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都昌县作家协会年度总结会上,我收获到王月山先生文集《藜蒿》。
《藜蒿》在手,禁不住翻阅开来。
新书,我喜欢先从"前言”和"后语"读起(没有序言与后记的例外),再从目录中选取自己偏爱的文章标题进入悦读。说实话,那次年会,领导讲话,会员发言,我没有听进去,却被"那盆茶花"带进了春夏秋冬。
读熟人的文章,我会情不自禁地将人品文质放在一面镜子里……对上号了並且值得尊敬的,我会很认真地细读深读。王月山,值得我尊重。他属于下岗职工,自己创业,开了一家杂货店,繁忙劳累不用说,其女儿常年精神忧郁,需要有人照顾。一家大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他,为生计日夜操劳。里里外外忙碌没有压倒他,《藜蒿》作证。
所以我敬佩他。
《窗前的那盆茶花》,"那朵清新、洒脱的白茶花……笑着飘走了,又飞来了……"飘来飞去,始终荡漾在作者心中不肯离去,不忍离开,藏在心里。作者饱经人世沧桑和丰富的阅人经验,也就产生了醇厚的人生感悟。对茶花情有独钟"唯独偏爱茶花的清香"、“轻吻"、“醉了",生活中不乏阳光雨露,也避免不了风吹雨打,作者对那盆茶花始终是"怨怨痴痴"的眷恋。那清香优雅的茶花,就是作者在繁杂的事务和世俗中超脱出来的另一片天地吧。
现实生活中诸多残酷与无奈,有陋习、可恶、阴谋、见利忘义、尔虞我诈,作者並没有将污垢擦下来原汁原味给读者,而是构建了另一个美好、祥和、温馨的世界,把内心安放在清澈静美的烟火里,以超然的心态拥抱生活。人生难免坎坎坷坷,也会遇有峰回路转的脚韵。作者珍藏有爱和美温柔的坚持,就自然呵护、浇灌那盆清香优美的茶花。
虽然窗外水瘦山寒,作者内心盛装着一路阳光——让光阴含笑,岁月凝香,红尘静美,花开淡雅,使读者犹如花下饮茶、檐下听雨般的内心含香腹中藏诗美好的享受。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虽然孔圣人讲的是君子之道,窃以为,文学就是人学。质朴与文采,过之粗野与虚浮;如果难得完美结合,难以尽善尽美,我偏爱接地气的质朴而不欣赏过分华丽的词藻与虚浮的文采。
月山的文章,语调平稳,叙事清晰,讲的都是生活中经历的人和事,平凡人平常事,没有惊涛骇浪的悬念,也没有气势磅礴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事件;普通民众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提炼而成的文学作品,应当是大众化雅俗共赏的文学。月山的文章,既不刻意组装制造技巧,也没有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概念胡弄人,而是一篇文章一缕阳光。就像藜蒿一样,虽然它只是鄱阳湖洲上的一种草,但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实,文章越质朴越宏大,技巧上越普通文学的境界越宽广。这就是写作技巧,因为生活中原本蕴藏着技巧。
麦穗直刺刺向上的时候一定是还未含浆的青翠;成熟了的麦穗自然低垂着头。宽容与谦卑,是一个人的质量。
散会后,我请月山给书签个名,被他谢绝时心下有丁点不快。他用诚恳的态度说,送出去的书都没有签名,这让我的虚荣心有点不适应。签名发行新书,本来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他这种低调做人,不事张扬的性格让我理解了成熟的麦穗为什么垂下头——阅人与读书,热闹与淡定,阅历不同,心态不同,境界就不一样。