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廷松的头像

杨廷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1
分享

与 咸 济 碰 杯

 我生性好动,那怕是即将步入老年,还是静不下来,也坐不住。成天想着往热闹的地方钻——到原先做事的地方转悠,人家正忙着;找童年的伙伴现今的老年人聊天吧,他说你倒好,国家保你生死(意思是退休有工资拿,死后有安葬费)。一句话砌了一堵墙。结果我便成了蝙蝠(蝙蝠少有同类,归鸟类吧,它有牙齿;归兽类吧,它有翅膀)。鸟类和兽类都不接受。但我无法做到昼伏夜出,这有悖于人的生活规律。

 我记得熊述隆说过,有福读书,无事静坐。于是,我读书,凡是本土作家送给我的书,我都在读。读着读着,便有了想说几句的欲望。

                                                            一

 读咸济的文章,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从《月落乌啼》到《咸济酒话》,这两本文集共八十八个篇章,近三十万字。近年来,他又创作了二三十篇文章。不知不觉,读上了瘾,也读到了气象。

 我读到咸济持有严谨的哲学态度和逻辑性极强的理性词语;是咸济视文学为第一生命的热忱与执着;是咸济入世从军、为官、做老板风风火火的社会实践;咸济一直在用手中的笔,象犁一样深耕在家庭以外的广阔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公共空间。这个空间存在诸多陋习,有阴谋、恶狠、可恶、见利忘义、漠视弱小、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

 咸济的青年中年时期,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当他抬头看看天上永恒的太阳时,仿佛听到云端里的那位东篱下采菊的老人在低声吟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里的田园,当然是精神家园。

 咸济并没有在自己风光的世俗中沉迷,他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思考。他认为,应该退出喧闹的、嘈杂的世俗环境,建立一方净土,即精神彼岸。从此,咸济便步入寂寞、孤独、忧郁的那一片天地。

 咸济返回到自己的文化本位,成了独立的文化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投入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却又不沉迷在权力、金钱、华美的世俗里面。这个转化过程是痛苦的,一般人很难完成。

                                                            二

 余秋雨对知识分子的认定为:主要是两条脉络,一是德国康德的说法,认为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二是一百年前从法国产生的一个概念,认为知识分子是能够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人。即改变公共空间,并批判主流意识形态。这样,我们便有了真正意义上对知识分子认定的基本界限,也就有了对人对作品欣赏的基本标准。

 咸济在《月落乌啼》文集篇章中,对孝、悌、忠、信、礼、义给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家亲身体验、亲自解读、冷静思考、理性书写。在《咸济酒话》文集篇章里,深刻理性地论述了廉与耻,注重了民生文化,把爱和善良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懈地追求。近期我读到咸济的《善心断想》这篇文章,写到了最高境界。善,是一颗种子,种植在人们心田,需要用行动灌溉,使之发育长大,需要大众呵护,才可以成为森林。

 雨果说,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善心断想》文章中,他说“……爱心社区,以一轮接一轮的爱心活动,将善良演绎得动人心魄。”文章提到女友晓非记挂冰天雪地中的小鸟,担心觅食艰难。这让我品读到了善与爱广阔的容量。

                                                            三

 咸济一直在思考。他说他喜欢静,静能使他远离世俗的烦躁。《心事》就是他在幽幽的感觉中,吐露个人的内心世界,那种情感流露,恰恰触摸到了文学深层的那个地方。这种感觉,别人是无法用言词表达清楚的,只能意会,只凭心有灵犀才能契悟。

 他说,“文章写得越来越少了,不是没东西写……欲说还休。”这个欲说还休,说明他还在思考中,没有思考成熟便不会胡乱濡墨。他爱文学,犹如“追寻生命的尊严”,“因为敬爱,自然不敢随便。”咸济为人之稳重为文之严谨,恰恰是注重为文者的风范和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思想者是寂寞的孤独的。我常常看到这位剽悍的男子和他忧郁的眼神。这双忧郁的眼神恰恰是为心中的那份明亮而忧郁。忧郁是沉思,沉思是深思,深思是痛苦的过程。

