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廷松的头像

杨廷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12
分享

云 淡

 秋深,天高,云淡。

 踏上花甲的门槛,一直住在淡淡的时光里。白天黑夜,几乎千篇一律地重复着起床、吃饭、睡觉。生活淡得似深秋天空中的浮云。人像机器一样的运转,没有心思,也懒得去想。对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几乎撩动不起当年的热情。原先对历史痕迹的好奇,对新鲜事物的激情,现在没感觉。甚至连人情味也感觉不到其芬芳的魅力。

 看电视节目,如仰望天上的星星、天空的云那样没有留住什么。或许,由于自己太放松,没有严肃的态度。这样活着,不但没有让自己灵活柔软起来,反而变得缺乏情感的平庸。

 我常常思考同一个问题,是不是 “身体虽还活着,心魂却已死灭” 了 ?

 也想过爬更多的山,渡更多的河,赴更多的旅游,喝更多的酒,读更多的书,……可都是渺茫的寄托,没有从此刻做起。

 也知道世界有更多更美的风景,也认识几位六七十岁还拜师学艺的老人,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仍然热情洋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我,似乎没有什么兴趣。

 也不是自己很明智、很理性,连如何享受生活也不知道。

 少年时期,从初春就开始打赤脚,一直赤脚走进深秋,穿的衣裳补丁叠补丁。那时的激情、疯狂存于心中,涌动着生命的热情,使生活朝气蓬勃。

 那时候到处都能生活,随处可以安居,茅屋里,打地铺,工地上,山涧里,……非常好,也很美。

 生活富裕了,清闲了,反而情感淡薄了,人也平庸了。

 庸俗的人富裕了,好格调,图排场,不解幽默风趣。风趣来自于灵性,灵性,非天才不辨。

 人是不是没有了奋斗精神就不如物了呵。继续走吧,心必须动,血液才会热旺的流,明天的阳光就会明媚。

 一般来说,生命总会有未完成的期盼,不断寄望于渺茫的未来。

 而我,既未沦陷于过去,又没有融入当下,也没有活在希望之中,更没有把浮名换成浅酌低唱而忘记荣辱。人在世俗,心也仍在尘世中,并没有苦修深修另一种境界的欲望。

 既无法将前尘往事化为一缕轻烟,然不可以活在过去与未来的交错和烦恼之中。听古人说,有书可读,世间清福。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有好书可读,有闲暇读书,就是享受世间清福。于是,我将清闲移至斜阳树下,听先贤教诲。

 

 许地山说,文章大体上可分为两类,“怡情文学” 和 "养性文学”。

“怡情”与“养性”并非词面上那么简单,他作了一番论述。我断章取义,仅仅只说词的本意,正是这几年来我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所以,许老先生的话,说到我心里了。

 在阅读与写作上,我一味放纵自己的趣味,将阅读笔记与随意心情融化一起。无论是词语还是思想,喜欢的,就拥在怀中。一边怡情,一边养性。

 我知道,由于自己过于随性,写文章时没有注重构思与结构,也没有考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几乎由着想象而驰骋。因此,写出的作品陈腐乏味,拙劣横生。

 然而,文章的好坏,对我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只希望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就可以了。如果说还有奢望,那就是尚有三两人喜欢,就够了。

 一般人的文章,岂能得到众人赞美和惊讶?想也别想。我与文字产生亲密关系,首先是从骨子里喜爱,其次,老了老了,感觉无聊的原因,主要还是前面说的“养性”。

 其实,美好的文章甚至可以养生。我这样认为。

 经历过岁月中的人和事、景与物、美与丑、善和爱,以及自己一些浅薄的觉悟,文字在这时候像兄弟一样帮助我完成心愿。包括恋情、思乡、怀旧、爱过谁,恨过谁,都可以用文字表达。无论用白描式还是写实的手法,只要给别人提供真实可信的场面,用简洁言语,表达喜悲、千变万化的世事,出人意料也好,谈论个人私事也罢。

 欧肯说:“人生常受义务思想左右,变得非常严肃,同时获得无可匹比的伟大性,一切空虚与无常遂退到我们背后。”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努力学习与积累,站在自己之上,越过平庸和寒伧,给生命注入活力。

 总之,写出来的东西必须具有实质性和共同性。这样的话,即便赢不了多少读者,在光阴流逝中,写了出来,至少,生命就不会是一片空白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