都会边琢磨、边动手,一会儿烧水,一会儿洗菜,变着花样给孩子做烩麻食、油泼面、摊煎饼、蒸洋芋叉叉,炒西红柿鸡蛋、蒜台火腿等。虽然没有“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的精致和“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的美味,但父子二人一起吃着饭,一块说说学校、班级的事情,倍感其乐融融。人到中年,许多时候我会想,对孩子的学业已经辅导不了,成长又是个渐进的过程,眼下最直接的就是要尽心照顾好生活。这份亲情、这份责任,让我并不觉得忙碌的苦,而是理所应当的乐意为之。

芸芸众生,平凡的人总是大多数,那就从平凡的事情做起、做好,包括做饭在内。成长的过程告诉人们,生活就是多样的经历,幸福就是内心的感觉。把一件件看似平淡的事情用心做好,汇聚起来,就是真生活、大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