                                                            四

 如果说咸济在青、中年时期所写的文学作品是呐喊、谴责、揭露、批判,那么他在思索人生过程中,已经进入了文学艺术审美阶段。文集中的《扫把·气枪·门卫》、《遭罪的耳朵》、《茶叶心事》、《梅子黄时雨亦晴》、《遭遇死神的日子》等,表达出的怜悯、愤怒、恐惧,都是以珍惜生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为起点,自然落笔在善良的坐标之内。有时,咸济也显得无奈,如《教我如何“怜爱”他》。

 现实生活中的咸济,虽然不刻意地注重礼仪形式上的繁文缛节,也不是长袖起舞、左右逢源的圆滑之徒。但他对待情感是真诚的,不掺半点虚情假意。咸济每每见到中学教他语文课的老师时,其恭敬地敬烟、请坐、倒茶、请客,自始至终认定自己永远是学生。这种师生情谊是认真的神圣的。

                                                            五

 在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盛行的当代,且莫说主动退出政治舞台需要胆识和勇气,许多人在自然退出后仍是六神无主,茫然不知所为。所以,我常用好奇的目光读咸济,却显得过于通俗了。

 安静、忧郁、思考,这是思想者孤独的旅行。真正的艺术大师多数是孤独的、寂寞的,古代有许多艺术大师思想家并没有得到当时的民众和士大夫们拥戴和接受,他们几乎都走着孤独寂寞的路。晋有陶渊明,沉默了那么多年,只有经过了盛唐的热闹以后,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后来,人们不只是欣赏他的诗境,更佩服他的气节。屈原,是长江文明的一座独矗高峰,楚王不予介怀。留下《道德经》的老子,不知所终。孔子算是幸运的,身边一批学生终身追随着他。这些思想精英们创造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拓展人类文明,是离不开那些超越于人群之外的、独立的、散发理性光芒的思想家。

                                                            六

 咸济在《流年碎语》文章中说,“……向往的是秋的沉着与从容,冬的坦诚与安祥。”他说自己年轻过,“享受过春之暖,感受过夏之热”,“走过了蓬勃火热伴随的匆忙。”咸济步入了知天命的门槛。知天命就是知晓人活天地间,自已是什么,可以做什么。因此,咸济选择了安静,选择了思考,“安顿内心,找到生命的出口”。他常说,世上有许多争论的话题是没有结果的,徒费口舌。他说,“我更喜欢无声的阅读,和傻傻的参悟。”阅读与参悟,同样需要安静。《心疼王安石》一文,是通过他静静地阅读,深深地思考的结果。他说,“王安石不仅才学奇高,且有着士大夫们难以企及的质朴与节俭。”他参悟到一个人的情操与品质,而不仅仅是文章本身的才情。是的,文学是安抚灵魂的,但人格的力量更伟大。所以,世界各民族都努力塑造该族的集体人格,如绅士、骑士、武士、君子等等,以利后人修身造就自己。

 如果说《心事》是作家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一个人的酒宴》便是作家完全抛开了世俗的烦恼,进入了另一片安静、自在、浪漫的世界。

 一般人喝酒,醉了,疯了,睡了。

 咸济是浅浅地抿酒,渐渐地暖、轻轻地畅、慢慢地爽。他“能感觉一股绵柔的力量在无限弥漫。”他说,几杯酒下肚,心情宽松自如,“遥望天边一朵朵云的从容,那一抹淡淡的微蓝,以及蓝的那份幽然”。这时的咸济,完全沉醉在诗境画意之中,暂时忘却了尘世的嘈杂与无休的争吵。只为明月、烛光、美酒纯情相融。这时的咸济真正净化了自我,领悟了生命。

 闻着酒香,踏歌走来。天的空高,海的阔广,月的明亮,酒的沉香,令我无法控制捧杯的欲望,只是不知道我与咸济能不能碰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